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晓玲

作品数:4 被引量:71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篇亚热带
  • 2篇山地
  • 2篇山地丘陵
  • 2篇山地丘陵区
  • 2篇土地利用
  • 2篇丘陵
  • 2篇丘陵区
  • 2篇
  • 1篇遥感
  • 1篇碳平衡
  • 1篇土地利用总体
  • 1篇土地利用总体...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因子
  • 1篇气象
  • 1篇气象要素
  • 1篇区域土地利用
  • 1篇空间插值
  • 1篇覆被变化
  • 1篇NPP

机构

  • 4篇中南大学

作者

  • 4篇曾永年
  • 4篇陈晓玲
  • 1篇靳文凭
  • 1篇陈晓玲
  • 1篇王慧敏
  • 1篇王慧敏

传媒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地理学报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测绘与空间地...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碳效应分析——以青海省海东市为例被引量:6
2015年
土地利用变化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陆地生态系统碳源、碳汇的分布和大小,进而影响其碳循环过程。因此,进行区域土地利用及其碳效应定量研究和评价,对区域土地资源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青海高原东部的海东市为研究区,在确定土地利用类型碳循环参数的基础上,对规划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碳平衡进行分析测算。研究结果表明,在规划情景下,到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对区域碳平衡有较大的影响。相对于2009年,规划目标年土地利用变化导致区域碳储量增加628.79万t,并以农用地的碳储量为主;规划情景下,区域碳排放量呈增长趋势,碳排放量增加191.91万t。虽然规划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导致区域碳排放的增加,但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调整却有利于区域碳储量增加。
陈晓玲曾永年王慧敏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碳平衡
亚热带山地丘陵区植被NPP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以湖南省为例被引量:50
2016年
以湖南省为研究区,采用250 m×250 m空间分辨率的MODIS-NDVI数据,结合相应时间段的气象数据,使用改进的CASA模型,模拟并分析该区域2000-2013年间的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借助统计分析方法对不同土地覆盖类型中植被NPP的变化趋势及其显著性、NPP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该区域的净初级生产量年际变化特征明显,年净初级生产量分布在41.62~125.40 Tg C/yr之间,平均值为86.34 Tg C/yr,总体来看,14年间湖南省植被净初级生产量呈波动减少趋势,年际减少趋势为2.70 Tg C/yr;2 NPP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基本特点是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从西南向东北呈逐渐递减趋势,其中,各植被分区的NPP有明显差异;3 2000-2013年,湖南省植被NPP呈极显著增加(slope〉0,p〈0.01)、显著增加(slope〉0,0.01≤p〈0.05)、无明显变化(p≥0.05)、极显著减少(slope〈0,p〈0.01)和显著减少(slope〈0,0.01≤p〈0.05)的区域分别占总面积的比例为5.40%、2.02%、61.64%、16.79%和14.15%。植被NPP变化趋势总体上显示为减少的趋势,而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植被NPP变化趋势及显著性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草地的NPP变化趋势最为显著,接着依次是森林、其他土地、建设用地和农田;4分析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植被NPP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发现NPP与降水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强于其与温度的相关关系。
陈晓玲曾永年
关键词:NPP气候
亚热带山地丘陵区气象要素空间化方法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空间连续的气象要素是区域环境、生态系统模拟的重要参数,空间插值是实现气象观测站点数据空间化的主要方法。由于不同区域气候要素时空分布的复杂性,研究适用于特定区域的空间化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湖南省为研究区,分析长江中游亚热带丘陵区气象要素的空间化方法。基于湖南省及其毗邻地区的46个气象站点14年(2000—2013年)的气象观测数据(月降水量、月均温)和DEM数据,对普通克里金法(OK)、反距离加权法(IDW)、样条法(SPLINE)和基于DEM的多元线性回归插值法(MLR)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月降水量和月均温的MRE和RMISE值排序分别为:SPLINE>IDW>MLR>OK和SPLIN>OK>IDW>MLR;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均温插值的MRE和RMISE值排序分别为:SPLINE>IDW>OK>MLR和SPLIN>OK>IDW>MLR;2)MLR法不仅插值误差小,而且能从细节上反映出气象变化的空间变异性;3)对多变量进行数据探索分析表明,MLR插值法中,经度、坡度与年降水量空间分布存在空间的一致性;纬度、高程和坡度对年均温的空间分布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陈晓玲陈晓玲柳文杰
关键词:气象要素空间插值
近10a青海高原东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碳效应被引量:13
2014年
近年来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青海高原东部土地覆盖变化显著,为揭示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以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为研究区,采用多时相Landsat TM卫星遥感数据,分析该区域1999-2009年的土地利用格局转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碳效应变化,以期为青海高原东部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配置的低碳优化、科学管理与规划提供参考。首先,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强度指数分析了青海高原海东市近10 a来的土地利用类型间的变化强度及方向;其次,对研究区主要的8种土地利用转移类型引起的碳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10 a来,退耕还林/草等生态工程与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区域土地利用呈现"3增2减"的整体变化,即林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呈上升趋势,分别增加约67%、56%和1.14%,耕地、草地面积减少,分别减少30%和12%;由于建设用地的扩张,耕地非农化导致的碳排放量增加373.60万t,生态的正向演变(退耕还林/草;草地转林地)和建设用地的复垦退出引起的总碳汇量增加156.04万t,生态的逆向演变(林地/草地转变成耕地;林地转变成草地)引起的碳汇量损失22.85万t。近10 a来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导致的碳排放增量高出碳汇增量240.41万t,说明自然和人文因素共同驱动的土地利用变化对青海高原东部的碳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产生显著影响。
曾永年陈晓玲靳文凭
关键词:土地利用遥感覆被变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