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广海
- 作品数:35 被引量:483H指数:9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 文化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意义被引量:2
- 1999年
- 在社会心理学中 ,对于文化现象的分析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当社会心理学以经验社会中的文化现象作为自己的分析要素时 ,社会心理学走上了对以后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社会经验论”之路 ;对于文化现象的关注还促成了精神分析学说由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理论向社会心理学理论的转变 ,使精神分析理论成了最为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流派之一 ;在社会行为的研究中 ,文化向度的引入不仅使社会心理学更为深刻地把握了社会行为的本质 。
- 马广海
- 关键词:文化研究
- 二元劳动力市场与对农民工的制度性歧视被引量:35
- 2003年
- 我国城市社会中的二元劳动力市场,是以身份制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在这种劳动力市场中形成了对农民工的一系列制度性歧视。这些歧视不仅极大地损害了农民工的权益,而且还严重地违背了现代社会的公正原则,阻碍了农民工与城市的融合。因此,如何消除对农民工的制度性歧视,是当前学术界及政策部门应当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
- 马广海
- 关键词:二元劳动力市场农民工
- 城市白领三大核心焦虑被引量:2
- 2013年
- 焦虑是社会转型期典型社会心态
近些年来,在我国城市白领群体中弥漫着明显的焦虑情绪。一个流传甚广的玩笑是把“白领”称之为“这个月工资白领了”,就是白领群体焦虑情绪的一种幽默表现。还有,“白领们”普遍不愿意认同自己白领身份的现象,也道出了白领群体背后的焦虑和不安。
- 马广海
- 关键词:白领群体焦虑情绪社会转型期社会心态月工资
- 社会转型期功能性集体行为的原因与控制被引量:26
- 2001年
- 我国社会转型期功能性集体行为 ,是转型期社会利益重新分配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的表现。具体来说 ,一些社会群体和个人的非公正性利益受损 ,是转型集体行为的根本原因。主要有制度更替过程中的矛盾与失调、政策与决策的失误、权力腐败、城乡二元社会体制等所造成的非公正性利益受损 ,致使利益受损者通过集体行为的方式来发泄挫折侵犯性情感。因此 ,通过制度建设(包括法制、社会保障以及城乡二元体制的破除等 )实现社会公正和建立有效的社会安全阀机制 。
- 马广海
- 关键词:社会转型社会结构社会保障制度
- 论巫术信仰的合理性根据被引量:7
- 2009年
- 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巫术信仰是有其重要的合理性根据的。第一,寻求掌控的心理动机。即人们把巫术作为试图理解和预测我们居住的社会世界以期获得各种酬赏的手段。第二,获得精神慰藉的心理需求。在面对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等困境时,巫术既可以增强人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又能够给遭受痛苦的人们以精神的安慰。第三,对社会秩序的整合功能。巫术能够满足社会制度的需要,维护社会群体的利益,即巫术具有对社会生活秩序的组织和控制的功能。
- 马广海
- 关键词:巫术社会整合
- 精神分析理论中的社会心理学论题
- 2001年
- 社会文化现象的心理根源、心理现象的社会文化决定、群体心理问题以及个性与群体或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精神分析理论中蕴涵的四大社会心理学论题。它们集中反映了精神分析社会学关注的主要领域及其方法论立场。对精神分析理论中的社会心理学论题的梳理和概括,不仅可以系统地总结精神分析学派对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贡献。而且,通过考察精神分析社会心理学的人文主义立场还能够给当代社会心理学以方法论意义的启示。
- 马广海
-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
-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现状与发展策略——以鲁中寒亭地区为核心个案被引量:6
- 2012年
- 在现代化、全球化的影响下,与传统农耕文明关联密切的中国传统节日正面临着严重的传承危机。如何使传统节日走出困境重现活力,如下方面值得特别关注:在体现国家文化认同的法定假期不变的前提下,以省区或市区为单元实施弹性放假制度;以节日体验为途径,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积极促成传统节俗的现代性转换;以兼容并蓄的开放态度对待外来节日文化。
- 张士闪马广海杨文文
- 关键词:传统节日传承
- 阶层分化促使阶层意识凸显被引量:3
- 2012年
- 发轫于经济领域的社会转型,深孩影响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于社会分层的影响尤为显著。简单地说,社会转型催生了我国社会阶层的迅速分化,使我国社会的阶层结构产生了重要的重组和变迁。它不仅涉及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还关乎整个社会的整合与型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客观的社会阶层分化状况必然要反映到人们的主观意识当中。
- 马广海
- 关键词:社会阶层分化阶层意识经济领域社会分层阶层结构
- 人情实践的认同单位与行动逻辑——对“差序格局”的实证性反思被引量:7
- 2017年
- 差序格局,是对中国乡土社会人情结构的一个经典的理论探讨。然而在当今压缩现代性的社会背景之下,人情实践背后的结构性原则可能比差序格局的表述更为复杂。通过一个宗族性村落中人情实践的个例,可从人情建构的认同单位和行动逻辑两个方面,重新解读差序格局,进一步审视当代乡土社会中人情关系的新模式。一方面,差序格局的认同单位是具有伸缩性的自我,而当下北头村的人情认同单位则是具有明确结构性界限的"核心化家庭"。后者在己身、家庭和家族之间划定了相对明确的界限,既将家庭的独立地位从单系的家族脉络中突显出来,也是对"私我"的超越。另一方面,差序格局强调"人伦"的行动逻辑,人情关系在伦理本位的约束下表现为义务性和无选择性。而在当今的北头村,人情关系表现出松绑的趋势。通过均衡回报和人情冷冻的原则,实现了人情从义务性关系向选择性关系的质变。
- 武志伟马广海
- 关键词:人情
- 从群体性事件看转型期社会心态被引量:15
- 2012年
- 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传统中,群体性事件属于集体行为研究的范畴。中国社会几十年的社会转型,在取得了巨大经济社会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与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相关联的社会心态现象。从群体性事件中反映出来的社会心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群体性事件反映出了由社会不公平和不公正引发的严重的社会心态失衡状况;群体性事件中反映出了阶层分化基础上的社会冲突意识和泄愤情绪等消极社会心态;群体性事件反映出了社会信任特别是民众与政府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信任严重缺失的状态。简要的动力学分析表明,心态失衡为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储备了基本的社会心理能量;社会冲突意识强化了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边界激活作用;社会信任的缺失削弱了群体性事件的控制和处置效力。
- 马广海
-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心态失衡社会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