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钧

作品数:12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文学
  • 5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教师
  • 2篇唤醒
  • 2篇教师评价
  • 2篇贝娄
  • 1篇代文
  • 1篇道德
  • 1篇道德追问
  • 1篇敌人
  • 1篇性学
  • 1篇严肃
  • 1篇研究性
  • 1篇研究性学习
  • 1篇研究性阅读
  • 1篇研究性阅读教...
  • 1篇以人为本
  • 1篇意蕴
  • 1篇忧虑
  • 1篇语文
  • 1篇阅读教学
  • 1篇整体性

机构

  • 1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天津理工大学

作者

  • 11篇张钧
  • 3篇李桢
  • 1篇徐明

传媒

  • 3篇东北师大学报...
  • 2篇外语研究
  • 1篇中国教育学刊
  • 1篇教师教育研究
  • 1篇浙江外国语学...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198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主体性视域下教师积极课程意识的理论审视被引量:1
2012年
积极课程意识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课程角色的转变、教师主体意识的唤醒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它是教师以积极心理状态为依托、在课程领域内形成的专业意识形态,体现了教师对课程系统明了的认知状态、积极的支持态度、较高的反思水平以及主动的建构精神,具有生成性、正向性、个体性、缄默性等内在表征,需要在"内化——接受"、"转化——理解"以及"外化——建构"的过程中逐渐生成。
李桢张钧
关键词:主体性教师课程意识
从《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看现代派诗歌特征——兼论世纪诗人T·S·艾略特被引量:4
2005年
T·S·艾略特是现代诗歌发展史上一位公认的重要人物,其早期诗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在很多方面体现了现代派诗歌的主要特征,如意象的并置、语气的转换、省略与反讽的运用、形式表面的杂乱与作品深层的结构的一致性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指明了现代主义诗歌发展的方向。艾略特的创作与文艺思想对整个20世纪英语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徐明张钧
关键词:现代主义文艺思想
唤醒专业自觉的中学教师评价研究
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领域的永恒话题,是所有教育研究、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终极目标。教师作为教育体系的核心,与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教师评价被认为是促进教师改变自身行为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方式之一。当前的评价制度...
张钧
关键词:教师评价
文献传递
基础教育整体性改革的理念及其实践被引量:2
2013年
在整体性的视角下探索教育改革,具有浓厚的人学意蕴。基础教育整体性改革的提出,一方面呼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则来源于"完整的人"的培养的价值诉求。坚持整体性改革的理念,核心内容就是基础教育的整体性改革要以生活的完整性为现实依据,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归宿,以系统性、优质性、发展性为原则。要实现基础教育的整体性改革,应当做到以人为本、以法促教和改革各方的调谐和合作。
李桢张钧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以人为本
《敌人,一个爱情故事》:辛格对人性与现代文明的反思
2019年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小说《敌人,一个爱情故事》,通过对美国东欧犹太移民生存状态的书写,反映出作家对人性与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辛格认为以纽约为代表的现代都市文明本质上是一种"黑帮文化",它助长了人们对极端物质主义的偶像崇拜,导致人们信仰的缺失和道德的失败。辛格对小说主人公赫尔曼形象的刻画及其对纽约形象的否定性描写传达了他对人类生存状态与现代都市文明的忧虑,同时也展示了其小说创作中所包含的美国元素。
张钧
关键词:人性现代文明忧虑
深沉的思辩,严肃的探索-为哈代一辩
张钧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贝娄对当代社会与人生的道德追问
2016年
索尔·贝娄惯于在他的小说里展示人的生存困境和人在这种困境下的选择。在《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这部小说中,贝娄通过人物刻画对当代社会的伦理环境与人生的意义进行了一次严厉的道德追问,深刻阐释了他反对道德虚无主义的立场。尽管这部小说在形式技术层面存在某些缺陷,书中三个意味深长的道德隐喻——一幅让人毛骨悚然的名画、一枝似是而非的假花和主人公的自我流放北极,清晰地展示出了深刻的道德意义和伦理价值。
张钧
关键词:贝娄《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伦理价值
《勿失良辰》:“唯美现实主义”的杰作被引量:3
2002年
贝娄是战后美国文坛一位重要小说家 ,他著名的中篇小说《勿失良辰》是一部富于喜剧精神和抒情色彩的唯美现实主义杰作 ,代表了他在小说创作水平上一次质的飞跃。小说的形式结构、背景描写、人物刻画和语言风格与作者的思想命题相适应 ,较好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理念和主题关怀。本文拟从叙事结构、背景描写、人物刻画等几个方面探讨这部小说的艺术特色 。
张钧
关键词:人物刻画悲喜剧
《拉维尔斯坦》:贝娄人物塑造的文化意蕴被引量:1
2017年
贝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倍受争议的《拉维尔斯坦》再次展示了人物塑造在贝娄文学创作中的突出地位。小说的主人公据说以贝娄的好友艾伦·布卢姆为原型,是一位特立独行的犹太知识分子。拉维尔斯坦形象的塑造呈现了贝娄的英雄情结和友谊观及其对当代理想知识分子的定位,对这个人物形象的细致解读可以揭示贝娄人物塑造所具有的文化意蕴。
张钧
关键词:贝娄《拉维尔斯坦》文化意蕴
唤醒教师专业自觉的教师评价机制改进被引量:9
2015年
教师职业有较强的专业性,教师要自觉地承担起学生成长的唤醒者、助推者、引领者和陪护者角色。教师评价在于评量教师工作的价值,更在于唤醒教师的专业自觉,而现行的教师评价存在以学校评价替代教师评价、学生评教即教师评价、课堂评价即教师评价、论文课题即教师评价等误区。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潜隐性,使教师对自我工作的内在发展动力、精力投入等方面最有评价权;教师工作的精神状态、时间投入、同事间的业务交流等,同伴间互动较多,同伴互评较为公允;学校对教师教书育人效果的综合信息占有较为全面,学校评价中的专家干预和指导尤为必要。
张钧李桢
关键词:教师评价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