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筱辉
- 作品数:9 被引量:48H指数:4
- 供职机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医药卫生社会学更多>>
- 破“五唯”背景下高校职称评审制度的改革实践与路径选择被引量:9
- 2022年
- 职称评审是高校教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教师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取向,关系到高层次人才的选拔与师资队伍的稳定。本文运用多重制度逻辑作为问题的分析框架,通过选取36所高校的职称评审制度文件进行文本分析,并结合对样本高校职称评审工作的实践观察,厘清破“五唯”背景下高校职称评价制度改革中关于评审内容、评审主体、评审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实践,探析破“五唯”背景下高校职称评价制度改革的待破之题,进而提出应强化各主体制度逻辑的共同价值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构建融合符合各主体制度逻辑的评价体系,探索多元分类的学术同行评价体系,规范职称评审工作监督并完善教师权利的救济机制的政策建议。
- 商筱辉王冬
-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称评审
- 新形势下高校办公室提高质量的挑战与对策
- 2013年
- 高校办公室的工作头绪繁杂,但其基本职能和第一要务就是决策服务,办公室的一切工作都应紧密围绕决策服务来开展。根据决策前、决策中、决策后的不同阶段,构建起决策前的信息支撑体系、决策中的协调合作体系和决策后的督查保障体系,实现办公室各项工作繁而不散、杂而不乱,从而全面提高办公室为学校党政决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一、着眼于适应党政决策需求,构建决策的支撑体系在党政决策部署前。
- 商筱辉
- 关键词:党政支撑体系党委领导思维决策督查公文处理
- 中美两国大学教师终身教职聘任制改革的比较与启示被引量:3
- 2022年
- 推行教师终身教职聘任制改革是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有序、合理、科学的竞争机制,进一步调动大学教师的创新精神,优化大学人才资源配置,进而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通过中美两国大学教师终身教职聘任制改革的对比与启示,从法治环境、制度环境、竞争环境等几个方面提出我国大学教师终身教职聘任制改革的对策。
- 商筱辉
- 关键词:终身教职聘任制改革
- 天才的0岁方案
- 2004年
- 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但天才需要先天与后天两大因素相互作用。有关专家指出:在零岁这个阶段,是先天与后天两大因素的交汇点,可以说,这也是孩子今后能否成才的关键。
- 商筱辉
- 关键词:孩子天才教育饮食孕妇保健
- 大学治理的文化价值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大学治理与文化价值互为影响、互为动因。大学治理从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承担起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责,并担负着为社会选择、整合、创新和传播文化的任务,从而使大学更有利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科研成果产出。
- 商筱辉钟颖
- 关键词:大学治理文化价值
- 高校二级学院决策运行机制建设被引量:8
- 2015年
- 在现代大学制度下,二级学院不仅是高校下设机构或组织,更是大学基本办学主体。学校应通过权力下放凸显二级学院办学主体地位,但权力下放的前提是科学界定二级学院的责权范围。下放到二级学院的权力能否科学、规范运行,合理的决策运行机制是关键,该机制的实质就是对二级学院内部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主权力的科学配置。
- 商筱辉朱宁洁
-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
- 北京高校办公室人员胜任力研究
- 2013年
- 胜任力的概念最早是由RobertWhite在1959年提出的。他指出胜任力是人类的一项特征。1973年,DavidMcClelland发表了论文《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进一步提出了可以用测量胜任力的方法来代替传统的智力测验。此后.对胜任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越来越系统和深入,将胜任力研究应用于一个具体的工作岗位.建立该岗位的胜任力模型。也达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 商筱辉徐彦红
- 关键词:胜任力研究北京高校智力测验工作岗位胜任力模型实证研究
- 现代大学制度下二级学院运行机制研究被引量:14
- 2013年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二级学院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具体组织实施单位,发挥着重要的办学主体作用,其运行机制是完善大学治理结构、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分析目前高校二级学院运行中存在共性问题的基础上,从二级学院职责权利、权力配置、决策机制、管理考核四个方面,提出了完善二级学院运行机制的具体措施。
- 商筱辉
-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
- 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本质与建设路径被引量:12
- 2017年
- 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是:在制度层面,要有世界一流的办学理念、完善的现代大学制度、一流的大学管理,在办学层面,要有世界一流的学科、一流的科研成果和一流的师资,而无论是制度还是办学层面的各要素,都是围绕着本质目标即大学的人才培养而服务的,最终才能构成一所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国内顶尖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差距体现在:难以培养对人类做出重要贡献的拔尖创新人才、顶尖级学术师资匮乏、生源和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较低、教育教学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等。
- 商筱辉姜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