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兆勇

作品数:10 被引量:110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东莞市医疗卫生科技计划项目东莞市医疗卫生单位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影像
  • 2篇影像学
  • 2篇硬膜
  • 2篇硬膜囊
  • 2篇灶性
  • 2篇透析患者
  • 2篇肿瘤
  • 2篇周围型
  • 2篇维持性
  • 2篇维持性透析
  • 2篇维持性透析患...
  • 2篇细胞
  • 2篇脑白质
  • 2篇局灶
  • 2篇局灶性
  • 2篇局灶性机化性...
  • 2篇机化
  • 2篇机化性
  • 2篇机化性肺炎
  • 2篇肺癌

机构

  • 10篇中山大学
  • 5篇广州医学院第...

作者

  • 10篇李兆勇
  • 8篇朱刚明
  • 5篇梁俊生
  • 5篇李扬彬
  • 4篇李志娟
  • 3篇钟胜
  • 3篇蔡越飞
  • 2篇覃达贤
  • 2篇陶娟
  • 2篇谭晓明
  • 2篇谭琦瑄
  • 2篇路婧
  • 1篇王青云
  • 1篇邹玉林
  • 1篇曾仲刚
  • 1篇胡芳辉
  • 1篇陈真平
  • 1篇吴慧琴
  • 1篇付东
  • 1篇张丽萍

传媒

  • 3篇放射学实践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2篇医学影像学杂...
  • 2篇中国CT和M...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年份

  • 4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2
  • 2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混合性生殖细胞瘤的64层螺旋CT诊断及病理表现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混合性生殖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混合性生殖细胞瘤的CT平扫及两期增强表现、病理标本及切片特征。结果:7例病灶3例位于卵巢,3例位于前纵隔,1例位于睾丸;其中3例边界清楚;各病灶密度不均匀,内见囊变、坏死区,1例可见脂肪及钙化;增强扫描静脉期较动脉期强化明显,均呈不均匀强化。病理结果2例卵黄囊瘤与成熟畸胎瘤混合型,2例卵黄囊瘤与未成熟畸胎瘤混合型,1例卵黄囊瘤、胚胎性癌、畸胎瘤混合型,1例绒癌与无性细胞癌混合型,1例精原细胞瘤、胚胎性癌、滋养细胞成分混合型。结论:64层螺旋CT对混合性生殖细胞瘤的诊断虽无特异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为肿瘤良恶性判断、临床分期提供十分重要的依据。
朱刚明谭琦瑄钟胜李兆勇付东
关键词:混合性生殖细胞瘤性腺纵隔
急性滑脱性髌股关节撞击综合征的3.0T MRI诊断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急性滑脱性髌股关节撞击综合征的MRI特点及损伤机制。方法:从1782例急性膝关节外伤的MRI资料中筛选出28例经临床MRI诊断急性滑脱性髌股关节撞击综合征的患者,分析其膝关节的MRI表现。结果:28例急性滑脱性髌股关节撞击综合征中,髌骨骨挫伤28例,损伤部位位于髌骨内侧缘皮质下,部分挫伤范围延伸至髌骨嵴。股骨外侧髁挫伤21例,损伤部位位于股骨外侧髁前、中部或前外缘皮质下,部分延伸至外侧髁后部、髁间窝。髌骨内侧缘软骨损伤16例。股骨外侧髁前外侧缘软骨损伤13例。内侧支持带损伤28例,其中I级损伤10例,Ⅱ级损伤13例,Ⅲ级损伤5例。7例外侧支持带损伤,其中I级损伤5例,Ⅱ级损伤2例,未见Ⅲ级损伤。髌骨位置正常19例,向外半脱位5例,完全性脱位4例。关节腔内游离体8例。28例关节积液,其中9例血性积液。结论:MRI能全面显示急性滑脱性髌股关节撞击综合征的损伤机制,为术前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李兆勇朱刚明梁俊生张丽萍陈真平李扬彬
关键词:髌股关节
肾嫌色细胞癌、嗜酸性细胞瘤与透明细胞癌的多层螺旋CT征象对比研究被引量:15
2017年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CCRC)、嗜酸性细胞瘤(RO)与透明细胞癌(CCRCC)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特点,提高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东华医院2012年10月-2016年4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CCRC、8例RO、29例CCRCC的MSCT表现,比较不同肿瘤之间CT征象的特点。结果 CCRCC囊变多见,与CCRC、R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星芒状瘢痕多见,与CCRC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扫描CCRC多数呈明显均匀强化,与CCRC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RCC皮质期、实质期、排泄期病灶-肾皮质密度比值(LKR)与CCR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CRCC皮质期LKR与R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RC三期LKR与R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CRCC的比值差(ΔLKR)均值与CCRC、R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ΔLKR值分布区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以CCRCC为对象,当皮质期LKR=0.693或ΔLKR=0.068时,与CCRC及RO鉴别的敏感度均达93.3%、特异度达72.2%或88.9%;以RO为对象,当皮质期LKR=0.656或实质期LKR=0.595时,与CCRC鉴别的敏感度分别达83.3%、91.7%,特异度分别达75.0%、58.3%。结论 MSCT多期增强,尤其是LKR及ΔLKR值的测算,有助于CCRC、RO、CCRC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朱刚明李兆勇梁俊生曾仲刚陶娟
3.0TMRI弥散功能成像对维持性透析患者脑白质变性的评估价值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维持性透析患者脑白质变性3.0TMRI弥散功能成像的表现及特点,评估弥散功能成像对其诊断及分级的价值。方法 108例终末肾病期(ESRD)患者作为研究组,3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常规MR、DWI、DTI检查,研究组按年龄相关白质改变(ARWMC)分级标准分为三个级别,与对照组及各级别之间两两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维持性透析患者脑白质变性区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升高,各向异性分数(FA)值下降,研究组双侧额叶、顶枕叶各级脑白质变性的ADC值与对照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各级脑白质变性ADC值之间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三级脑白质变性者双侧基底节区ADC值与对照组、一、二级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双侧半卵圆中心、侧脑室旁各级脑白质变性的FA值与对照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各级脑白质变性FA值之间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三级脑白质变性者双侧内囊FA值与对照组、一、二级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双侧额叶、顶枕叶脑白质变性的ADC值与变性级别呈正相关性;双侧半卵圆中心、侧脑室旁脑白质变性的FA值与变性级别呈负相关性。结论弥散功能成像可客观、敏感、数据化的反映维持性透析患者脑白质变性的特点及程度。
朱刚明李兆勇覃达贤陶娟李志娟邹玉林蔡越飞
关键词:脑白质
维持性透析患者脑白质弥散功能成像及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研究维持性透析患者脑白质弥散功能成像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63例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作为研究组,2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常规MR、DWI、DTI检查,测量感兴趣区(额叶、颞叶、顶叶、枕叶、内囊、胼胝体及海马等)脑白质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及各向异性分数(FA),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中文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C-MoCA)并按评分分三个级别,即正常(C-MoCA≥26分),轻度认知功能障碍(26分>C-MoCA≥21分),重度认知功能障碍(21分>C-MoCA),与对照组及各级别之间进行统计学比较。最后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有统计学差异区域的ADC、FA值与C-MoC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63例维持性透析患者中23例认知功能在正常范围,28例属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12例重度认知障碍。研究组额叶、顶叶脑白质ADC及FA值与对照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C-MoCA不同分级的脑白质ADC及FA值之间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额叶、顶枕叶脑白质ADC值与C-MoCA呈负相关,FA值与C-MoCA呈正相关。结论维持性透析患者脑白质弥散功能成像可定量评价ESRD脑白质病变且与C-MoCA密切相关,有助于ESR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检出。
李兆勇朱刚明覃达贤李志娟刘成康梁俊生李扬彬
关键词:脑白质
周围型小肺癌的MSCT诊断及与局灶性机化性肺炎鉴别被引量:32
2015年
目的:探讨周围型小肺癌(SPLC)的MSCT征象及与局灶性机化性肺炎(FOP)的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以孤立性肺结节为表现的58例SPLC和58例FOP的临床和MSCT资料,比较两者的MSCT征象及强化程度差异,并分析以强化程度为指标诊断SPLC的效能。结果:58例SPLC中圆形或类圆形42例,不规则形16例;边界清楚46例,边界模糊12例;深分叶33例,浅分叶7例;长毛刺8例,短毛刺37例;棘状突起19例,晕征8例,空泡6例,支气管充气征17例,坏死7例,胸膜凹陷征34例,胸膜增厚6例,血管集束征20例。58例FOP中圆形或类圆形20例,不规则形38例;边界清楚19例,边界模糊39例;深分叶11例,浅分叶8例;长毛刺32例,短毛刺9例;棘状突起11例,晕征21例,空泡11例,支气管充气征13例,坏死10例,胸膜凹陷11例,胸膜增厚42例,血管集束征18例。经卡方检验发现两组形态、边界、深分叶、长毛刺、短毛刺、晕征、胸膜凹陷征、胸膜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8例SPLC中36例呈结节状均匀性强化,17例呈不均匀斑片状强化,5例轻度或无强化。FOP以不均匀或环形强化为主。两组强化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Ⅱ级、Ⅱ~Ⅲ级强化为诊断指标诊断SPLC的阳性似然比分别为4.67、1.67,诊断效能差。结论:综合分析SPLC与FOP的MSCT平扫及增强表现有助于鉴别诊断并减少误诊。
李兆勇朱刚明梁俊生王玉恒胡芳辉李志娟王青云李扬彬
关键词:肺肿瘤肺炎
64层螺旋CT对腮腺Warthin瘤的诊断价值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研究分析腮腺Warthin瘤的多层螺旋CT影像表现,探讨64层螺旋CT对腮腺Warthin瘤的诊断价值及合理扫描方案。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及组织学病理证实的腮腺Warthin瘤的CT平扫及两期增强表现。结果 15例腮腺Warthin瘤患者中7例单侧发病,8例双侧发病,总共26个病灶;位于腮腺浅叶后下部22个,其他部位4个;20个病灶呈结节状,径线范围为0.8~4cm;其中23个边界清楚,12个密度均匀,14个病灶内见囊变区,3个病灶内可见钙化。两期增强扫描中动脉期各病灶呈中度至明显强化,静脉期21例病灶密度降低,5例与动脉期相近,病灶内囊变区两期增强均未见强化。结论 64层螺旋CT对于腮腺Warthin瘤的诊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合理的扫描方案能提高该疾病的诊断准确率。
朱刚明谭琦瑄李扬彬刘晓李兆勇
关键词:腮腺肿瘤腺淋巴瘤
椎板下棘64层CT三维重组和MRI的影像学研究
2012年
目的:观察椎板下棘在MSCT三维重组图像及MRI图像上的形态特点和影像学表现,为椎板下棘的影像学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脊椎64层MSCT扫描发现有椎板下棘的211例患者进行CT三维图像重组,并测量其长度,其中57例行MRI扫描,观察椎板下棘的部位、形态及其与硬膜囊和椎间管的关系等。结果:椎板下棘出现于Th2~L5,出现率较高的椎体有Th11、Th12及L1、L5,达78.7%。侧别、性别及相邻节段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长度均值较大的节段男性为Th11、Th12,女性为Th11、Th12、L1和L5,最大均值均位于Th12,分别为(4.64±1.18)mm和(4.94±1.96)mm。胸段及部分上腰段的椎板下棘95%为长条状,相对窄基底,位于黄韧带的外侧缘,尖端指向下方,有275个(89%)椎板下棘压迫硬膜囊,有15个(5%)椎板下棘压迫椎间管。下腰段的椎板下棘87%为较宽基底的锥状,尖端指向前外下方,常常超过黄韧带的范围,有122个(91%)椎板下棘压迫椎间管,有12个(9%)椎板下棘压迫硬膜囊。结论:脊椎64层MSCT矢状面、冠状面三维重组能清楚显示椎板下棘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其与椎管、椎间管的毗邻关系;脊椎MRI扫描则能显示椎板下棘对硬膜囊的压迫情况,将两者结合起来,对椎板下棘的正确诊断有重要价值。
梁俊生谭晓明李兆勇蔡越飞钟胜路婧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硬膜囊
局灶性机化性肺炎的多层螺旋CT诊断及与周围型肺癌鉴别被引量:33
2014年
目的探讨局灶性机化性肺炎(FOP)MSCT诊断及与周围型肺癌的鉴别。方法搜集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OP患者的64层CT检查资料,其中27例在平扫的基础上行两期增强扫描;同时随机搜集同时期入院的42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研究组、对照组的资料进行影像学征象分析,并比较两者CT征象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42例FOP患者中,右肺病灶居多(24/42),以类圆形为主(20/42),边界清楚占多数(26/42);各病灶中具有棘状突出征26例、弓形凹陷征9例、浅分叶征6例、支气管充气征23例、血管支气管束异常17例、长毛刺32例、短毛刺14例、邻近胸膜增厚30例、空洞11例、液化18例、反晕征1例、晕征16例;对照组中棘状突出征14例、弓形凹陷征2例、浅分叶征5例、深分叶征34例、支气管充气征6例、血管支气管束异常12例、长毛刺10例、短毛刺32例、邻近胸膜增厚16例、空洞6例、液化5例、晕征25例、钙化8例、淋巴结肿大16例,两组棘状突出征、弓形凹陷征、支气管充气征、长毛刺、短毛刺、邻近胸膜增厚、液化出现频数存在统计学差异(χ2分别为6.87、5.12、16.26、23.04、9.42、10.12,P〈0.05);增强扫描,FOP病灶CT值增加范围约33-90 HU,均值(58.72±13.9)HU,对照组病灶CT值增加范围约15~62 HU,均值(35.89±14.47)HU,两组CT增加值分布区间及均值存在统计学差异(t=-5.33,P〈0.05)。结论 FOP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HRCT及增强扫描有利于这些特征的显示,并有助于与周围型肺癌鉴别,某些不典型病灶的确诊仍依赖于病理学检查。
朱刚明李兆勇李扬彬李志娟吴慧琴
关键词:局灶性机化性肺炎周围型肺癌
椎板下棘的影像学表现(附110例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观察椎板下棘CT、MRI的影像学表现特征,为椎板下棘的影像诊断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脊椎64层MSCT扫描发现有椎板下棘的110例患者进行了CT冠状位三维重建,并测量其长度,其中51例进行了MRI扫描,观察椎板下棘的部位、形态及其与椎管、椎间管毗邻关系的影像学表现。结果椎板下棘出现于T2~L5,出现率较高段在T11、T12及L1、L5,达76.9%。侧别、性别及相邻节段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长度最大均值区间男性为T11、T12,女性为T11、T12和L5,最大均值均位于T12,分别为(4.67±1.2)mm和(5.02±2.11)mm。椎板下棘位置固定,形态特征鲜明,胸段及大部分上腰段的椎板下棘多为长条状,相对窄基底,位于黄韧带的外侧缘,尖端指向下方,一般只对硬膜囊形成压迫,压迫程度相对较重,对椎间管压迫较少。而下腰段的椎板下棘多为相对宽基底的锥状,尖端指向前外下方,常常超过黄韧带的范围,对硬膜囊和椎间管均可形成压迫,且对椎间管压迫相对明显。结论脊椎64层MSCT矢状位重建及冠状位三维重建能清楚显示椎板下棘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其与椎管、椎间管的毗邻关系,脊椎MRI扫描则能直观显示椎板下棘对硬膜囊的压迫情况。
梁俊生谭晓明李兆勇蔡越飞钟胜路婧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硬膜囊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