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毅

作品数:30 被引量:321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4篇天文地球
  • 6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1篇INSAR
  • 10篇地震
  • 6篇形变
  • 4篇地面沉降
  • 3篇遥感
  • 3篇同震形变
  • 3篇M
  • 2篇等深线
  • 2篇地面沉降监测
  • 2篇地震应急
  • 2篇地震震源
  • 2篇地震震源机制
  • 2篇断层
  • 2篇断层参数
  • 2篇遥感影像
  • 2篇震源
  • 2篇震源机制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2篇相位

机构

  • 30篇中国地震局
  • 8篇中国地震局工...
  • 4篇山东科技大学
  • 3篇纽卡斯尔大学
  • 2篇江苏省地质调...
  • 2篇武汉大学
  • 2篇中国地震局兰...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格拉斯哥大学
  • 1篇北京市地震局
  • 1篇中国国土资源...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国网经济技术...

作者

  • 30篇罗毅
  • 28篇张景发
  • 15篇李永生
  • 9篇姜文亮
  • 4篇李振洪
  • 4篇刘斌
  • 3篇龚丽霞
  • 3篇李强
  • 3篇焦其松
  • 2篇朱叶飞
  • 2篇武健强
  • 2篇吴曙亮
  • 2篇田云锋
  • 2篇陈文凯
  • 2篇张磊
  • 2篇刘志敏
  • 1篇刘修国
  • 1篇王晓醉
  • 1篇赵俊香
  • 1篇任俊杰

传媒

  • 4篇武汉大学学报...
  • 4篇地壳构造与地...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大地测量与地...
  • 2篇遥感信息
  • 1篇地震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测绘工程
  • 1篇地震学报
  • 1篇华南地震
  • 1篇国土资源遥感
  • 1篇遥感学报
  • 1篇地质学刊
  • 1篇地球信息科学...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多平台遥感技术的四川叙永滑坡致灾机制与影响因素分析及灾后应急监测
滑坡是地质灾害中最常见的灾害类型。开展滑坡灾害形成机制与诱发因素研究,对于识别类似环境下的滑坡隐患并开展监测预警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而在滑坡灾害发生后,开展高精度形变观测对于监测预防应急抢险过程中的二次险情灾情也具有重要...
姜文亮罗毅焦其松李永生李强李兵权张景发
关键词:滑坡体滑坡灾害应急监测
文献传递
2014年美国加州纳帕M_W6.1地震断层参数的Sentinel-1A InSAR反演被引量:42
2015年
2014年8月24日,在美国加州旧金山海湾北部的纳帕地区发生了MW6.1地震.发震断层是西纳帕断裂系统中的一部分,但是该断层之前并未被足够重视.本文利用欧洲空间局最近发射成功并刚刚投入使用的Sentinel-1A卫星获取的第一对同震干涉像对(20140807-20140831),得到了该地震的地表同震形变场,结合震后24h内区域GPS同震形变资料作为约束条件,反演了纳帕地震的断层几何参数以及滑动分布.Sentinel-1A干涉结果表明,此次地震造成了明显的地面形变,视线向最大抬升和最大沉降量均达到了10cm.联合反演结果表明,该发震断层的走向为344°,倾角为80°.主要破裂以右旋走滑为主,平均倾滑角为-146.5°,最大倾滑量达到了1.1m,位于地表下约4km,存在明显的滑动亏损现象.此次地震,累计释放地震矩达1.5×1018 N·m,约合矩震级MW6.1.该结果略小于InSAR单独约束结果,可能与Sentinel-1A像对中包含的快速震后形变分量有关.
李永生冯万鹏张景发李振洪田云锋姜文亮罗毅
基于SBAS-InSAR的长治矿区地表形变监测被引量:43
2014年
小基线集InSAR( SBAS-InSAR)时序分析方法能够较好地克服InSAR时空失相干限制,抑制地形和大气影响,增加时间采样率,在监测地表形变随时间演化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应用。为了有效监测山西省长治矿区地表形变,利用DInSAR方法监测开采矿区的快速大形变,得到形变区30 d的最大沉降量为11 cm;利用SBAS方法监测矿区边缘微小缓慢形变,得到2003年7月-2010年7月期间区内地面沉降的空间展布及时间序列相对形变量。对于矿区周围相干性保持较好的居民区,SBAS方法监测结果表明其整体形变表现为沉降趋势,沉降面积较大,沉降速率为5~15 mm/a,最大累计沉降为90 mm。矿区因开采时间、开采方式、采储量以及地形等因素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沉降结果。
刘志敏李永生张景发罗毅刘斌
关键词:形变监测
TerraSAR-X高分辨率数据的InSAR时序分析监测地热田的地面运动
<正>1.羊八井地热田研究背景羊八井地热站是中国最大的地热电站。从1976年开始开发利用,在1981年和1986年分别建立了两个地热站。如果地下水开采的速度大于其补充的速度,这将造成地下水位的下降。经过了多年的开发利用后...
李永生张景发罗毅
文献传递
Erdas开发中对感兴趣区图像增强功能的实现
2008年
遥感技术的发展为地震灾害快速调查、震害损失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和方法,并为地震救援提供了重要、可靠的数据依据。通过震害影像增强处理,能够快速地从宏观图像上获取地震的破坏信息。在实际应用中,用户往往只关注其感兴趣的区域,这就为震害增强方法提出了新的需求,即要求该方法能够实现只对感兴趣区内的图像进行处理。本文利用ERDAS C-Toolkit提供的函数包,特别是Evec包中提供的丰富的矢量文件处理函数,实现了对感兴趣区内震害影像的增强处理。
张磊张景发罗毅陈文凯
关键词:地震影像感兴趣图像
东昆仑断裂带东端的构造转换与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孕震机制被引量:39
2017年
2017年四川九寨沟M_s7.0地震是继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和2013年芦山M_s7.0地震之后,青藏高原东缘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发生的第三个震级M_s7.0以上的强震.这次地震发生在东昆仑断裂带东端,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一条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东昆仑断裂带与东端其它构造之间的转换关系仍不清楚,因区内地质构造和地形复杂,东昆仑断裂带东端的主要构造仍缺少深入的研究.本文在总结区域地震构造活动特征、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基础上,通过东昆仑断裂带东端已有的和最近开展的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结果,并结合现今GPS变形场资料和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灾害特征分析,发现东昆仑断裂带最东段塔藏断裂上的左旋走滑除了一小部分继续向东传播转移到文县断裂带上外,大部分转化为其南侧的龙日坝断裂带北段、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上的近东西向地壳缩短,这可能是岷山隆起的构造机制,而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正是左旋走滑的东昆仑断裂带在东端继续向东扩展的结果.
任俊杰徐锡伟张世民罗毅梁欧博赵俊香
关键词:东昆仑断裂带
PS-InSAR与SBAS-InSAR监测地表沉降的比较研究被引量:40
2012年
阐述PS-InSAR与SBAS-InSAR的方法与原理,以北京地区为例,处理了2004—2010年的31幅ENVISATASAR图像,将两种技术获得的结果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PS-InSAR与SBAS-InSAR获得的结果具有很高的一致性;些微的差异主要表现为SBAS-InSAR的PS点形变时间序列在空间上相对更加连续。两种技术所取得的结果与北京市地面沉降的监测结果基本吻合,证明两种方法获得的结果都是可靠的。
侯安业张景发刘斌罗毅刘国林
关键词:地表形变INSAR沉降
D-InSAR与PS-InSAR技术应用于苏州地面沉降监测之比较被引量:15
2010年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为地表形变监测提供了极具应用潜力的手段,特别是D-InSAR和PS-InSAR技术在对地表沉降监测中的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将D-InSAR和PS-InSAR方法分别应用于苏州地区地面沉降量的计算,并将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与水准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通过两种InSAR方法在苏州地区的具体应用,指出了它们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异同点及适用情况。
朱叶飞于军武健强吴曙亮李向前张景发罗毅苏一鸣
关键词:地面沉降
InSAR相位解缠算法的实验对比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相位解缠是InSAR处理中的一个关键步骤,相位解缠算法的选取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最终的结果。本文主要介绍和比较了6种常用的相位解缠算法,并选取西藏当雄地区的地震同震影像进行实验分析,对解缠结果的质量进行评价比较。结果表明:统计耗费网络流算法结果充分顾及了相干图所包含的信息,获得了一个较优的全局解,解缠结果的连续性较好。而且直接处理感兴趣的且数据质量好的离散区域,实现效率高,可以将误差限制在一个小范围内,防止误差的再传递,解缠结果较精确。
刘志敏张景发罗毅李永生刘修国
关键词:相位解缠INSAR
时序InSAR离散相干点相位解缠误差检查与校正方法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提出了一种基于三角形闭合环残差的离散相干点解缠相位误差检测与校正算法,该算法能有效提高离散相干点解缠相位的精度。以沧州市沿海地区为实验区域,利用2008~2010年18景ENVISATASAR数据进行InSAR时序分析,对解缠相位跳变误差进行检测和校正,并对比校正前后时序分析结果的精度。实验结果显示,解缠相位一致性检查和误差校正可以有效改正解缠干涉图中的主要相位跳变误差,与改正前相比:①离散点时序累积形变特征的时间连贯性更强,减少了很多突跳;②增加了有效相干点,实验区内有效相干点个数由68000个增加到186400个;③两个验证点累积形变量的RMS值分别降低了8.1mm和13.2mm,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李永生张景发李振洪姜文亮罗毅赵勇
关键词:相位一致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