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帅
- 作品数:27 被引量:100H指数:6
- 供职机构:天津市眼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理学机械工程更多>>
- 使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预测人眼前房直径的研究被引量:2
- 2007年
- 随着前房型人工晶状体(anterior chamber intraocular lenses,ACIOL)特别是房角支撑型的ACIOL在临床中的应用,精确测量前房直径、植入合适尺寸的ACIOL变得越来越重要。使用全景超声活体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eroseopy.UBM)可以将整个眼前节结构包括在图像中,并对前房直径进行精确的测量。在不具备UBM的医院,采用常规的方法预测前房直径经常会出现误差,从而导致一些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本文使用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ail neural network,ANN)方法,根据一些常规仪器测量出的眼前节参数来预测前房直径。
- 张帅汤欣刘强强
- 关键词: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眼前房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眼前节结构
- 男性不育与Y染色体AZF微缺失的关系探讨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检测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对门诊122例男性不育患者行Y染色体AZFa、AZFb、AZFc和AZFd区15个序列标签位点(STS)[包括由欧洲男科学会(EAA)推荐的6个STS位点]基因进行微缺失检测,并同时进行基础性激素和染色体核型检测。结果:122例男性不育患者中AZF基因微缺失患者共检出12例,总缺失率为9.8%(12/122),其中无精子症组、严重少弱精子症组和少精子症组患者的缺失率分别是11.1%(5/45)、10.9%(6/55)、4.5%(1/22);1例为染色体核型异常,核型为45,XY,-13-14+(t13;14)(q11;q11),未检测到AZF微缺失。无精子症组和严重少弱精子症组患者Y染色体AZF微缺失率明显高于少精子症组(χ2=7.810,P=0.005;χ2=7.700,P=0.006)。3组间基础性激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ZF微缺失是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可引起原发性无精子症、严重少弱精子症和少精子症。男性不育患者在接受辅助生殖技术前进行AZF微缺失检测,可减少各种不必要的治疗带来的心理痛苦和经济压力,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卓胜楠张伟伟张帅张印峰崔险峰罗海宁张云山
- 关键词:基因缺失Y染色体性染色体畸变AZF微缺失
- 不孕症女性体质量指数对IVF/ICSI-ET治疗结局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3年
- 目的:探讨不孕症女性体质量指数(BMI)对IVF/ICSI-ET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将137l例女性不孕症患者按年龄分成≤35岁和〉35岁者,再按BMl分为4组:低体质量组(A组),BMI〈18.5kg/m2,正常体质量组(B组),BMI=18.5~23.9kg/m2,超重组(C组),BMI.24.0~27.9kg/m2,肥胖组(D组),BMI≥28kg/m2,回顾性分析其IVF/ICSI新鲜取卵周期的相关指标及治疗结局。结果:①年龄≤35岁患者中,C、D组患者Gn使用时间显著长于B组(P〈0.01);C、D组患者Gn使用总量明显多于A、B组CP〈0.01);C、D组患者hCG注射日血清E:水平显著低于A、B组,D组显著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总获卵数显著低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A、C、D组患者卵成熟率显著低于B组(P〈0.05),D组显著低于A、C组(P〈0.01);C、D组患者临床妊娠率显著低于B组(P〈0.05);C、D组患者流产率显著高于B组(P〈0.05);各组总ET数、周期取消率、生化妊娠率及活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年龄〉35岁患者中,D组患者Gn使用时间及Gn使用总量显著高于B、C组(P〈0.05):A组患者卵成熟率显著低于B、C和D组(P〈0.05);其他临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I过高可导致IVF/ICSI治疗过程中Gn使用时间延长、Gn使用总量增加、临床妊娠率降低及流产率增加等,但BMI在不同年龄组对IVF/ICSI结局影响程度不同,对年龄较小(年龄≤35岁)的影响更显著,过高的BMI对IVF的结局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 卓胜楠张印峰张帅张云山
- 关键词: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
- RBF网络在人眼前房直径预测中的应用
- 2008年
- 人眼前房直径测量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等仪器进行人眼生物测量价格昂贵,普通医院难以承受。作者利用径向基函数网络(RBF网络)的方法,使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提供的由UBM测得的大量临床数据训练网络,然后利用训练好的RBF网络预测人眼前房直径。结果表明利用RBF人工神经网络来预测人眼前房直径是可行和有效的。
- 刘强强任长明张帅
- 关键词:径向基函数网络人工晶状体植入
- 精子DNA碎片对IVF-ET结局预测价值的研究
- 近二十年来,由于环境污染、饮食习惯改变、精神压力等诸多因素影响,不孕症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增加。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研究表明,发达国家中约有5%~10%的夫妇受到不孕症困扰,而发展中国家一些地区不孕症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30...
- 张帅
- 关键词:男性不育体外受精受精率临床妊娠率
- 年龄因素对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的影响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角膜前表面波前像差随年龄的变化。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使用Pentacam(Oculus,Germany)对90例180眼(从20~79岁分为6组,每组30眼,球镜-3.0~+3.0D,角膜散光<2.0D)测量角膜前表面6mm直径范围内的波前像差。分析对角膜前表面的高阶像差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角膜前表面总高阶像差和慧差与年龄呈正相关(r=0.297和0.303,P<0.001);而球差与年龄无相关(r=0.087,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角膜前表面总高阶像差和慧差会增大,而球差无明显变化。
- 王娟汤欣张帅
- 关键词:年龄角膜波前像差球差高阶像差
- Pentacam系统、UBM测量白内障患者前房深度结果比较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比较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诊断系统(Pentacam系统)与全景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测量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手术前后前房深度(ACD)的结果。方法 60例(79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术前和术后2个月用Pentacam系统和UBM检测ACD。结果本组患者用Pentacam系统测得术前、术后2个月ACD分别为2.834±0.442、3.928±0.388,UBM测量结果分别为2.823±0.363、3.716±0.230,二者术前ACD测量结果相比P>0.05,术后2个月ACD测量结果相比P<0.05。结论 UBM与Pentacam系统都可以用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手术前后ACD的测量。Pentacam系统测得的术后ACD值较UBM小。
- 李彦国王欢张帅赵锦
- 关键词:白内障
-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角膜前后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被引量:24
- 2008年
- 目的探讨利用Pentacam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前后角膜前后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对45例(51只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行3.2mm透明角膜切口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1d,术后7d、1个月及3个月利用Pentacam测量角膜前后表面的高阶像差(包括总的高阶像差、球差、彗差、三叶草以及3~6阶像差),将角膜前、后表面高阶像差按直径范围不同(3mm直径和6mm直径)分为两组,用具有一个重复测量的两因素设计定量资料方差分析方法对两组数据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角膜前表面总的高阶像差术前1d为(0.289±0.171)um,至术后3个月时轻度增加为(0.312±0.158)um(3mm直径);术前1d为(0.980±0.215)um,至术后3个月时轻度增加为(1.054±0.308)um(6mm直径),但手术前后变化无统计学差异(F=1.55,P=0.22),且两组总的高阶像差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相同(F=0.95,P=0.42);其余各项高阶像差手术前后的变化与总的高阶像差的变化相似。角膜后表面总的高阶像差术前1d为(0.548±0.220)um,至术后3个月时明显增加为(0.661±0.275)um(3mm直径);术前1d为(1.780±0.453)um,至术后3个月时明显增加为(1.945±0.532)um(6mm直径),手术前后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83,P=0.00),且两组总的高阶像差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不同(F=12.46,P=0.00);其余各项高阶像差手术前后的变化与总的高阶像差的变化相似。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不影响术后患者的视觉质量。但是,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高阶像差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可能影响术后患者的视觉质量。
- 王娟汤欣张帅李丽华
- 关键词:角膜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 一种波前引导屈光手术的角膜切削量设计方法和装置
- 本发明公开一种波前引导屈光手术的角膜切削量设计方法和装置,包括:获取像差眼参数和波前像差;根据像差眼参数和人眼生理学结构参数,得到准个性化人眼模型;根据设置所述准个性化人眼模型的角膜前表面为Zernike自由曲面,得到角...
- 赵星张帅王雁张琳赵新恒
- Pentacam与iTrace像差仪在白内障患者角膜像差测量中的应用被引量:11
- 2010年
- 目的探讨利用Pentacam系统测量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手术前后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比较Pentacam系统与iTrace像差仪测量的术后角膜前表面像差的差异。方法研究为诊断性试验研究。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60例79眼行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折叠型IOL植入术,应用Pentacam系统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个月测量角膜前表面的像差,观察手术前后角膜前表面像差的变化。术后2个月对所有患者行iTrace像差仪检查,记录总高阶像差、彗差、三叶草像差及球差的均方根(RMS)值。所有手术和检查均由同一位医师操作。所有患者均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结果 Pentacam测量方法检查结果显示,角膜前表面的总高阶像差术前较术后轻度增加,但手术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17,P>0.05);其余各项球差、彗差、三叶草像差以及3~6阶像差手术前后的变化与总高阶像差的检测结果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ntacam和iTrace测量术后角膜前表面的像差发现,Pentacam测量的球差、三叶草像差测量结果较iTrace轻度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entacam和iTrace所测量的总高阶像差、球差、3~6阶像差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IOL植入术后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不影响患者的视觉质量,Pentacam和iTrace测量的角膜波前像差结果存在部分差异。
- 张帅汤欣张一凡穆凤平李穗玲赵伟李彦国
- 关键词:角膜波前像差PENTAC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