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瑛
- 作品数:5 被引量:86H指数:2
-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轻工技术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江西98.6连续暴雨的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
- 该文对江西98.6连续暴雨的形势、物理量场进行了全面分析,对其成因作了深入的探讨.副高、急流等大尺度系统稳定,高空低槽和低层切变等中小尺度系统活跃导致暴雨的持久性.暴雨落区和K指数、水汽、低层正涡度,Q矢量辐合和螺旋度及...
- 张瑛
- 关键词:暴雨物理量诊断中尺度数值模拟
- 文献传递
- 夏季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低频大气环流的特征及其与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关系
- 本文对夏季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低频大气环流的特征及其与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1)低频振荡(LFO)普遍存在于1971-2000年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中。其低频周期主要可以划分为4个频段:1...
- 张瑛
- 关键词:大气环流青藏高原
- 文献传递
- 东亚季风研究的进展被引量:65
- 2006年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曾长期组织和从事东亚季风及其对中国天气和旱涝影响的研究。该文对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东亚季风研究方面取得成果进行综述,并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有关季风的研究活动,也回顾了影响我国天气气候、东亚季风环流系统的提出及其后续的有关东亚和印度季风系统的相互作用,引发中国大陆暴雨生成的水汽输送,表达中国大陆季风活动的季风指数设计等研究结果。综述了南海夏季风爆发、梅雨开始、中国雨季开始及传播等有关研究成果;东亚季风系统中副热带地区低频振荡纬向和经向传播特征及与赤道地区不同之处,东亚低频振荡对El Ni^no形成及夏季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季风爆发的可能影响,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季风低频振荡对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等有关成果;亚洲地区大气热源的计算及其分布,青藏高原夏季热源对东亚夏季风及降水的可能影响,青藏高原冬季冷源对El Ni^no生成的可能影响等有关成果;东亚季风及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准4年年际振荡的分析及与ENSO形成间的相互作用,极地对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及东亚季风年代际变化特征等成果。综述东亚季风系统形成的可能机制,特别是亚洲大陆—西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及非洲、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及澳大利亚陆地与周围海洋对冬夏季风形成、印度和东亚季风系统形成、南海夏季风形成作用的结果。
- 陈隆勋张博张瑛
- 关键词:低频振荡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 南京市地方储备粮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
- 张瑛
- 1998年夏季亚洲地区低频大气环流的特征及其与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关系被引量:18
- 2008年
- 利用日本GAME资料、TRMM卫星资料及中国730站降水资料研究了1998年夏季亚洲地区对流层至平流层低频振荡(LFO)的传播特征及该年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变化的LFO型,结果表明:1998年5—8月,在青藏高原经纬度上,对流层LFO的东西向传播特征与季节变化有关。在东西方向上,高原和东亚大陆雨季开始前,LFO以向东传播为主;在雨季开始后,LFO以向西传播为主。南北方向上,LFO的传播在雨季前后基本一致,高原南北两侧均向高原传播。在南北方向上,青藏高原是LFO的汇;而在东西方向上,高原西部只在雨季开始后是LFO加强区,使西传进入高原的LFO继续西传。整个大气层以对流层顶(100hPa)LFO最强,进入平流层LFO迅速减弱。1998年夏季长江中下游降水存在两次明显的LFO循环,我们根据两次降水LFO各位相合成分析了降水、500和100hPaLFO环流以及沿30°NLFO垂直环流。结果表明:来自西伯利亚向南传播和来自孟加拉湾及南海向北传播的LFO气旋(降水谷值期)和反气旋(降水峰值期)形成了高原东部上空LFO气旋(降水谷值期)和反气旋(降水峰值期)以及来自中纬度西太平洋南下西移经日本、黄海到达中国大陆东部海洋上空的LFO反气旋(降水谷值期)和气旋(降水峰值期)的共同作用造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强烈的下沉(降水谷值期)和上升(降水峰值期),形成长江中下游降水LFO谷值期和峰值期。
- 张瑛陈隆勋何金海李薇
- 关键词:低频振荡长江中下游夏季强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