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仲翔 作品数:45 被引量:213 H指数:8 供职机构: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上海市科委科研计划项目 上海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研究工作室建设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干骺端锁定钢板在胫腓骨下段骨折微创手术中的运用 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评价干骺端锁定钢板在胫腓骨下段骨折微创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胫腓骨下端骨折的手术治疗。患者分A、B两组,A组21例,采用普通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B组21例,采用干骺端锁定钢板微创固定。结果B组的手术时间少于A组(P<0.05);术后骨痂的出现时间早于A组(P<0.01);完全负重时间也早于A组(P<0.01)。结论运用干骺端锁定钢板微创治疗胫腓骨下段骨折,优于普通解剖钢板。 俞仲翔 匡勇 谈绎文关键词:胫骨 微创 内固定 筋伤相关理论的探讨及筋伤的治法 被引量:5 2023年 筋伤是中医骨伤科常见的疾病。西医治疗筋伤主要以控制症状、协调平衡为主,而中医治疗该病主要以恢复筋骨的平衡与功能为主。中医治疗该病的手段多种多样,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医学者对筋伤的理论认识不同,导致其临床治疗该病的方法也各异。深入探讨筋伤的相关理论,对临床医生治疗筋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对筋伤相关理论进行了探讨,并介绍了在相关理论指导下的筋伤治法,以期为临床上筋伤的治疗提供参考。 李庆辉 俞仲翔 赵旭涛关键词:筋伤 软组织损伤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期间,纳入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0例,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29-80,平均(52.5±14.8)岁。... 史萌 王辉昊 王树强 黄仕荣 詹红生 李云 过依莎 俞仲翔关键词:微创 腰椎管狭窄症 文献传递 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老年Colles骨折疗效分析 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老年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8—2017-10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的122例老年Colles骨折,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长度,末次随访时非CooneyⅣ级骨折与CooneyⅣ级骨折、Colles解剖Ⅰ级与Colles解剖Ⅱ级、掌倾角≥0°与掌倾角<0°改良Green-O'Brien功能等级。结果 12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4.5(6~24)个月,122例均骨性愈合,4例出现腕管综合征,3例出现正中神经炎,8例出现创伤性关节炎,4例出现肩外展、上举、后伸轻度受限,5例出现外观畸形。末次随访时改良GreenO'Brien功能等级:优85例,良19例,可11例,差7例。末次随访时掌倾角、尺偏角较治疗前增加,桡骨短缩长度较治疗前减小,非CooneyⅣ级骨折改良Green-O'Brien功能等级较CooneyⅣ级优,CollesⅠ级改良Green-O'Brien功能等级较CollesⅡ级优,掌倾角≥0°的患者改良Green-O'Brien功能等级较掌倾角<0°的患者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老年Colles骨折可获得满意疗效。对于CooneyⅣ型、不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和闭合复位失败的严重Colles骨折宜采用内固定复位骨折。 俞仲翔 邹翰林 詹红生 史萌关键词:老年COLLES骨折 手法复位 石膏固定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后协同颈椎旋转扳法的生物力学分析 2025年 目的 探究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术后协同应用颈椎旋转扳法治疗的生物力学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CT数据建立正常C0~T1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颈椎C5~6节段ACDF术后模型,在两种模型C4、C7节段分别模拟颈椎旋转扳法,并分析比较两种模型在C4、C7节段手法加载下椎体、双侧关节突关节、椎间盘及内固定系统von Mises应力情况。结果 C4节段进行手法加载时,ACDF术后模型C5、C6和C7椎体应力较正常模型分别下降12.3%、11.5%、26.4%,双侧关节突关节应力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C4~5、C5~6、C6~7节段左侧关节突关节应力分别下降12.3%、58.8%、15.4%,右侧关节突关节应力分别下降16.6%、92.1%、17.2%。C4~5和C6~7节段椎间盘应力较正常模型分别下降13.2%、4.0%,而C5~6节段融合器、钢板和螺钉的最大应力分别为9.349、111.9和300.8 MPa。C7节段进行手法加载时,ACDF术后模型的C4、C5和C6椎体应力较正常模型显著增加,尤其是C5椎体,其应力增加了近18倍,同时除了C4~5节段左侧关节突关节应力上升57.7%外,其余节段的双侧关节突关节应力普遍下降,但其C4~5和C6~7节段椎间盘应力较正常模型分别增加43.2%、21.7%,且C5~6节段融合器、钢板和螺钉的应力分别为2.926、205.4和256.2 MPa。结论 ACDF术后于融合节段上位椎体行手法的安全性相对较高,但融合节段下位椎体行手法可能导致应力集中,增加损伤风险。在实施术后保守治疗时,应考虑手法操作的安全性和适应症,避免在高风险区域进行操作,同时基于患者具体术后生物力学的状态实施更为精准、安全的手法干预治疗。 王逸松 王辉昊 俞仲翔 张敏 郑昱新 詹红生关键词: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四肢冰袋固定套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四肢冰袋固定套,包括:第一弹性套和第二弹性套,所述第一弹性套与所述第二弹性套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性套小于所述第二弹性套,所述第一弹性套及所述第二弹性套上均形成有一个或多个冰袋插槽。本实用新型可以适应于... 陈羽 匡勇 郑昱新 徐盛明 顾新丰 张磊 俞仲翔 房雷 周琳 冯俊涛 沈孜良 蔡雨卫 王聪 王树强 史萌文献传递 腰痛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00例单穴电针治疗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探讨腰痛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单穴电针治疗的镇痛效果,总结该病疾病诊断和临床治疗的新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20年6月本院骨伤科门诊收治的诊断明确的200例单纯腰痛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单穴电针治疗方法及其镇痛效果,评价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疗效,并辅以典型病例的诊治过程。结果200例腰痛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采用单穴电针治疗,6次治疗前后,患者的VAS评分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痊愈94例,显效52例,有效38例,无效16例,治疗总有效率达为92.0%。结论腰痛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突出类型、疼痛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疾病预后等与典型坐骨神经痛患者均存在较大差异,临床应独立诊断,所推荐的疾病诊断标准对腰痛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具有指导意义,单穴电针治疗对该病同样有效,从而扩大了该疗法的临床适应证。 黄仕荣 王聪 陈羽 史萌 蔡雨卫 俞仲翔关键词:针刺镇痛 中医药适宜技术 腰椎管狭窄症伴或不伴退行性腰椎滑脱的步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伴或不伴退行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DS)的步态特征。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74例DLSS患者,观察伴DS和不伴DS患者的步态特征。结果伴DS和不伴DS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腰痛和下肢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S组腰椎前凸高于非D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椎体尺寸、骶骨前倾角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足跟接触(Heel contact,HC)时DS组和非DS组患者步速、步长、着陆距离(Touch distance,TD)、释放距离(Release distance,RD)、髋关节角度、膝关节角度、踝关节角度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步峰上COM至COM之间的距离(distance between upper COM and COM,U-COM)和下COM至COM之间的距离(distance between lower COM and COM,L-COM)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着力侧髋关节角度、膝关节角度、踝关节角度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脚趾离地(Toe off,TO)时,DS和非DS患者步侧髋关节角度、膝关节角度、踝关节角度水平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U-COM和L-COM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着力侧DS和非DS患者髋关节角度、膝关节角度、踝关节角度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LSS伴DS患者上、下COM距人体重心距离较长,步态时重心在矢状面上向后倾斜,对其康复训练计划制定中需要考虑患者的步态特征。 戴晓勤 俞仲翔 徐盛明 匡勇 房雷关键词: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滑脱 步态特征 基于数字肌肉骨骼模型对腰部前屈运动的最佳控制策略研究 2024年 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当前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致残率和复发率较高。本研究旨在通过特定的躯干前屈运动控制的方法,将下段腰椎(L4/L5或L5/S1)椎间盘内(IVD)负荷降至最低。方法采用一套开源的肌肉骨骼数字模型,对不同躯干前屈角度的运动控制开展研究,使L4/L5或L5/S1椎间盘内的剪切力或压缩载荷最小化。结果当人体的躯干前屈时,将下段腰椎IVD负荷降至最低的控制策略会导致两种特定的运动模式,即“受限腰椎”和“过度伸展腰椎”。“受限”模式可以减少下段腰部的整体负荷,而“过度伸展”模式只能减少L4/L5水平的剪切力,但会增加L5/S1水平的压缩力和剪切力,以及L4/L5水平的压缩力。结论本研究通过数字模型和模拟仿真,构建和分析了LDH患者特定躯干运动学与腰椎间盘负荷之间的关系,即人体可以通过调整日常活动中腰椎(躯干)前屈运动时的角度控制测量,减轻的腰椎IVD过度负荷,最终降低LDH的发生率或复发率。 王辉昊 王宽 龚博敏 俞仲翔 詹红生 郑昱新关键词:数字模型 肌肉骨骼 压缩载荷 模拟仿真 IVD 脊柱矢状面平衡的代偿机制和矢状面失衡的运动疗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24年 脊柱矢状面平衡对于维持人体的直立状态和日常活动至关重要,且与目前高发的脊柱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脊柱矢状面平衡可以通过脊柱和骨盆的参数来描述。脊柱矢状面失衡通常从腰椎前凸减小开始,主要通过骨盆后倾进行代偿,但多数情况下,脊柱的其他部分及下肢也会参与代偿。基于这些代偿机制,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功能锻炼,以增强人体的平衡能力。本文对脊柱矢状面平衡的代偿机制进行了探讨,并从传统功法训练和现代功能锻炼两个方面,对采用运动疗法防治脊柱矢状面失衡的可行性进行了综述。 李庆辉 王辉昊 俞仲翔关键词:脊柱 骨盆 矢状面 运动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