王越
- 作品数:4 被引量:21H指数:2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卫生厅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不使用转流管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在治疗双侧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重度狭窄患者时,术中不使用转流管及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监测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31例双侧ICA重度狭窄并行CEA患者的临床资料,查看患者术后医疗记录有无新发神经病学损害,并随访4~6个月评估神经功能状态。结果:31例患者成功行38例次CEA,7例先后行双侧CEA,所有患者术中均未采用血管内转流及EEG或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术后1例患者出现过度脑灌注综合征,经积极对症治疗后好转,其余患者未出现新发神经病学损伤。所有病例在4~6个月随访中均未出现新的神经病学症状或体征。结论: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行CEA,术中不采用血管内转流及EEG监测亦是安全有效的。
- 厉建林王兵王越丁语崔文军王霖
- 关键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脑电图监测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血管残余缺损的临床观察
- 2013年
- 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残余血管缺损,探索造成缺损的可能原因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院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9月1日期间行CEA手术的患者,术后1个月内行CT血管成像(CTA)检查,观察记录重建血管的残余缺损。彩超随访4~6个月观察术后血管状况并记录心脑血管事件数。结果:共有175例患者进入研究,其中152例(86.9%)术后CTA上观察到残余缺损。共有376处缺损,其中颈总动脉(CCA)169处(44.9%),颈内动脉(ICA)137处(36.4%),颈外动脉(ECA)70处(18.7%)。残余缺损对ICA或CCA造成30%~50%狭窄17处,50%~60%狭窄10处,没有≥60%的狭窄。结论:术后复查CTA不仅可以评估CEA效果,还可以了解是否遗留有血管缺损,对外科医师和影像科医师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CEA术后血管残余缺损广泛存在,但绝大多数的缺损并不影响临床预后。
- 厉建林王兵王越安乾吴斐司江涛
- 关键词:血管造影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 杂交手术治疗下肢急性动脉栓塞的策略被引量:13
- 2013年
- 治疗下肢急性动脉栓塞最有效的方法是切开动脉用Fogarty导管取栓,然而残余血栓存在及移位或合并动脉硬化狭窄闭塞导致的灌注不完全恢复使得取栓效果不是很令人满意,杂交手术方法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杂交手术方法集外科手术和腔内介入优势为一体,突破了传统治疗方法的限制。笔者综述了杂交手术治疗下肢急性动脉栓塞常用杂交策略。
- 厉建林王兵王越
- 关键词:外科学杂交手术
- 治疗下肢急性动脉栓塞的杂交策略被引量:1
- 2013年
- 急性动脉栓塞是指由栓子导致的肢体动脉急性闭塞,栓子的常见来源有心源性(心房颤动、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人工心脏瓣膜、细菌性心内膜炎或心房黏液瘤等)和血管源性(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瘤、人工血管内血栓、动脉内操作及动脉内异物等).最近几年因风湿性血管疾病及心房颤动引起的急性动脉栓塞逐渐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的栓塞和更加复杂疾病模式的患者逐渐增加.一、急性动脉栓塞的治疗1.外科切开动脉取栓:早期急性动脉栓塞的治疗主要有三种方法:(1)尝试取出栓子和血栓;(2)尽可能的取出血栓和栓子,然而用的并不是专门为取出血栓而设计的工具;(3)截肢.
- 王兵厉建林王越崔文军赵磊李阳李攀峰吴斐
- 关键词:急性动脉栓塞血管内血栓风湿性心脏病人工心脏瓣膜细菌性心内膜炎杂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