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光斌

作品数:5 被引量:69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细胞
  • 2篇凋亡
  • 2篇应激
  • 2篇内质网
  • 2篇内质网应激
  • 2篇细胞凋亡
  • 1篇胆汁
  • 1篇胆汁淤积
  • 1篇蛋白
  • 1篇蛋白反应
  • 1篇毒素血症
  • 1篇血症
  • 1篇炎症
  • 1篇源性
  • 1篇折叠
  • 1篇脂多糖
  • 1篇脂多糖类
  • 1篇脂肪
  • 1篇脂肪性
  • 1篇脂肪性肝炎

机构

  • 5篇上海市第一人...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兰州大学第二...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5篇马光斌
  • 5篇陆伦根
  • 2篇徐铭益
  • 2篇曲颖
  • 1篇高月求
  • 1篇张文宏
  • 1篇李成忠
  • 1篇曾民德
  • 1篇杨长青
  • 1篇徐萍
  • 1篇曹旬旬

传媒

  • 2篇胃肠病学
  • 1篇生命科学
  • 1篇肝脏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2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门冬氨酸钾对肝细胞内钾离子浓度及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了解门冬氨酸钾对肝细胞内钾离子浓度及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人和大鼠肝细胞株培养传代,通过CCK-8测细胞活力确定门冬氨酸钾和氯化钾分别作用于两株肝细胞的合适浓度,利用该浓度处理细胞,培养0、24和48h后破碎细胞取上清液测定两株肝细胞内钾离子浓度,提取细胞膜定磷法测定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及LSD法。结果与空白组和氯化钾组相比,门冬氨酸钾组K+进入细胞内的量明显增多(P<0.05或P<0.01),在24h、48h两个时间点,L02细胞内K+浓度比KCl组分别升高了31%和38%,比空白组分别升高了62%和73%;BRL细胞内K+浓度比KCl组分别升高了21%和40%,空白组分别升高了52%和68%。且其细胞膜Na+·K+-ATP酶活性升高(P<0.01),但两株细胞间均无明显差异。结论门冬氨酸钾能促进K+进入细胞内,并提高了肝细胞膜Na+·K+-ATP酶的活性。
马光斌曲颖徐铭益茅益民傅青春王晓今曾民德陆伦根
关键词:门冬氨酸钾肝细胞钾离子
内质网应激的细胞效应分子机制被引量:15
2012年
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是内质网腔内错误折叠蛋白聚积的一种适应性反应,适度ERs通过激活未折叠蛋白反应起适应性的细胞保护作用,而过高和持久的ERs则通过诱导转录因子CHOP表达、激活caspase-12和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等导致细胞凋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内质网应激是神经退行性病变、2型糖尿病以及肥胖等疾病发生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内质网应激的细胞效应分子机制进行综述。随着对ERs机制理解的深入,有可能会发现新的分子标志物或新的诊疗策略。
马光斌陆伦根
关键词:内质网应激未折叠蛋白反应细胞凋亡
内质网应激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2年
内质网应激(ERS)是指由于某种原因使内质网中未折叠或错误折叠的蛋白质聚集导致内质网结构、功能紊乱的病理过程。适度的ERS通过激活未折叠蛋白质反应(UPR)对细胞起保护作用,而强烈或持久的ERS则会诱导细胞凋亡。近年来诸多研究显示ERS是多种肝脏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就ERS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马光斌陆伦根
关键词:肝疾病内质网应激细胞凋亡炎症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重要危险因素被引量:8
2010年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损肝因素所致的、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质沉积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NAFLD病程进展中的主要阶段。近年多项研究发现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NASH关系密切,本文就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所致的肥胖和肝脏损伤对NASH发生的影响作一综述。
马光斌陆伦根
关键词:内毒素血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肥胖症脂多糖类枯否细胞
基于上海市住院慢性肝病患者胆汁淤积患病率的调查研究被引量:43
2015年
目的通过对上海市首次入院的慢性肝病患者的调查,了解慢性肝病发生胆汁淤积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纳入上海市2005年4月至2014年9月首次住院的5146例慢性肝病的患者,回顾性研究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碱性磷酸酶(ALP)水平高于1.5倍正常值上限(ULN),且γ-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高于3倍ULN为胆汁淤积的诊断标准,对胆汁淤积患者在不同年龄、性别、病因或肝病类型中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并对男女胆汁淤积患者的一般信息及生物化学指标进行比较。据资料不同分别采用t检验或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入组5146例,剔除486例,因此总计纳入4660例进行研究,胆汁淤积的总发生率为10.26%(478/4660),男性慢性肝病患者胆汁淤积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有上升趋势。在不同的慢性肝病中,胆汁淤积的发生率较高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75.00%)和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42.86%),其他的依次为肝肿瘤(35.97%)、自身免疫性肝炎(30.77%)、药物性肝病(28.31%)、酒精性肝炎(16.46%)、隐源性肝硬化(13.98%)、血吸虫性肝硬化(12.99%)、酒精性肝硬化(7.53%)、混合性肝硬化(7.32%)、病毒性肝硬化(5.94%)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2.70%)。这些患者中胆汁淤积的发生率无性别差异,在男女性胆汁淤积的患者中,GGT、总胆红素的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住院慢性肝病患者中胆汁淤积的总发生率为10.26%,总体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和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是发生率最高的疾病,各种慢性肝病胆汁淤积的发生率无明显性别差异。
曹旬旬高月求张文宏徐萍傅青春陈威伟李成忠杨长青马光斌曲颖徐铭益陆伦根
关键词:胆汁淤积发生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