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磊
- 作品数:14 被引量:92H指数:6
- 供职机构:北京积水潭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患者罗哌卡因的最佳容量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 探索超声引导下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适宜0.5%罗哌卡因最佳容量.方法 选择北京积水潭医院2010年3至4月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30例,美国医师协会(ASA)Ⅰ/Ⅱ级,在超声引导下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定位,定位神经后推注0.5%罗哌卡因,以up-and-down序贯分配实验法(阶梯法)计算罗哌卡因的最佳容量,初始容量为36 ml,相邻容量之比为1∶1.2.以感觉神经阻滞效果即VAS〈3为有效.试验终止时不少于5个上下周期.用Dixon-Massey公式计算半数有效容量及95%可信区间,用probit回归分析计算95%有效容量.结果 通过30例病例研究得出逆行锁骨上臂丛阻滞0.5%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容量为23.6 ml,95%可信区间为21.3~26.2 ml.95%有效容量为32.3 ml.结论 序贯法简便、高效,适用于局麻药半数有效容量的测定.超声引导下逆行臂丛神经阻滞0.5%罗哌卡因的最佳容量为30 ml.
- 张晓光李露廖俊徐涛冯磊李世忠
- 关键词:臂丛神经阻滞超声引导罗哌卡因
- 斜角肌间沟复合腋路法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9
- 2009年
- 王铁军冯磊张伟李世忠
- 关键词: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斜角肌间沟上肢手术手术中腋路法
- 神经鞘膜下注射与鞘外注射对超声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阻滞时,神经鞘膜下注射(IPS)及鞘外注射(OPS)的阻滞效果及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为超声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阻滞最佳路径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018年1—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择期或急诊行踝关节骨折手术患者60例(骨折部位均不累及内踝),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IPS组及OPS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超声引导侧入路腘窝坐骨神经阻滞,使用0.5%罗哌卡因20 mL,所有手术均在蛛网膜下腔阻滞下完成。比较两组患者操作相关情况、阻滞完全时间、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术后数字评分法(NRS)评分、术后首次觅求阿片类药物时间及各时间段内舒芬太尼消耗量以及两组患者阻滞及镇痛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IPS组操作时间及进针次数少于OPS组[(3.6±1.0)min比(4.5±1.1)min,(2.9±1.1)次比(4.3±1.0)次](P<0.01),而两组操作引起的NRS评分及患者对麻醉操作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PS组有2例患者阻滞后30 min未达到阻滞完全指标,IPS组阻滞完全时间快于OPS组[(19.3±3.9)min比(28.6±3.0)min](P<0.01)。IPS组患者感觉及运动阻滞持续时间长于OPS组[(21.3±5.3)h比(18.3±3.7)h,(16.2±4.2)h比(13.9±2.9)h],术后虚弱感评分高于OPS组[2.0(1.0,3.0)分比1.0(0.8,2.0)分](P<0.01)。两组患者在术后12 h内均未使用阿片类药物,IPS组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总量低于OPS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阻滞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结论与神经OPS相比,超声引导下腘窝处坐骨神经阻滞神经IPS起效更快,感觉及运动阻滞维持时间更长,两者可提供相似的术后镇痛效果,避免了术后12 h内阿片类药物的使用。
- 冯磊周雁白岚种皓郗扬赵旸王庚郭鸿飞
- 关键词:麻醉坐骨神经超声神经外膜神经鞘膜
- 超声引导下颈神经通路阻滞在甲状腺切除术中的麻醉及镇痛效果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观察甲状腺手术时应用双侧颈神经通路阻滞能否满足手术麻醉的需求及术后镇痛效果,并观察记录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普通外科就诊、18~6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Ⅱ级、择期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25例,均行超声引导下双侧颈神经通路阻滞,每侧注射0.4%罗哌卡因15 mL,术中给予右美托咪定持续静脉泵注镇静。患者术后每间隔12小时静脉给予氟比洛芬酯100 mg镇痛,若患者术后出现数字评分法(NRS)评分≥4分,则肌内注射盐酸哌替啶50 mg镇痛。记录麻醉成功及失败比例,记录颈神经通路阻滞相关并发症(呼吸困难、声音嘶哑、出血及血肿)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后2、4、8、12、24、36及48 h时静息及运动(吞咽动作)NRS评分,观察镇痛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记录患者对手术麻醉及术后镇痛的满意程度。结果除1例患者一侧枕小神经阻滞不全外,患者均获得了颈浅丛的完全阻滞,阻滞完全时间为(15.2±3.4)min。25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术中追加了局部浸润,1例在手术开始后4 h后改为全身麻醉,其余患者均于通路阻滞下完成手术。25例患者中7例(28.0%)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其中6例(24.0%)合并出现声音嘶哑,声音嘶哑与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0.4)h比(2.0±0.3)h](P>0.05)。所有患者术后48 h内静息NRS评分均<4分,术后12 h后NRS评分较之前时间点升高。患者对麻醉及术后镇痛方式满意评分为(8.9±0.8)分。结论双侧颈神经通路阻滞,每侧给予0.4%罗哌卡因15 mL可以为甲状腺切除术甚至甲状腺癌根治术提供足够的手术麻醉效果,并可为术后提供48 h的有效镇痛,但局麻药在通路内向内侧扩散引起的迷走神经阻滞而出现的声音嘶哑及心率增快是常见并发情况。
- 周雁冯磊种皓林惠华王庚
- 关键词:局部麻醉镇痛超声甲状腺
- 对臂丛阻滞患者应用不同剂量与浓度罗哌卡因的临床药效学观察被引量:11
- 2008年
- 目的观察新型酰胺类纯S型左旋式长效局麻药盐酸罗哌卡因在中国人患者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药效动力学特征。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年龄18~65岁,体重60~75kg,上肢肘及肘关节部以下神经、肌腱粘连松解、移位及功能重建手术患者200例,均在腋路臂丛阻滞下手术。根据罗哌卡因的剂量不同随机分为4组(组Ⅰ1.00mg/kg、组Ⅱ1.25mg/kg、组Ⅲ1.50mg/kg、组Ⅳ2.00mg/kg),每组50例,每组又依罗哌卡因的浓度不同分为5小组(0.15%、0.20%、0.25%、0.30%、0.35%),每小组10例。结果罗哌卡因对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完善和持续时间,组Ⅱ与组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Ⅲ、组Ⅳ与组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神经阻滞程度,组Ⅰ和组Ⅱ在注药后90min时肌力分别在M1和M2以下即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呈分离现象,组Ⅲ和组Ⅳ在55min和27min达到M3和M4以上。结论罗哌卡因剂量在1.50~2.00mg/kg、浓度在0.30%~0.35%范围内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可达到较完善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剂量在1.25mg/kg,浓度在0.20%~0.25%范围内时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完善时间稍慢,持续时间稍短;剂量在1.00mg/kg、浓度为0.15%~0.20%时,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完善时间较慢,且止血带痛较多,仅能满足无需止血带的清创缝合术。
- 王铁军杨力实张大志方力冯磊李世忠田光磊韦加宁
- 关键词:神经肌肉阻滞药理学罗哌卡因
- 一种麻醉临床用设备支架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麻醉临床用设备支架,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有立柱,所述立柱滑动连接有推板,所述推板通过第一活动块转动连接有放置台,所述放置台通过限位杆和立柱固定连接;所述放置台靠近第一活动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伸缩杆...
- 冯磊
- 超声容积导航技术在腰部椎间孔及神经根定位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超声容积导航技术在腰部椎间孔及神经根定位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9年12至2022年1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或疼痛科就诊,明确需行选择性神经根阻滞(selective nerve root block,SNRB)治疗腰腿疼痛患者4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X线定位组和实时超声容积导航定位组,每组各22例。每组患者治疗前后均会进行评估,以明确治疗效果。两组患者间比较操作相关指标,以明确不同操作方法间的差异;同时比较不同的操作方法治疗效果间的差异。结果实时超声容积导航定位组患者,完成导航准备所需的平均时间(包括注册、图像融合、标注穿刺靶点等)为(32.6±7.2)min。实时超声容积导航定位组术中总辐射剂量、透视次数、影像引导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均显著低于X线定位组(P<0.05)。两组均无手术并发症。两组术后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超声容积导航技术可辅助腰部椎间孔及神经根定位,可使用GPS辅助定位技术指导穿刺针进针并达到目标结构。
- 周雁种皓冯磊郗扬郭鸿飞陶岩
- 普瑞巴林联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观察被引量:6
- 2023年
- 目的观察普瑞巴林和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为治疗该病症提供方法。方法选择2020年10月—2022年10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就诊的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90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普瑞巴林口服,45例)和联合组(普瑞巴林口服+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45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分别评估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4、8周的疼痛,以及治疗前及治疗4、8周的睡眠质量;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血液疼痛介质[P物质(SP)、β-内啡肽(β-EP)、神经降压肽(NT)]水平;统计并比较2组普瑞巴林用药量、加用羟考酮例数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治疗1、2、4、8周的VAS评分和治疗4、8周的PSQI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8周,联合组血S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而血β-EP、N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联合组普瑞巴林日用药量、加用羟考酮例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7.78%vs 37.78%,P<0.05)。结论采用普瑞巴林联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镇痛效果良好,可调节疼痛介质分泌水平,提高患者睡眠质量,还可减少普瑞巴林用药量及补救镇痛,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 冯磊郗扬郭鸿飞周雁
- 关键词:老年带状疱疹神经痛普瑞巴林胸椎旁神经阻滞
- 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用于多发骨折、长时间手术一例被引量:1
- 2005年
- 张大志冯磊孙晓雄
- 关键词:坐骨神经阻滞长时间手术多发骨折股神经入手术室后血管移植术
- 基于SIRT1/PGC-1α通路探讨氯吡格雷对紫杉醇诱发的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干预作用
- 2025年
-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紫杉醇诱发的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干预作用及大鼠脊髓腰段背根部神经节(DRG)中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SIRT1/PGC-1α)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紫杉醇诱发化疗后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6 mg/kg氯吡格雷组和12 mg/kg氯吡格雷组,每组10只。在实验前1天(T0)、实验第8天(T1)和实验第14天(T2)分别测定大鼠的50%机械缩足阈值(50%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取大鼠DRG,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实验(TUNEL)检测DRG中细胞凋亡。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DRG中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IL-1β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试剂盒测定DRG中MDA和SOD水平。Western blot测定DRG组织中SIRT1和PGC-1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在T1和T2时间点的50%MWT和TWL值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6 mg/kg和12 mg/kg氯吡格雷组在T1和T2时间点的50%MWT和TWL值均显著升高(P<0.01~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DRG组织中细胞凋亡水平,IL-6、IL-1β、TNF-α以及MDA水平均升高,SOD水平降低,SIRT1和PGC-1α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与模型组相比,6 mg/kg和12 mg/kg氯吡格雷组DRG组织中上述指标被逆转(P<0.01~0.05)。与6 mg/kg氯吡格雷组相比,12 mg/kg氯吡格雷组对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中上述指标的改善更显著。结论氯吡格雷能减轻紫杉醇诱发的周围神经病理学疼痛,抑制DRG中炎症反应,减少细胞凋亡及氧化应激水平,其机制可能与激活SIRT1/PGC-1α信号通路相关。
- 郗扬周海滨冯磊周雁
- 关键词:SIRT1PGC-1Α氯吡格雷紫杉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