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勇
- 作品数:66 被引量:327H指数:9
-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基金上海领军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可植骨全缝线袋锚钉植入器械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植骨全缝线袋锚钉植入器械,包括:植入手柄、植入内芯、和可植骨全缝线袋锚钉,所述可植骨全缝线袋锚钉包括袋口可收紧的全缝线袋,所述全缝线袋的袋口处设置有可将所述袋口牵拉收紧的修补缝线,所述植入内芯活动地穿设...
- 陈羽俞仲翔徐盛明匡勇顾新丰房雷王树强蔡雨卫
- 文献传递
- 转化生长因子β1在牵张应力刺激促进后纵韧带细胞骨化中的作用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牵张应力刺激促进后纵韧带成纤维细胞骨向分化进程中的作用。方法经颈前路手术获取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的后纵韧带组织,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进行体外细胞培养及鉴定。通过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后纵韧带成纤维细胞在加载牵张应力刺激12 h及24 h后Ⅰ型胶原(COLⅠ)、碱性磷酸酶(ALP)和TGF-β1的mRNA表达变化;并检测在加入外源性TGF-β1或TGF-β1抗体作用后,后纵韧带成纤维细胞在静置或牵张应力刺激下的COLⅠ和ALP的mRNA表达变化。结果 HE及免疫荧光染色证实后纵韧带成纤维细胞培养成功。后纵韧带成纤维细胞经牵张应力刺激12 h及24 h后,细胞COLⅠ、ALP和TGF-β1的mRNA表达与静置相同时间的对照组相比均有升高,且24 h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入0.1、1.0、10.0 ng/mL的外源性TGF-β1并静置24 h后细胞COLⅠ及ALP的mRNA表达量升高,其中10.0 ng/mL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加入2.0μg/mL的TGF-β1抗体并加载牵张应力刺激24 h后细胞的COLⅠ及ALP的mRNA表达量的升高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组织块培养法是进行颈椎OPLL患者后纵韧带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的有效方法。后纵韧带成纤维细胞在牵张应力刺激下TGF-β1表达上调,且TGF-β1可促进其骨向分化。
- 缪锦浩郭海玲房雷陈羽匡勇
-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Β碱性磷酸酶
- 双排锚钉内固定治疗髌骨下极骨折8例:初始固定可靠被引量:7
- 2021年
- 背景:髌骨下极骨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髌骨骨折,由于髌骨下极往往是粉碎性骨折,不能提供足够的把持力,因此髌骨骨折常用的技术并不适用,目前也没有治疗髌骨下极骨折手术方法的金标准。目的:探讨双排锚钉技术在髌骨下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使用双排锚钉固定治疗髌骨下极骨折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开展系统膝关节功能锻炼,定期随访并进行关节功能评定;对比患者健侧和术后的关节活动度。结果与结论:①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28个月,平均19.5个月;②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锚钉松动、膝前痛等并发症发生,所有骨折均在术后3个月复查时骨性愈合;③术后12个月Bo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28.5±1.5)分,膝关节损伤及骨关节炎疗效评分(93.6±4.4)分,优良率为100%;④术后3个月起(3,6,12个月)患侧膝关节主动屈曲角度均与健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说明双排锚钉技术可以为髌骨下极骨折提供很好的初始固定强度,具有复位效果好、固定可靠、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对软组织干扰少和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
- 陈羽俞仲翔匡勇王树强蔡雨卫房雷徐盛明
- 关键词:髌骨髌韧带带线锚钉髌骨下极骨折内固定
- 手法闭合复位经皮微创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22
- 2014年
- 目的:采用手法闭合复位经皮运用锁定接骨板微创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与常规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比较两种方法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4月至2012年3月,75例肱骨近端骨折,男26例,女49例;年龄22~80岁,平均52.1岁;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2.2d;分为微创组和常规组.微创组33例,男12例,女21例;平均年龄(47.30±8.72)岁;Neer分型Ⅱ型22例,Ⅲ型11例;在手法闭合复位后,采用锁定接骨板经肩峰下三角肌小切口插入固定进行治疗.常规组42例,男16例,女26例;平均年龄(49.10±9.29)岁;Neer分型Ⅱ型27例,Ⅲ型15例;手术经常规的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显露骨折端,直视下复位后用锁定接骨板固定治疗.分别记录两种术式的手术操作时间、出血量和手术切口长度;应用VAS评分记录术后1、3d手术伤口疼痛情况;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随访记录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对疗效进行评定并进行两组比较,同时比较两种患者术后肩关节正位X线片上肱骨近端颈干角.结果:75例均获随访,时间8~24个月.微创组手术切口(6.74±0.38) cm,常规组(16.82±1.74) cm,微创组较常规组切口小;微创组出血(110.15±29.49) ml,常规组(326.19±59.71)ml,微创组较常规组出血少;微创组手术时间(48.60±10.18) min,常规组(68.84±16.22) min,微创组较常规组手术时间短.常规组3例出现骨不连并再次手术,2例出现肱骨头坏死.微创组Constant-Murley评分88.94±2.57,常规组86.00±3.36,微创组评分高于常规组.结论:手法复位经皮运用锁定接骨板微创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既能减少手术创伤,又能保证关节的早期功能活动,使肩关节功能迅速恢复,具有创伤小、血运破坏少、固定可靠等优点,与常规手术方法相比更具有优势.
- 刘印文卫晓恩高宁阳李志强匡勇郑昱新顾新丰詹红生石印玉
- 关键词:肱骨骨折复位外科手术病例对照研究
- 手法闭合复位经皮微创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对照研究
- 目的:采用手法闭合复位结合MIPPO技术经皮锁定接骨板固定与常规小腿下段前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3月~2013年5月,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24例胫骨中下段骨折,男...
- 刘印文匡勇郑昱新
- 文献传递
- 手法闭合复位经皮微创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对照研究
- 目的:采用手法闭合复位经皮运用锁定接骨板微创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与常规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
- 刘印文卫晓恩高宁阳李志强匡勇郑昱新顾新丰詹红生石印玉
- 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闭合复位微创锁定接骨板
- 胫骨骨折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后发生胫骨旋转不良的临床研究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分析胫骨骨折微创接骨板内固定(MIPO)术后发生胫骨旋转不良的原因,探讨降低胫骨旋转不良发生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16-05采用MIPO技术治疗的50例单纯胫骨中下段骨折,术后1周采用CT扫描测量伤侧胫骨旋转角,胫骨旋转角>10°(内旋或外旋)即为胫骨旋转不良。统计分析不同类型骨折患者术后胫骨旋转不良的发生率。结果 50例中内旋11例,外旋39例,胫骨旋转角绝对值为0°~18.5°(7.66±4.46)°。19例胫骨旋转角>0°且≤5°,18例胫骨旋转角>5°且≤10°,13例胫骨旋转角>10°。A型骨折中1例(14.3%)胫骨旋转不良,7例正常;B型骨折中7例(26.9%)胫骨旋转不良,19例正常;C型骨折中5例(31.3%)胫骨旋转不良,11例正常。B型骨折术后胫骨旋转不良发生率高于A型骨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C型骨折术后胫骨旋转不良发生率高于B型骨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结论胫骨骨折MIPO术后可能出现胫骨旋转不良,而骨折越复杂胫骨旋转不良发生率越高。术中钢板应贴伏于胫骨表面,以最大限度防止发生胫骨旋转不良。
- 张磊房雷匡勇史萌周琳徐盛明
- 关键词:胫骨骨折计算机断层扫描
- 植骨在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中的作用被引量:11
- 2009年
- 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研究,观察植骨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关节内跟骨骨折中是否有益。方法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需要手术治疗的闭合性关节内跟骨骨折110例,随机分为植骨组和非植骨组。采用"L"形外侧延长切口,直视下显露整个跟骨外侧壁、距下关节后关节面及跟骰关节,给予跟骨骨折复位。对于植骨组采用自体髂骨植骨填充复位后的骨缺损,而非植骨组则不进行植骨。随后将塑形良好的跟骨解剖重建板放置于跟骨外侧壁以固定跟骨骨折。手术前后摄片测量B¨oh ler角,术后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踝后足评分标准进行患者的功能评价。结果手术前后植骨组和非植骨组的B¨oh ler角增加没有统计学差异,术后6个月B¨oh ler角的丢失也没有统计学差异,术后6个月、1年及2年的足功能评价也没有差异。结论在手术治疗关节内跟骨骨折中植骨并不具有优势。
- 孙骏匡勇谈绎文顾新丰乔琼
- 关键词:植骨关节内跟骨骨折
- 锁定钢板微创治疗股骨近端骨折被引量:3
- 2011年
- 股骨近端解剖位置和解剖结构特殊,加之高能量损伤发生率的逐年上升,严重骨折的发病率目益增高,尤其是老年患者,多伴有骨质疏松及基础疾病,治疗颇为棘手。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技术(minimallyinvasivepercutaneousplateosteo-synthesis,MIPPO)^[1]是一种新型的微创内固定技术,国内外多项临床研究表明,MIPPO技术治疗股骨近端骨折具有独特的优势”^[2-3]
- 张磊匡勇包朝鲁顾新丰刘印文
- 关键词:股骨骨折骨板微创性
- 多种模式与单种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重度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椎体次全切术中的对比研究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探讨多种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与单种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护在重度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内固定术中的应用对比。方法:2015年4月至2018年6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重度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32例,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45~73岁,中位数59岁;病程6~72个月,中位数39个月。主要表现为四肢麻木疼痛、无力,下肢脚踩棉花感,站立行走不稳,随着症状的逐渐加重出现四肢瘫痪、大小便障碍等,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进行多种模式的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和肌电图模式监测。结果:术中8例体感诱发电位波幅监测出现异常;其中5例为颈椎前路减压术中出血,放置止血棉过多,导致脊髓受压而出现体感诱发电位波形异常,及时去除止血棉后恢复正常;3例因收缩压下降导致体感诱发电位波形出现异常,由收缩压升高纠正。12例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波幅出现异常,9例因术中误触神经根引起,及时调整位置后恢复正常;3例因术中吸入肌松剂干扰引起。11例肌电图波形异常,其中9例经调整手术操作后能恢复正常波形,2例经短暂观察后自行恢复至正常,所有患者术后运动诱发电位波形好转(P<0.05)。术后2例出现脑脊液漏,术后7 d后自行愈合,术后所有患者未出现脊髓神经并发症。结论:在重度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行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内固定术中进行多种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可实时了解脊髓和神经功能状态,明显降低术中损伤脊髓、神经的发生率,有效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 周琳张浩张磊冯俊涛蔡雨卫匡勇
- 关键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神经电生理监测肌电描记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