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雅妮

作品数:19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干细胞
  • 9篇间充质干细胞
  • 9篇MDX鼠
  • 7篇肌营养不良
  • 7篇肌营养不良症
  • 7篇骨髓间充质
  • 7篇不良症
  • 6篇细胞
  • 6篇骨髓
  • 6篇骨髓间充质干...
  • 6篇充质干细胞
  • 4篇细胞移植
  • 4篇基因
  • 4篇间充质
  • 4篇间充质干细胞...
  • 4篇干细胞移植
  • 4篇DUCHEN...
  • 4篇DUCHEN...
  • 4篇DUCHEN...
  • 4篇DYSTRO...

机构

  • 16篇中山大学附属...
  • 5篇广州医学院第...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广州市儿童医...
  • 3篇中山大学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广州医学院第...

作者

  • 19篇张雅妮
  • 17篇张成
  • 16篇于美娟
  • 15篇王淑辉
  • 9篇熊符
  • 8篇冯善伟
  • 7篇尚延昌
  • 7篇李美山
  • 5篇卢锡林
  • 4篇申本昌
  • 2篇陈松林
  • 2篇冯慧宇
  • 2篇黄慧
  • 1篇姚晓黎
  • 1篇李中
  • 1篇杨思渊
  • 1篇杨思达
  • 1篇梁惠慈
  • 1篇孙筱放
  • 1篇潘丽雯

传媒

  • 2篇临床和实验医...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第九次全国神...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新医学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解剖学研究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临床医学工程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7篇2006
  • 2篇2005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的建立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建立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n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分离培养方法。方法采用全骨髓体外分离并采用差速贴壁法纯化扩增C57BL/6小鼠BMSCs,形态学观察细胞生长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抗原情况并观察其多项分化潜能。结果使用该方法纯化扩增的BMSCs形态均一,生长良好,表达CD29、CD44和Sca-1,不表达CD11b、CD45和CD34,并具有成骨成脂潜能。结论通过全骨髓贴壁法可以成功的分离培养出小鼠BMSCs。
于美娟张雅妮冯善伟熊符张成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小鼠细胞培养
多轴空病患者一例临床和病理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06年
王淑辉张成尚延昌文剑明吴金浪于美娟张雅妮
关键词:病理特征先天性肌病肌张力低下关节挛缩
绿色荧光蛋白和成肌调节因子在骨髓基质干细胞中的共表达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研究重组腺病毒(Ad)对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的转染,以及绿色荧光蛋白(GFP)和成肌调节因子MyoD和Myogenin在MSCs中的表达.方法:用差速贴壁法体外培养大鼠MSCs,并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其表面标志;对构建有绿色荧光蛋白的重组腺病毒(AdGFP)进行扩增和鉴定,并转染MSCs;用RTPCR检测MyoD和Myogenin在转染后MSCs中的表达;将MSCs与C2C12成肌细胞共培养,诱导前者的分化,并用免疫荧光检测MyoD的表达.结果:FCM检测证实,在MSCs的表面标志中CD11b和CD45阴性,而CD29和CD44阳性;随着AdGFP感染复数(MOI)的增加,转染效率也相应提高,但在MOI大于100后,MSCs开始出现病变;RTPCR结果提示MyoD和Myogenin在转染后的MSCs中有表达;免疫荧光检测证实诱导后的MSCs可以表达MyoD蛋白.结论:MSCs可以被AdGFP有效转染而表达GFP;同时内源性成肌调节因子的激活,可以促进MSCs的成肌分化.
李美山张成陈松林于美娟张雅妮王淑辉熊符
关键词:基质干细胞C2C12MYODMYOGENIN绿色荧光蛋白成肌调节因子
重症肌无力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5年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作为一种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常合并有其它免疫性疾病,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以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为代表的甲状腺毒症[1].对于尚无甲状腺疾病临床表现的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甲状腺功能的评价,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我们对此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李美山张成冯慧宇张雅妮王淑辉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甲状腺激素水平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神经肌肉接头处甲状腺毒症甲状腺疾病
逆转录病毒介导的人抗肌萎缩蛋白小基因在mdx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表达
目的: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性肌肉疾病, 是由于编码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的基因缺陷引起的,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骨...
于美娟张成王淑辉张雅妮姚晓黎卢锡林
文献传递
人微小抗肌萎缩蛋白基因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基因表达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构建人微小抗肌萎缩蛋白基因(microdystrophin)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研究其体外表达情况。方法限制性酶切PBSK-MICRO质粒的微小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片段,插入到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的NotI位点内,克隆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icro dystrophin。通过酶切和测序对质粒进行鉴定。用脂质体将重组质粒转染入rMSCs中,经过G418筛选后,用RT-PCR及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表达产物。结果pcDNA3.1(+)/micro dystrophin经过NotI、Hind III酶切鉴定及测序证实插入片断正确。提取转染重组质粒rMSCs的总RNA,进行RT-PCR可见mRNA的转录;对G418筛选后rMSCs进行免疫荧光检测可见细胞内亮丽的红色荧光,说明转染后的rMSCs有微小抗肌萎缩蛋白的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人microdystrophin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将其转染入rMSCs内有微小抗肌萎缩蛋白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体外修饰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DMD奠定了基础。
王淑辉张成陈松林于美娟张雅妮李美山熊符尚延昌冯善伟申本昌
关键词:真核表达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对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模型鼠膈肌的影响
目的: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一种致死性X-连锁隐性遗传病,由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基因突变导致肌细胞膜的骨架蛋白dystrophin缺乏所致...
张雅妮张成李美山于美娟王淑辉
文献传递
转基因修饰后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mdx鼠后成肌调节因子的表达研究
2010年
目的探讨携带micro-dystrophin基因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mdx鼠后在移植鼠体内分化为肌细胞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逆转录病毒介导micro-dystrophin基因转染mdx小鼠MSCs(mMSCs),通过尾静脉注射移植治疗mdx鼠,在移植后免疫荧光检测micro-dystrophin的表达并在不同时间点检测MyoD的表达。结果移植后成功检测到micro-dystrophin,其表达随着移植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随移植时间延长MyoD阳性肌纤维比例增加,分别达到9%(4周时)、15%(8周时)、28%(12周时)。RT-PCR和Westernblot也发现,随着移植时间的延长,MyoD表达增加。结论自体mMSCs可携带外源性micro-dystrophin基因在受体鼠体内分化为micro-dystrophin阳性肌细胞,移植入的干细胞向肌细胞的分化是一个持久的、连续的过程,成肌调节因子在调节其分化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于美娟张雅妮冯善伟王淑辉熊符张成
关键词:成肌调节因子MDX
mdx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向肌细胞的诱导分化被引量:1
2009年
背景: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可以克服异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局限性,但目前对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模型mdx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肌分化潜能研究未见报道。目的:拟建立体外分离培养mdx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并观察其成肌分化能力。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6-01/07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病学实验室完成。材料:4~6周龄纯系雄性mdx鼠10只,购自美国Jackson实验室,饲养于中山大学北校区动物实验中心。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兔抗鼠MHC抗体为Chemicon公司产品。方法:全骨髓法体外分离mdx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差速贴壁法纯化扩增,胰酶+EDTA消化传代。取传至第3代的细胞,按1×104/孔接种于24孔板,置于含两性霉素B、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向肌细胞方向诱导分化,2周后更换为不含两性霉素B、但添加马血清的DMEM培养基继续培养2周。主要观察指标: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表面标志、生长曲线及成肌诱导分化。结果:原代培养24h后,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约80%贴壁生长,第3代细胞多呈梭形,形态比较均一。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CD29和CD44等间质类细胞的表面分子,不表达CD11B和CD45等淋巴造血细胞的表面分子。接种后第一两天细胞处于潜伏期,第3天细胞增殖旺盛,进入对数生长期,至第4天细胞数增长一倍,第5天进入平台期。两性霉素B诱导后细胞有少量死亡,停用后更换马血清促进细胞成肌,7~10d可见有肌管样细胞形成,免疫荧光染色可见肌管样细胞呈MHC阳性,DAPI复染后可见肌细胞内有多个细胞核。结论:在两性霉素B与马血清依次诱导条件下,体外可成功分离培养基因缺陷mdx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证明其具有成肌分化潜能。
王淑辉尚延昌张成于美娟张雅妮熊符申本昌卢锡林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肌细胞MDX鼠分化
经micro-dystrophin基因修饰后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mdx鼠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携带micro-dystrophin基因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MSCs)在移植鼠体内分化为有功能肌细胞的可能性。方法采用逆转录病毒介导micro-dystrophin基因转染mdx小鼠MSCs(mMSCs),通过尾静脉注射移植治疗mdx鼠,在移植后不同时间点并检测血清激酶(CK)值,对腓肠肌进行HE染色、计数核中心移位纤维(CNF)比例,并用免疫荧光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Westernblot检测测micro-dystrophin的表达。结果移植后各时间点血CK值下降,腓肠肌病理改变较对照组有所改善,CNF比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部分肌细胞膜能表达micro-dystrophin蛋白,并随移植时间延长micro-dys-trophin阳性肌纤维比例增加,分别达到1%(8周时)、7%(12周时)和15%(16周时)。RT-PCR和Westernblot也发现,随着移植时间的延长,micro-dystrophin表达增加。结论自体mMSCs可携带外源性micro-dystrophin基因在受体鼠体内分化为micro-dystrophin阳性肌细胞。
于美娟张雅妮冯善伟王淑辉熊符张成
关键词: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MDX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