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毅
- 作品数:18 被引量:91H指数:6
- 供职机构: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更多>>
- 发文基金:圳市宝安区科技局立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抗病毒口服液联合干扰素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抗病毒口服液联合干扰素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门诊收治的12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观察组接受抗病毒口服液联合干扰素治疗,对照组接受干扰素治疗,现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疗效。结果 (1)观察组体温复常时间(u=2.582,P=0.011)、口腔疱疹消退时间(u=2.610,P=0.010)、皮疹消退时间(u=2.392,P=0.018)、总治疗时间(u=2.573,P=0.011)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医院;(2)治疗前,两组患儿肠道病毒(71.7%vs 68.3%,χ~2=0.159,P=0.708)、肠道病毒71型(χ~2=0.549,P=0.472)、科萨奇病毒A16型(χ~2=0.048,P=0.848)阳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肠道病毒(18.3%vs 41.7%,χ~2=7.778,P=0.005)、肠道病毒71型(χ~2=3.840,P=0.050)、科萨奇病毒A16型(χ~2=4.904,P=0.028)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经疗效评价,观察组治愈55例。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09,P=0.035);(4)治疗期间,所有患儿血压、呼吸、脉搏,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变化。结论抗病毒口服液联合干扰素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良好,具有起效快、病毒阴转率高、安全性好等优点。
- 文燕雄陈东梅刘喜孙毅王多干高帆
- 关键词:抗病毒口服液干扰素肠道病毒手足口病
- 哮喘儿童嗜酸性粒细胞趋化蛋白的含量变化及意义
- 2009年
-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嗜酸性粒细胞趋化蛋白(Eotaxin)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哮喘专科收治的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35例、缓解期25例、正常对照组2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3组血清Eotaxin水平。结果急性发作组较缓解组、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缓解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急性发作组中重度发作组明显高于轻中度组(P〈0.01)。结论Eotaxin水平与哮喘病情变化一致,可以用来监测哮喘的气道炎症状况,判断治疗效果及预后。
- 郎新玲孙毅郭丽华许锦姬黄卫东
-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嗜酸性粒细胞趋化蛋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小儿危重症早期干预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 2005年
- 目的:对危重症患儿进行早期干预,探讨其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其危重程度和死亡率。方法:对247例危重症患儿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130例,予早期干预。方法为危重症患儿不论有否胃肠功能障碍均予:①留置胃管观察胃内出血及胃潴留情况;②合理禁食及进食;③保护胃肠粘膜;④平衡肠道微生态;⑤一旦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即予相应的止血措施;⑥有腹胀予胃肠减压及血管活性药物。对照组117例,出现胃肠功能障碍时才给予相应治疗。结果:①观察组和对照组发生胃肠功能障碍分别为20例和46例,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χ2=7·66,P<0·05);②发生胃肠功能障碍的程度,观察组:早期13例、中期4例、晚期3例;对照组:早期16例、中期14例、晚期16例,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χ2=10·79,P<0·05);③观察组和对照组发生死亡分别为2例和14例,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χ2=7·73,P<0·01)。结论:危重症患儿早期给予胃肠功能保护能明显降低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也可缓解病情,明显减少危重症患儿的死亡。
- 农淑萍黄卫东孙毅李凯红朗新玲许锦姬
- 关键词:胃肠功能障碍危重症儿童干预
- 108例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合并肝脏损害临床分析被引量:8
- 2006年
-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合并肝脏损害的临床特征。方法:对485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作肝功能及肝脏B超检查,并对其中108例合并肝脏损害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108例患儿中,单纯丙氨酸转移酶(ALT)升高者30例,占27.8%;单纯天冬氨酸转移酶(AST)升高者18例,占16.7%;单纯Υ-谷氨酰转肽酶(Υ-G T)升高者10例,占9.3%;ALT和AST同时升高者24例,占22.3%;ALT、AST和Υ-G T同时升高者12例,占11.1%;转氨酶升高伴胆红素(TB IL或DB IL)升高者3例,占2.7%;转氨酶升高伴白蛋白(ALB)降低者3例,占2.7%;肝功能异常伴肝脏肿大者8例,占7.4%。ALT升高总例数为66例,占61.1%;AST升高总例数为54例,占50%;Υ-G T升高总例数为22例,占20.4%。(2)经病毒唑及能量合剂等治疗后,2周内ALT恢复正常者60例,占全部AST升高病例的90.9%;AST恢复正常者51例,占全部AST升高病例的94.4%;Υ-G T恢复正常者21例,占全部Υ-G T升高病例的95.5%;合并TB IL或DB IL升高及ALB降低、肝脏肿大者,全部于2周内恢复正常。结论:轮状病毒肠炎可同时合并肝脏损害,其中以ALT及AST升高者最多见,经一般抗病毒及护肝等治疗后预后良好,绝大多数患儿在2周内肝功能及肝脏大小可恢复正常。
- 刘纯义孙毅郎新玲张侃刘亚秋郭丽华
- 关键词:轮状病毒肠炎肝脏
- 冷沉淀佐治新生儿颅内出血疗效观察被引量:5
- 2005年
- 目的探讨辅加冷沉淀对新生儿颅内出血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3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辅加冷沉淀1~1.5u,1次d,2d1疗程。观察患儿病死率及治疗前后患儿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bg)、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结合蛋白(Fn)。结果治疗组患儿病死率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输注冷沉淀后PT、APTT、TT时间明显缩短(P<0.01),Fbg、Fn含量明显增加(P<0.01)。结论冷沉淀佐治新生儿颅内出血有明显疗效。
- 司徒超付秀丽孙毅
- 关键词:新生婴儿颅内出血冷沉淀
- 脓毒性休克早期胃肠黏膜pH变化与其预后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脓毒性休克早期胃肠黏膜pH变化与其预后相关性。方法:脓毒性休克患儿44例根据转归不同分为3组:存活组28例;休克死亡组12例(于入院24h内死亡,死亡原因为不可逆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死亡组4例(治疗24h以上,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采用胃管法监测其胃肠黏膜pH变化,同时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对其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初次胃肠黏膜pH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治疗存活组胃肠黏膜pH明显升高,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死亡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黏膜pH变化可直接反映脓毒性休克严重程度,指导临床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并改善预后。
- 孙毅郎新玲司徒超农淑萍靳艳黄卫东
- 关键词:脓毒性休克预后
- 小儿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临床特点与治疗策略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探讨婴幼儿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分析132例婴幼儿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临床特点、药敏结果及治疗情况。结果婴幼儿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临床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白色粘痰,喘息,呼吸困难;胸片双侧实质病变多见,易并发肺不张,重症肺炎发生率42.4%。产ESBLs菌株占53.0%,药敏显示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耐药率83%~100%;碳青霉烯类耐药率6%~30%,较无ESBLs菌株有显著差异。结论婴幼儿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多见于有基础疾病患儿,耐药率高,重症肺炎发生率高。符合重症肺炎标准治疗建议首选碳青霉烯类药物抗感染。
- 洪先欧刘纯义黄卫东孙毅农淑萍罗勇
- 关键词:婴幼儿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
- 肠道病毒脑炎39例病原学及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5
- 2006年
- 目的 回顾肠道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资料,探讨其病原学及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儿科PICU2002年11月~2004年11月收治的确诊为肠道病毒性脑炎的39例患儿。就病原学及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评估。结果39例肠道病毒性脑炎中何萨奇病毒27例(69%),肠道病毒71型7例(18%),埃可病毒5例(13%);其中以肠道病毒71型脑炎病死率最高(42.85%)。导致其预后不佳的相关因素育:(1)反复惊厥持续时间长(P〈0.05);(2)双侧瞳孔不等大(P〈0.01);(3)脑电图恢复正常时间长(P〈0.05)。结论 小儿肠道病毒中以柯萨奇病毒所至脑炎发病率最高,肠遭病毒71型所致脑炎预后较差。
- 孙毅靳艳黄卫东刘纯义张萍
- 关键词:肠道病毒脑炎病原学预后
- 超微剂量肝素、布洛芬在婴幼儿重症肺炎中的辅助治疗及疗效观察被引量:4
- 2005年
- 孙毅洪先欧刘纯义
- 关键词:用药剂量肝素布洛芬婴幼儿重症肺炎
-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血常规变化的临床分析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后血常规变化的规律。方法:对51例MP感染患儿和51例同期健康儿童的血常规进行比较。结果:与同期健康儿童比较,MP感染患儿白细胞总数升高(P<0.01),中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增高(P<0.01),淋巴细胞比例降低(P<0.01),淋巴细胞绝对值降低(P<0.05),单核细胞比例增高(P<0.05),单核细胞绝对值增高(P<0.01),血红蛋白含量降低(P<0.01),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嗜碱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均无明显改变。结论:通过小儿血常规变化可以初步推断是否存在MP感染的可能性。
- 郎新玲孙毅郭景涛
- 关键词:小儿肺炎支原体血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