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文奇

作品数:28 被引量:81H指数:5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江苏省“科教兴卫工程”医学重点人才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8篇消融
  • 12篇心动过速
  • 11篇导管消融
  • 8篇导管
  • 7篇电生理
  • 7篇心律
  • 7篇消融术
  • 6篇导管消融术
  • 6篇心律失常
  • 6篇射频消融
  • 6篇标测
  • 5篇心房
  • 5篇心房扑动
  • 5篇射频
  • 5篇扑动
  • 5篇房扑
  • 4篇心室
  • 4篇心脏
  • 4篇心脏再同步
  • 4篇再同步

机构

  • 28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泰兴市人民医...
  • 1篇厦门市中山医...
  • 1篇常州市第二人...

作者

  • 28篇李文奇
  • 28篇邹建刚
  • 27篇曹克将
  • 24篇单其俊
  • 23篇陈明龙
  • 18篇陈椿
  • 15篇杨兵
  • 8篇廖铭扬
  • 8篇黄元铸
  • 8篇朱莉
  • 5篇徐东杰
  • 5篇侯小锋
  • 4篇杨荣
  • 3篇张馥敏
  • 2篇夏小杰
  • 2篇马文珠
  • 2篇许迪
  • 1篇丁志坚
  • 1篇卢新政
  • 1篇李春坚

传媒

  • 7篇中华心血管病...
  • 6篇中华心律失常...
  • 3篇中国心脏起搏...
  • 2篇江苏临床医学...
  • 2篇临床心电学杂...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江苏医药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实用心电学杂...
  • 1篇起搏与心脏
  • 1篇Chines...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 5篇2002
  • 4篇2001
  • 3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6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隐匿性束室纤维介导的心动过速(附一例报告)被引量:4
2001年
目的 阐明隐匿性束室纤维介导的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及其导管消融方法。方法 研究病例为男性、2 9岁 ,心动过速病史 7年余。心动过速不能被腺苷三磷酸和维拉帕米终止 ,但可被普罗帕酮终止。曾在院外拟诊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两次行慢径改良术 ,但心动过速仍反复发作。在我院行电生理检查一次并在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系统 (即EnSite 3 0 0 0 )指导下标测和消融。结果 电生理检查示窦性心律时AH为 75ms,HV 4 4ms ,心房增频刺激及程序刺激未见心室预激现象。心室 60 0ms起搏示室房分离 ,RS2 程序刺激无逆传A波 ,提示室房逆传功能较弱。心房与心室均能诱发心动过速 ,但心室更易诱发。心动过速时室房分离。心动过速可呈窄QRS图形、左束支传导阻滞 (LBBB)图形及右束支传导阻滞 (RBBB)图形。LBBB和RBBB心动过速可自行转为窄QRS心动过速。窄QRS心动过速及RBBB图形时 ,心动周期为 3 0 0ms;LBBB图形时 ,心动周期为 3 16ms ,明显长于前者。三种心动过速时 ,希氏束激动均领先于右束支激动。维拉帕米和腺苷三磷酸不能终止心动过速。心房程序刺激及超速抑制不能终止心动过速 ,但可被心室程序刺激终止。EnSite 3 0 0 0标测系统分析发现三种心动过速的最先激动点均位于右室间隔上部 ,此处行环状消融后心动过速不再?
陈明龙曹克将邹建刚朱莉李文奇杨荣丁志坚邹瑞秀
关键词:阵发性心动过速导管消融术电生理学
118例右侧房室旁道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分析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 分析右侧房室旁道电生理特性及导管射频消融 (RFCA)术操作要点 ,试图总结实用有效的常规消融方法。方法 利用RFCA技术阻断右侧房室旁道参与的折返性心动过速 118例 ,其中显性旁道 71例 ,隐匿性 47例。结果 首次消融成功率 89 0 % ,随访 1个月~ 3年 ,15例( 12 7% )复发 ,经再次RFCA14例成功。最终治愈 113例 ,治愈率 95 8%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夏小杰曹克将单其俊邹建刚陈明龙李文奇陈椿杨荣许东杰顾翔黄元铸
关键词:右侧房室旁道射频消融心电生理检查
特发性左室室性心动过速非接触球囊导管系统的标测与消融被引量:9
2001年
介绍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系统 (EnSite 30 0 0系统 )指导难治性特发性左室室性心动过速的标测与射频消融的初步经验。 5例男性病人 ,年龄 33± 17(17~ 6 2 )岁 ,常规方法标测和导管消融失败 2 .4± 1.1(1~ 4)次。常规放置高位右房和右室电生理导管 ,运用置入左室的 6 4极球囊导管和大头电极 ,系统重建三维心内膜几何模型和等电势 ,经右室导管诱发VT ,心动过速周期为 32 3.8± 48.1ms。EnSite 30 0 0系统标测到VT的最早激动点分别位于左后间隔中下部、左侧间隔后下部左束支下方、后下间隔近心尖部、左室后壁近基底部和左后间隔中部。在最早激动点和关键峡部分别行点状、环状和线性消融。 2例患者在心动过速时放电、3例患者在窦性心律时消融 ,均获成功。成功消融靶点处的单极电图均为QS型。X线曝光时间为 2 5± 12min。随访 7.8± 4.6 (1~ 11)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作心动过速。结果表明 ,与常规方法比较 ,EnSite 30 0 0系统所建立的心腔三维模拟等电势图可直观地显示心动过速的起源点、传导途径和关键峡部 ,系统模拟的单极腔内电图的形态也有助于判断病灶起源部位及提高消融成功率 ,尤其适用于常规方法消融失败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 ,其独特的导航系统可引导消融导管到达靶点部位指导射频消融 ,并可减少X?
朱莉曹克将邹建刚陈明龙单其俊杨兵李文奇陈椿
关键词: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非接触标测导管消融射频电流
非接触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指导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Ⅱ型心房扑动的射频消融(附一例报道)被引量:2
2003年
评价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系统 (EnSite 30 0 0 )在指导房间隔缺损 (ASD)修补术后心房扑动 (简称房扑 )的射频消融中的临床应用。 1例女性患者 ,41岁 ,ASD修补术后 2 2年开始频繁发作心动过速 ,体表心电图示Ⅱ型房扑。应用EnSite 30 0 0构建右房三维几何模型 ,标测心动过速的折返激动顺序 ,发现手术疤痕与三尖瓣环之间、下腔静脉与三尖瓣环之间为折返环路的关键峡部 ,应用导航系统指导峡部消融 ,成功阻断心动过速 ;消融后通过起搏标测判定峡部已达完全双向阻滞。随访 2 0个月 ,无心动过速复发。结论 :在ASD修补术后房扑的标测和消融中应用EnSite30 0 0系统是安全有效的 ,不仅能确定折返环路的关键峡部 ,而且能准确判断线性损伤的连续性。
邹建刚杨兵陈明龙陈椿李文奇朱莉单其俊曹克将
关键词: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心房扑动射频消融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时希-浦系统不应期的调整及其机制探讨被引量:3
2000年
目的 阐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时希 -浦系统不应期的变化及可能机制。方法8例 AVNRT病人在射频消融前于高位右房 (HRA)常规行程序电刺激诱发心动过速并实时记录。结果 所有病人心动过速起始时均表现为房室 2∶ 1传导 ,其中 2例 2∶ 1阻滞点在希氏束以下部位 ,5例在希氏束以上部位 ,1例不明。房室 2∶ 1传导持续平均 14.0 3± 10 .0 3秒后转为房室 1∶ 1传导伴束支传导阻滞 ,其中 3例为右束支传导阻滞 ,3例为左束支传导阻滞 ,2例在不同的时间段分别为左束支和右束支传导阻滞。 1∶ 1房室传导伴束支传导阻滞平均持续 6 .87± 11.2 6秒后束支传导阻滞消失。结论  AVNRT起始时希 -浦系统的不应期自动缩短使结室传导易化 ,这一机制是电重构机制 ,且常在 30~ 6 0秒之内完成。
陈明龙曹克将单其俊邹建刚李文奇廖铭扬黄元铸
关键词:房室结心动过速电重构电生理检查
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系统指导心动过速的心内膜标测和消融(英文)
2002年
Objective To describe a new noncontact balloon catheter mapping system and to assess the clinical utility of this system for guiding endocardial mapping and ablation of tachycardia.Methods Five patients with tachycardia underwent endocardial mapping an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using the noncontact balloon catheter mapping system. A 9 French, 64-electrode balloon catheter and a conventional 7 French electrode catheter for mapping and ablation were positioned in the same ventricular chamber. Ventricular three-dimensional geometry was established by the computerized mapping system. Using a boundary element inverse solution, 3360 virtual endocardial electrograms were computerized and used to derive isopotential maps. The earliest endocardial activation site, the exit site and the activation sequence of tachycardia or the critical isthmus of the reentry circuit were identifie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with circular or linear lesion was performed at the target sites guided by the locator system.Results Six clinical types of tachycardia, 5 of which were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and one was concealed fasciculoventricular fiber mediated tachycardia, were induced by programmed stimulation. The mean cycle length of these tachycardias was 336.6±42.69 msec. The earliest activation site and the exit site of 5 mapped tachycardias were all identified using the system. One type of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was hemodynamically unstable and difficult to terminate, and could not be mapped. Among the 6 types of tachycardia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was successful in 4. There was no complication during and after the procedure. During the mean follow-up of 6 months, no tachycardia recurred in the patients with a successful ablation.Conclusions The noncontact mapping system described in this study has advantage over conventional mapping techniques for refractory tachycardia. It is not only helpful for understanding the electrophysiologic mechanism of a complex case, but also suitable for mapping hemodynamically-intolerated and nonsustaine
邹建刚曹克将陈明龙杨兵朱莉李文奇杨荣陈椿单其俊
关键词:心动过速非接触标测导管消融射频电流
动态基质标测在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患者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 探讨应用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系统行动态基质标测,指导对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ARVC)患者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消融的价值。方法 应用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系统在窦律下对 3例ARVC室速患者行动态基质标测,在确定室速的最早激动点、出口部位和传导顺序后,寻找与室速相关的峡部并行线性消融。结果 3例患者存在 3种不同形态的基质,分别位于右室流出道、右室前壁和右室前侧壁。共诱发 5种室速,平均心动周期为(348±65)ms,其中 3种室速起源于基质或基质边缘, 2种室速的起源远离基质; 1种室速经基质传导。5种室速全部消融成功。平均随访 20个月,无心动过速发作。结论 应用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系统确定异常电生理基质有助于理解ARVC室速的发生机制和制定消融策略,行室速相关峡部的线性消融可有效治疗室速。
邹建刚曹克将杨兵陈明龙单其俊陈椿李文奇
关键词:室速ARVC右室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心律失常
心脏再同步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评价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21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CRT治疗;左心室导线采用经心脏静脉血管径路植入或开胸直接缝合左心室心外膜导线。植入术后定期随访,分析患者心功能、活动耐量、生活质量评分、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等指标的变化,评价CRT的临床疗效,测试起搏参数并在超声心动图指导下优化AV间期和VV间期。结果21例患者成功植入CRT,其中3例患者因心脏静脉血管畸形而采用开胸植入左心室心外膜导线。平均随访(9.8±9.5)个月,死亡3例;2例患者因心力衰竭症状复发再住院;其余患者心功能分级、生活质量评分、活动耐量较植入术前有显著改善;植入术后1个月LVEF明显提高(0.31±0.06对0.37±0.05,P〈0.01);二尖瓣反流程度[(2.24±0.89)级对(1.43±0.75)级,P〈0.01];LVEDD植入术后6个月明显减小((71.91±8.38)mm对(68.82±10.80)mm,P〈0.05];QRS时限分析显示CRT治疗有效组术后明显变窄((162.50±24.08)ms对(142.50±19.15)ms,P〈0.05],无效组变化不明显[(148.00±10.95)ms对(138.00±4.47)ms,P〉0.05]。1例患者左心室导线脱位。右心房和右心室起搏导线的阈值、感知灵敏度及阻抗均在正常范围,左心室导线各参数,除1例患者阈值升高外余均正常。3例开胸植入心外膜导线患者除1例于植入术后第5个月心脏性猝死,余2例分别随访18个月和26个月,左心室导线阈值分别为0.5V/0.4ms和1.0V/0.4ms。CRT治疗的总临床有效率为76.2%。结论CRT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有效,能恢复患者心脏电活动和机械活动的同步性,显著改善心功能。QRS时限变窄是CRT疗效的重要预测指标。
邹建刚单其俊陈明龙侯小锋刘芃孟凡琦徐东杰陈椿杨兵许迪雍永宏周蕾姚静季玲李新立卢新政李文奇曹克将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心力衰竭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对阵发性心房颤动自然发作的影响被引量:8
2004年
目的 观察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对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自然发作的影响 ,探讨房颤发生的可能电生理机制。方法  31例室上性心律失常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 ,其中男性2 0例 ,女性 11例 ,年龄 5 4± 12 (2 4~ 6 9)岁 ,病程 9± 5 (1~ 19)年。 31例患者经电生理检查证实 :5例为典型心房扑动 (AFL) ;17例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 ,包括显性预激综合征 7例 ;9例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术前 1年内房颤平均发作 6± 5 (2~ 18)次。对于典型AFL者 ,线性消融下腔静脉 三尖瓣环峡部致双向传导阻滞 ;AVRT者行旁道消融术 ;AVNRT者行慢径改良术。平均随访39± 19(12~ 72 )月。结果  31例患者中 ,2 3例消融术后房颤不再发生 ,占研究组的 74 19%。 5例AFL者术后 3例不再有AFL及房颤发生 ,2例术后房颤发生的频度与术前无变化 (其中 1例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有频繁房性早搏并有房早触发房颤现象 )。 2 6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术后 2 0例无房颤发作 ;6例术后仍有阵发性房颤 ,但 2例发作频度较术前明显减少 ,3例无变化 (其中 1例为高血压合并左心房轻度扩大者 ) ,1例动态检查示有频繁房性早搏及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结论 AFL可能与房颤具有共同的发生基质 ,也可以是房颤的触发因素 。
陈明龙单其俊邹建刚陈椿杨兵朱莉李文奇曹克将
关键词:导管射频消融室上性心律失常阵发性心房颤动电生理机制心房扑动
应用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系统指导心动过速的心内膜标测与消融被引量:12
2001年
目的 观察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系统指导难治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标测与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和优越性。方法  5例患者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 33.2岁。经股静脉或股动脉置入 6 4极球囊电极和射频消融导管至同一心室 ,计算机标测系统首先构建心腔的几何构型 ,然后建立心动过速的腔内等电势图 ,分析心动过速的最早起源点及折返激动的关键峡部 ,最终利用计算机导航系统指导消融导管至拟定靶点处进行环状或线形消融。结果  5例患者共诱发出 6种心动过速 ,心动过速平均周期为(336 .6± 42 .7)ms。2例特发性左室室性心动过速及 1例隐匿性束室纤维患者均消融成功。 1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共有两种心动过速 ,一种起源于右室流出道 ,另一种起源于左室间隔部 ,前者消融成功 ,后者因导管操作致心动过速持续发作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而终止手术。 1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于最早激动点处做环状消融 ,未获成功。 5例患者术中和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随访 4个月 ,所有消融成功患者均未再有心动过速发作。结论 非接触性球囊导管标测系统指导心律失常的心内膜标测与消融是安全、有效的 ,与常规的标测和消融方法比较 ,该系统有一定的优越性 ,尤其适用于复杂病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及指导射频消融。
曹克将邹建刚陈明龙朱莉李文奇陈椿杨荣
关键词:导管消融术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