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开
- 作品数:8 被引量:112H指数:6
- 供职机构:云南省气象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科技厅科研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低纬高原大气电场特征及其在预警中的应用被引量:6
- 2012年
- 通过对2006年7月-2007年6月云南地闪定位网探测资料和玉溪大气电场仪资料分析,研究了高原晴天大气电场和雷暴天气过程的电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高原晴天大气电场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月变化特征。低纬高原地区雷暴云具有偶极性和三极性两种结构,但大多数雷暴具有偶极性电荷结构,不同电荷结构的雷暴云的放电特征不同,偶极性时主要为负地闪,地闪活动较活跃;三极性时主要是正地闪,地闪活动较少。根据雷暴云近地面电场变化特征,探讨了大气电场仪预警地闪的方法,首次提出极性变化预警法,其命中率和提前预警时间都明显优于阈值预警法。
- 谢屹然徐开张腾飞刘雪涛
- 关键词:大气电场仪低纬高原
- 从水汽角度对青藏高原东南侧高空探测布局的分析被引量:10
- 2015年
- 水汽是大气探测最关心的要素之一。从青藏高原东南侧出发,以NCEP再分析资料为基础,利用水汽气候诊断方法结合区域地形研究了该区域的水汽分布、输送与辐合辐散特征,并讨论了探空站布局。水汽输送分布与大气可降水季节差异均表明,青藏高原东南侧是夏、秋季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影响的季风过渡区,也是东亚地区最主要的水汽通道之一,尤其在秋、冬、春季此通道的水汽输送更为关键。青藏高原东南侧的大气可降水量比西南侧明显要大,这与低纬高原和青藏高原南侧南凸弧形构成的地形组合有着密切关系。青藏高原东南侧地形对水汽辐合、辐散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既有经向、纬向差异也有高低层差异。复杂的水汽分布及输送特征需要加强水汽探测。通过对水汽探测关键区的量化研究表明,滇西北—藏东南—缅北地区、滇东—黔西地区以及滇西南地区是观测需求较为显著的区域。
- 段玮段旭徐开杨家康
- 关键词:地形水汽特征
- 孟加拉湾风暴过程TRMM日降水数据变分订正及精度检验被引量:2
- 2014年
- 利用逐日TRMM(3B42)和地面降水观测资料,对1998—2010年25个孟加拉湾风暴降水过程共184个降水日进行变分订正试验及精度检验分析,结果表明:①通过变分订正方法迭代建立的TRMM广义的误差场具有一致收敛性,收敛时无论逼近值大小如何,当取精度≤0.001 mm时,迭代次数均不超过800次;②订正后的TRMM场能较好地反映了地面观测网天气尺度信息,对降水量的离散特征有较好的描述,在无观测的区域,TRMM信息得到了充分体现;③TRMM值和TRMM订正值经过与未参与订正的100站观测值的平均均方根误差比较可知,所有订正后的样本的误差均小于订正前的误差,184个样本的平均误差由3.73 mm降低到了1.51 mm,订正效果对减小TRMM场的误差是显著的.
- 段旭王曼段玮徐开
- 关键词:孟加拉湾风暴
- 云南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被引量:54
- 2007年
- 利用1971-2005年云南132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对云南雷暴的时间、空间分布特点和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运用保证率公式计算了云南不同地区的雷暴可能初终日时空分布。分析结果表明:云南雷暴天气35年来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年平均雷暴日滇西北最少,滇西南最多。滇东北、滇西北雷暴初日开始较晚,雷暴终日结束较早。全省雷暴集中发生在4-9月。全省雷暴日变化基本相同,呈两峰一谷的变化趋势,最大峰值发生在午后14-22时。
- 尹丽云许迎杰张腾飞刘雪涛谢屹然徐开
- 关键词:雷暴
- 云南地区GPS探测与3类再分析可降水量的对比分析被引量:7
- 2014年
- 利用云南7站的GPS水汽探测资料、美国NCEP/NCAR、NCEP/DOE和日本JRA-25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云南地区的大气可降水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云南地区的7个GPS探测站点上,3类再分析资料和GPS探测值均能较好地再现年平均可降水量由南向北逐渐减少的变化特征,在月平均可降水量的年内变化中也表现出一致的单峰型变化特征,但再分析资料对各月平均可降水量数值大小的估算总体上要小于GPS探测值。在雨季GPS探测资料和3类再分析资料能够反映可降水量的季节内变化特征,但再分析资料对雨季开始期可降水量由南向北推进过程的描述不如GPS探测资料精细。JRA-25可降水量资料与GPS探测值在短时间尺度上具有较好的一致变化,明显优于其他两类再分析资料。
- 任菊章孙绩华李建徐开
- 关键词: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可降水量
- 低纬高原雷暴的气候特征分析被引量:19
- 2008年
- 利用云南113个观测站1971-2005年雷暴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小波分析和EOF分析,研究了云南雷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云南年雷暴日数较多,年际变化较大,年雷暴日数有减少的趋势,每10年雷暴日数减少12天;云南雷暴季节变化显著,由冬至夏,雷暴逐渐增多;由夏至冬,雷暴逐月减少。5~10月云南雷暴出现2个或3个雷暴中心且雷暴中心少动,雷暴主要活动区集中在25°N以南、103°E以西区域。10月~4月雷暴主要活动区位于25°N以南的区域,云南省雷暴基本呈现由南向北逐渐减少的特征。从小波分析的结果看,云南雷暴具有2,4,6年的短周期和8,11年的长周期振荡变化,其中以4年和11年振荡周期为主要特征。根据EOF分析,云南雷暴异常空间分布主要有以下几类:夏半年为全区一致型、东南-西北型、东北-西南型、纬向型、经向型;冬半年为全区域型、纬向型、东南西北型、经向型和局部区域型。
- 许迎杰尹丽云邓勇张腾飞刘雪涛谢屹然徐开
- 关键词:雷暴气候特征小波分析EOF分析
- 低纬高原中部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多普勒雷达和闪电特征分析
- @@云南省8月1日21:00到23:00在禄丰和平镇产生了冰雹闪电过程,造成3个村委会22个村民小组2530人受灾。民房受损5间,倒塌4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12.65公顷,绝收面积53.6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20.3...
- 尹丽云张腾飞许迎杰谢屹然刘雪涛徐开
- 关键词:多普勒雷达闪电特征
- 文献传递
- 低纬高原中部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多普勒雷达和闪电特征分析被引量:21
- 2010年
- 利用MICAPS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地闪资料,分析了2008年8月1日低纬高原中部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台风登陆和副热带高压北抬西伸导致外围的偏东气流带来充沛的水汽和热量,为强对流天气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条件;在强对流发展过程中,前部始终有入流存在,多普勒雷达回波上具有"弓"型回波、前侧"V"型槽口、弱回波区、后侧"V"型槽口等特征,强回波区与多普勒雷达速度图上的逆风区和辐合区相关;-10℃层高度上雷达回波强度≥35dBz时,才开始有地闪活动发生,负地闪占整个地闪过程的99.6%,大多数负地闪出现在强度>30dBz的强回波区,对应着强辐合上升气流区,正地闪出现在回波前部的云砧或回波后部的较弱回波区域,对应着辐散的下沉气流区域;整个雷暴云发展演变过程中负地闪电流强度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单峰型变化特征,而正地闪电流强度基本呈现逐渐增大的直线型变化特征。
- 尹丽云张腾飞许迎杰刘雪涛谢屹然徐开
- 关键词:强对流天气回波强度径向速度地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