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自平
- 作品数:13 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曲靖师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理学政治法律更多>>
- 从后殖民视角看《模仿者》中的成长主题
- 2016年
- 作为经典的后殖民作品,《模仿者》不仅再现了独立后的殖民地伊莎贝拉所面临的政治、经济、文化困难,而且呈现了生活在后殖民时代的青少年特有的成长困境。作为小说的主人公,辛格的成长过程经历了认识世界的混乱期、文化成长的困惑期与模仿期、与民族成长同步的挫折期以及回归精神家园的成型期。在个人成长和民族成长过程中,辛格和他的祖国伊莎贝拉都经历了重大挫折和困难,成长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
- 吕秀梅彭自平
- 关键词:后殖民《模仿者》
- 边缘生存与中心消解——从《模仿者》看奈保尔的后殖民意识
- 2016年
- 作为印度人民的后裔和特立尼达的子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苏·奈保尔虽然长期生活在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伦敦,但却心系边缘。他的半自传体小说《模仿者》就是其人在中心而心系边缘的结晶。在这部小说中,奈保尔成功塑造了以辛格为代表的边缘人模型,同时又巧妙地把边缘人悲惨的生存现实、心灵深处的言说、帝国中心的消解意识和所面临的困境展现了出来。这一巧妙展现不仅体现了奈保尔强烈的二元对立的消解意识,而且体现了他浓郁的后殖民意识。
- 陈贵才彭自平
- 关键词:《模仿者》边缘人二元对立后殖民意识
- 笑中带泪——《他是否还在人间》的反讽手法被引量:2
- 2011年
- 作为马克·吐温优秀短篇小说之一,《他是否还在人间》蕴含着极大的哲理,显示出吐温独特的写作手法—幽默、反讽、笑中带泪,反映出吐温自己复杂的生活经历及悲喜。他不仅是个幽默家,还是个严肃的社会批判家。
- 彭自平
- 关键词:马克·吐温幽默讽刺
-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木筏”的象征意义被引量:1
- 2012年
- 许多评论家从不同角度研究过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象征,但几乎无人注意到小说中"木筏"的象征意义。作为贯穿小说的重要意象,"木筏"不仅仅是哈克逃跑所用的交通工具,而且在哈克的历险旅程中负载着特殊的意蕴。从形式主义新批评的角度看,"木筏"象征着自由、伊甸园、诺亚方舟,暗示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由的来之不易及对所谓的文明社会的嘲讽,代表着爱的源头,等等。
- 彭自平
- 关键词:美国文学木筏形式主义
- 《模仿者》中辛格的困境
- 2016年
- 作为文化边缘人,辛格面临着两难境地:出生在印度族裔文化和殖民文化中,却想着逃离这种文化;想回归故土时,却被放逐;作为英国文化的养子,想依附宗主国文化,却被宗主国文化所抛弃。两边都想靠近,但两边都不接受他。辛格就在这两种文化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处于文化的边缘地位。事实上,辛格所处的困境也映射出奈保尔自身作为文化边缘人的处境。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解读奈保尔的《模仿者》,分析文化边缘人辛格的困境。
- 彭自平吕秀梅
- 关键词:奈保尔模仿者
- 《模仿者》中白人女性桑德拉在殖民中的角色
- 2016年
- 白人女性桑德拉在殖民中扮演着殖民者与被压迫者的角色。作为殖民者,无论是对待丈夫辛格,还是对待伊莎贝拉的本地人、移民及第三世界的女性,她都表现出一种殖民者的强势及霸道。作为女性,她又受着父权及夫权两方面的压迫,被父亲赶出家门,之后又成为丈夫的附庸。国内外有研究者对《模仿者》做过研究。外国研究者一般从经济、政治。
- 彭自平王楚韵
- 关键词:模仿者
- 依附理论下对《模仿者》的新殖民主义解读
- 2016年
- 在《模仿者》中,维·苏·奈保尔向读者阐释了后殖民时代的加勒比虚拟岛国伊莎贝拉在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后,遭遇到的一系列困难,如:民族经济发展受阻、政治局势动荡以及文化身份含混。伊莎贝拉独立后,宗主国采取了经济控制、政治干预及文化意识形态渗透等手段迫使其依附于宗主国。本文从新殖民视角出发,探讨后殖民时代宗主国和前殖民地控制与依附的关系,从而找出殖民地国家独立后贫困落后的根源。
- 吕秀梅彭自平
- 关键词:依附理论《模仿者》新殖民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