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志艳

作品数:75 被引量:76H指数:5
供职机构:广西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9篇文学
  • 6篇哲学宗教
  • 6篇艺术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语言文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1篇文学
  • 18篇文学地理
  • 18篇文学地理学
  • 8篇小说
  • 7篇代文
  • 7篇叙事
  • 6篇文艺
  • 6篇美学
  • 5篇审美
  • 4篇生命
  • 4篇视域
  • 4篇文论
  • 4篇小说创作
  • 4篇国文
  • 3篇电影
  • 3篇都市
  • 3篇都市化
  • 3篇瑶族
  • 3篇中国古代文论
  • 3篇诗学

机构

  • 73篇广西大学
  • 2篇鲁东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作者

  • 73篇李志艳
  • 2篇何志钧
  • 1篇王红
  • 1篇卫敬星
  • 1篇李志荣
  • 1篇卢建飞

传媒

  • 7篇南方文坛
  • 4篇阴山学刊
  • 4篇绵阳师范学院...
  • 4篇世界文学评论...
  • 3篇电影文学
  • 3篇南京社会科学
  • 3篇汕头大学学报...
  • 3篇广西大学学报...
  • 2篇内蒙古社会科...
  • 2篇广西社会科学
  • 2篇美与时代(美...
  • 2篇牡丹江大学学...
  • 2篇广西民族师范...
  • 1篇哈尔滨学院学...
  • 1篇世界华文文学...
  • 1篇歌海
  • 1篇作家
  • 1篇北方论丛
  • 1篇东岳论丛
  • 1篇浙江社会科学

年份

  • 6篇2024
  • 4篇2023
  • 4篇2022
  • 6篇2021
  • 10篇2020
  • 8篇2019
  • 7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7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7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迟子建的“孤独感”写作
2024年
阅读迟子建的作品,我们时常可以感知到一种挥之不去的孤独意识,它并非体现为鲁迅式“荷戟独彷徨”的孤独者形象,也有别于萧红式冷漠残忍的呼兰书写。迟子建笔下的字符蕴藏着温情式孤独,其产生伴随着必要的丧失。她突入社会生活的底部,于悖论处书写历史的断裂性,善借想象之羽翼达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效果,由此升华为迟子建的孤独美学,从而开辟了一条新的文学批评视野,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注入活力。
杨韵雯李志艳
关键词:孤独感美学
空间即人:文学地理学视域下中国古代文献典籍中的空间思想研究
2024年
自20世纪以来,空间研究是思想界的重要议题,文学地理学是该议题研究下的成果之一。中西方的空间思想存在着明显差异,因为文明起源、哲学思想、社会实践等方面的不同,中国古代的空间思想具有明显的人学特征,具体表现为空间发生与构成的人化色彩、空间认知的具身情境化模式、空间思想的人学整体观,这为文学地理学在研究方法、研究模式与路径、美学精神与理论目的等的建设上提供了历史积累与人文支持,也有益于空间思想的中国输出与中国创建。
李志艳吴翰锜
关键词:文学地理学
陆地对延安文艺思想的接受
2023年
从少年求学到之后的文学创作,延安文艺思想对陆地的影响无处不在。陆地在延安的七年中深入学习了延安文艺思想的内核,在“落伍者”事件发生后,他更加坚定自己的创作理想,明确了为人民服务的创作道路,并且在之后的创作中形成了将民族风格与延安文艺思想相结合的创作特色。陆地对延安文艺思想的接受过程,是延安文艺思想对广西现当代文学建设进程影响的缩影,标志着延安文艺思想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为广西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助力。
李志艳王遼
论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对文学地理学理论的启示--以卢卡奇、葛兰西为中心
2022年
当下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文学生产活动的现象层面,缺乏对空间运动内在机制的探讨。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创者卢卡奇、葛兰西的美学思想作为借镜,可以发现空间运动实际是由社会生产机制决定的,由此产生的审美性空间经验并不能脱离社会历史的制约,且如何认知空间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实现思想解放的关键,所以文学地理学的地理空间研究本质上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
李志艳李思哲
关键词: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地理学历史唯物主义
宁浩“疯狂三部曲”的后人文主义思想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和《疯狂的外星人》是宁浩导演的以"疯狂"命名的系列影片,其间体现着导演一以贯之的独特风格,同时其内涵又在创作流变中不断延展与深化。本文对"疯狂三部曲"叙事结构、艺术手法及具体情节进行分析,借由宁浩在影片中对人的异化问题的探讨,挖掘其于影片中所彰显的后人文主义思想,得出相应结论。同时,通过后人文主义思想中所包含的相关人类、科技的思索,对同样聚焦于人类问题的后人类主义思潮做出反拨。
过嘉会李志艳
关键词:异化
“气韵”与“Aura”:谢赫与本雅明的艺术观比较被引量:1
2020年
谢赫与本雅明立足中西方不同文学渊源,分别提出"气韵"与"Aura"的诗学范畴。两种诗学范畴在艺术的感悟方式上有一定可通约之处,但谢赫与本雅明的艺术理念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谢赫的文艺观肇始于中国古人追求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气化美学、联结作品之气韵与作者之气的关联性思维,以及心觉的体悟方式。以气连合天与人的自然观必然形成中国古人联系性思维范式,显现在艺术品鉴上就是从作者的气韵把握作品的精神意涵,而"气韵"是"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需要以心直寻、妙悟和熟参,由此决定了心觉的领悟方法。本雅明的文艺思想则源于神学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崇尚犹太教的信仰决定了"Aura"消逝的救赎维度,宗教信仰与共产主义理想决定了"Aura"消逝所拯救的对象——大众,机械复制技术与大众文化的庸常性决定了视觉散心的审美接受方式。
李志艳陈建伟
关键词:本雅明
时空:人类与媒介的交互性研究——以《蝴蝶效应》与《海市蜃楼》为中心
2019年
近年来,穿越类影视作品层出不穷,从叙事学角度研究这类电影文学作品的学者也不乏其人。但还未有从媒介的视野切入穿越类影视文学的时空体叙事学研究的论文或著述。也许从媒介与人类交互主体性来看,人类在时空维度追问自身的存在是一个哲学悖论,但人类在面对西绪福斯神话式的命运时,依然坚持从方法论上追寻自身存在的意义,这恰恰就是人类最本真的存在。
陈建伟李志艳
关键词:媒介蝴蝶效应海市蜃楼
“虚掷”:一个新的美学范畴
2021年
程琦琳称中国美学是范畴美学,凡提及美学研究则必关注美学范畴。近年来对"味""自然"等范畴的研究勾连着整个中国美学史,也透视出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不同特质。然当代美学研究过度重视对范畴的界定,有甚者向西方借用批评方法以阐释中国的美学范畴,所得结论偏于静态和平面。由此,笔者自中国古代思想文论中寻求资源,发现并挖掘"虚掷"的范畴,借此新范畴分析并贯通中国美学所独到之处,并对当今的某些文化现象做简要反拨。
过嘉会李志艳
关键词:美学范畴美感
论西方景观学说对文学地理学的建构——以居伊·德波为中心
2022年
当下文学地理学对地理空间的认知仍需完善,其对于实体地理空间的内部结构缺乏立体考察,与此同时构建起人、文、地三者良性互动的流动性体系也成为其理论建构的当务之急。居伊·德波创立情境主义国际针对二十世纪资本社会的新变提出了景观学说,以景观对空间的创造性建构经验反思文学地理学建设,完成对文学地理学实体空间的再反思。借西方景观学说之“心理地理学”和“漂移”以实现文学地理学空间的精神层面运动,强调地理空间的个体在场性,使地理空间完成符号意义的重构,最终使文学地理学流动性体系的建构成为可能。
李志艳公浩然
关键词:景观文学地理学
论中国古代文论资源对文学地理学的建构被引量:12
2012年
文学地理学是中国本土化学科,其学科建立的意义在于以中国声音传达在以批判传统文学研究视角的基础上对于文学、文学理论研究的积极开拓,然这尚处于起步阶段,并且由于对"文学地理"这一核心概念理论界定不清,而直接导致了文学地理学系统建构的盲点与困难。为此,回归中国古代资源,从人-地及其关系-文学地理-文学地理学、地理-作家-文学-地理两个关系范式来寻求这一问题的解答显然具有研究的学理性和学科发展的亟需性。
李志艳
关键词:文学地理文学地理学中国古代文论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