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晓
- 作品数:5 被引量:28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 浅海悬沙浓度观测方法的对比研究被引量:9
- 2013年
- 在动力和沉积条件复杂的浅海海域获取水-体的悬沙浓度有多种方法,目前较先进的主要是声学和光学浊度测量方法,但均需通过现场采集水样进行浊度标定;水样的分析方法主要有抽滤法和沉淀干燥法。根据2010年3—4月在厦门九龙江口获取的光学(OBS、LISST-100X)和声学(ADCP、ADP和ADV)浊度数据,以及现场同步水样,对这两种获取悬沙浓度的方法进行了比较;2011年2—3月在长江口北支获取水样,分别使用抽滤法和沉淀干燥法获取悬沙浓度数据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声学和光学方法都具有较高的精度,在同一观测层位,光学与声学仪器的相对误差均较小;由于声波在水体中传播距离较远,声学方法可获得沿水深的整个剖面的信息,因而比光学仪器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测量范围。对比发现,抽滤法获得的悬沙浓度数值略低于沉淀干燥法获得的结果,可能与沉淀干燥法难以洗净盐分有关。
- 魏晓汪亚平杨旸陈坚高建华王爱军李东义胡国栋
- 关键词:浊度悬沙浓度长江口北支
- 采样密度对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解析的影响被引量:7
- 2016年
- 确定合理的采样密度以便更有效地揭示土壤属性的空间变异,是提高土壤质量评价工作准确性的前提。本文以合肥市北部地区为例,从5 207个土壤采样点(采样密度为1个/km2)中重复20次随机抽取不同采样密度的六个样本子集(对应采样密度分别是0.8个/km2、0.56个/km2、0.39个/km2、0.28个/km2、0.19个/km2、0.13个/km2),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采样密度对土壤有机质(SOM)空间变异解析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不同采样密度下,有机质含量的均值差异不显著,各样本对总体均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土壤有机质表现出中等的空间相关性,采样密度为0.28个/km2时探测到的SOM含量变异结构中结构性组分比例最高。采样密度小于0.28个/km2时,则局部细节信息被过滤,不能准确充分地表现其空间变异特征。在研究区的这种自然地理条件和土地利用方式下,若评价目的主要针对土壤肥力质量,揭示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的最佳采样密度应为0.28个/km2。若是针对区域土壤碳汇潜力,则大约22 km2布置一个采样点即可获得预期的效果。
- 范曼曼吴鹏豹张欢魏晓陈富荣高超
-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地统计学半方差函数
- 长江口北支地貌演化与河道整治的数值模拟
- 入海河口是河流与海洋的结合地段,海水在河口处与陆域来水交汇。河口的河流因素和海洋因素强弱交替地相互作用,形成了独特的动力、沉积性质。长江口呈扇形向外海展开,上起徐六泾下至拦门沙外,形成三级分汉、四口入海的格局。其中长江口...
- 魏晓
- 关键词:长江口北支悬沙浓度数值模拟地貌演化
- 文献传递
- 长江安徽段江心洲土壤地球化学及重金属累积特征
- 江心洲作为流域环境的重要自然档案,对比不同形成原因和形成时间的江心洲上发育土壤的地球化学特征,不仅有助于认识江心洲土壤的形成发育,也有助于揭示河流地貌及流域环境的演变。 本文以长江安徽段15个面积较大的江心洲为研究区,...
- 魏晓
- 关键词:地球化学特征重金属累积生态风险
- 长江安徽段江心洲土壤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被引量:7
- 2017年
- 在长江安徽段15个面积较大的江心洲采集表层(0~20 cm)和深层(150~180 cm)土壤样品,研究其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分布特征和来源.表层土壤中Cd、Hg、Pb、Cu和Zn等元素平均含量分别是深层的2.33、1.67、1.35、1.48和1.43倍.以长江沉积物背景值作为基线值进行的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富集程度依次为Cd>Hg>Cu>Zn>As>Pb.不同江心洲之间以及同一江心洲内部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差异,主要与江心洲的成因及其发育演变过程有关,近期淤长的部分,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通常比较高.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的富集主要与细颗粒物质的粒径效应、含钙矿物对Cd等元素的固定,以及受燃煤影响的大气沉降输入有关.利用因子得分-多元回归法量化了不同来源重金属的贡献,土壤粒度端元对研究区土壤Ni、Cu、Pb、Zn、As、Cd的贡献率均超过70%.
- 魏晓吴鹏豹张欢范曼曼陈富荣高翔高超
- 关键词:重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