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玲珍

作品数:5 被引量:43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教育部肉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理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中华绒螯
  • 4篇中华绒螯蟹
  • 4篇绒螯蟹
  • 3篇氟苯尼考
  • 2篇药物
  • 2篇药物代谢
  • 2篇
  • 1篇代谢动力学
  • 1篇动力学模型
  • 1篇动力学影响
  • 1篇蓄积
  • 1篇药代
  • 1篇药代动力学
  • 1篇药剂量
  • 1篇药物代谢动力...
  • 1篇药物代谢动力...
  • 1篇液相
  • 1篇液相色谱
  • 1篇荧光
  • 1篇荧光法

机构

  • 5篇南京农业大学
  • 4篇中华人民共和...
  • 3篇南京师范大学
  • 2篇江苏省淡水水...
  • 2篇江苏省水产质...

作者

  • 5篇陈玲珍
  • 4篇吴光红
  • 3篇陈海仟
  • 2篇张美琴
  • 2篇潘道东
  • 2篇徐幸莲
  • 2篇杨洪生

传媒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理化检验(化...
  • 1篇水产学报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年份

  • 4篇2010
  • 1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中华绒螯蟹对Pb和Cd的富集与释放特性被引量:19
2010年
应用生物富集双箱动力学模型模拟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分别在Pb浓度为0.25、0.50、0.75mg/L,Cd浓度为0.025、0.050、0.075mg/L的单一水环境中暴露时,蟹鳃、肝胰腺、肌肉和血淋巴对Pb和Cd的生物富集与释放实验,并通过非线性拟合得到中华绒螯蟹对Pb和Cd的富集速率常数k1、排出速率常数k2、生物富集系数BCF、生物半衰期B1/2、富集平衡时生物体内Pb和Cd含量CAmax等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1)中华绒螯蟹对Pb和Cd具有明显的富集,蟹鳃、肝胰腺和肌肉中Pb和Cd的含量与富集时间和水环境中Pb和Cd暴露浓度表现出了很好的正相关,血淋巴在富集阶段没有明显的规律。理论平衡状态下鳃、肝胰腺和肌肉中Pb和Cd含量CAmax随着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且成正相关。(2)Pb和Cd在中华绒螯蟹组织器官中的富集具有选择性,开始实验前,Pb在中华绒螯蟹体内的的分布规律为:肝胰腺>鳃>肌肉>血淋巴;Cd的分布规律为:鳃>肝胰腺>血淋巴>肌肉。在实验浓度的Pb和Cd水环境中暴露16d后,Pb的分布规律为:鳃>肝胰腺>肌肉>血淋巴;Cd的分布规律为:肝胰腺>鳃>肌肉>血淋巴。(3)中华绒螯蟹对Pb和Cd的生物富集和释放都较缓慢。经过16d的生物富集,各组织器官中Pb和Cd的含量均未达到稳态平衡。Pb和Cd在组织器官中的生物富集系数(BCF)范围分别为5—51和6—3148,中华绒螯蟹对Cd的富集能力明显高于Pb(*P<0.05);Pb和Cd在中华绒螯蟹各组织器官的生物学半衰期(B1/2)范围分别为4—9d和8—57d,中华绒螯蟹对Cd的排出能力明显低于Pb。
陈海仟张美琴吴光红陈玲珍潘道东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水产品中氟苯尼考的残留量被引量:4
2010年
提出了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水产品中残留的氟苯尼考。以乙酸乙酯为提取溶液,C18固相萃取柱上净化。采用Agilent TC-C18反相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为固相柱,以pH 3.5乙酸盐缓冲溶液和乙腈以体积比55比45混合后作为流动相,在激发波长为225 nm,发射波长为280 nm的条件下进行荧光光度检测。结果表明:氟苯尼考质量浓度在0.1~5.0 mg.L-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为5.6μg.kg-1。方法的回收率为88.6%~95.4%,相对标准偏差(n=6)为3.5%~8.3%。
陈玲珍杨洪生吴光红徐幸莲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氟苯尼考水产品
中华绒螯蟹中氟苯尼考的检测技术及其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氟苯尼考是新一代氯霉素类兽用合成抗生素,但目前包括药物动力学、风险评估等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往往造成盲目用药,不但影响治疗效果,而且易造成药物残留,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对水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造成很大影响。中华绒鳌蟹产业...
陈玲珍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氟苯尼考药代动力学
文献传递
水体中锌与镉在中华绒螯蟹体内吸收蓄积的相互作用被引量:7
2010年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混合体系暴露和顺次暴露的方法,研究了Zn与Cd在中华绒螯蟹各组织器官(鳃、肝胰腺、肌肉)吸收和蓄积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Zn与Cd的相互作用受暴露浓度、组织器官和暴露次序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效应。混合暴露体系中,Zn与Cd在肝胰腺中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效应;鳃中,低浓度暴露,表现出协同,高浓度暴露,表现出拮抗;肌肉中没有明显的规律。顺次暴露体系中,各组织器官中Zn和Cd的含量与混合暴露体系相比明显减少(P<0.05)。另外,Cd的加入,会减少Zn预暴露体系中中华绒螯蟹鳃和肝胰腺中Zn的含量,且Zn含量与Cd暴露浓度成反相关;肌肉中Zn变化不明显。Zn的加入,会增加Cd预暴露体系中中华绒螯蟹鳃、肝胰腺和肌肉中Cd的含量,且肝胰腺和肌肉中Cd含量与Zn暴露浓度成正相关。
张美琴陈海仟吴光红陈玲珍潘道东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相互作用
给药剂量对氟苯尼考在中华绒鳌蟹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影响被引量:15
2010年
在17℃水温下,单次肌肉注射给药,高效液相色谱法-荧光法测定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血淋巴、肌肉和肝中药物残留浓度,利用3P97药代动力学软件分析数据,研究不同剂量氟苯尼考在中华绒螯蟹血淋巴、肌肉和肝组织中的代谢规律及组织分布。结果表明,在3种(5.0、10.0、20.0mg/kg)给药剂量下,血淋巴和肌肉组织中氟苯尼考含量瞬时达到峰值,而肝中氟苯尼考含量则随给药时间,先上升后下降,各组织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肌肉、血淋巴、肝。应用药代动力学计算软件3P97分析结果表明,血淋巴、肌肉、肝组织中氟苯尼考的代谢规律均符合二室开放模型,以3个浓度给药后,血淋巴中氟苯尼考的吸收半衰期(T1/2α)及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0.04、0.21、0.87h和0.60、1.48、3.29h,整体清除率(CLs)分别是2.17、1.99和2.12ml/(kg·h),肌肉中氟苯尼考的T1/2α及T1/2β分别是1.38、0.93、0.47h和10.39、31.78、23.91h,CLs分别是0.07、0.03、0.03ml/(kg·h),肝中氟苯尼考的T1/2α及T1/2β分别是0.69、0.07、0.12h和0.73、4.90、4.49h,CLs分别是1.79、2.55、3.89ml/(kg·h)。
陈玲珍杨洪生吴光红陈海仟徐幸莲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氟苯尼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