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为
- 作品数:25 被引量:101H指数:5
- 供职机构:教育部考试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 考试应接近实践——《高校综合能力测试的研究》序
- 2006年
- 考试不是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的,而是当人类社会出现了分工、主要是脑体分工之后,经过长期实践的探索,人类才创造了考试。早在约公元前22世纪,尧选舜做接班人,就是用“试”的方法,即在实践中、试用中考察。其方法有:妻二女、和五典、入百官、宾四门、以至入山林川泽、经暴风雷雨,历时三年,才作出决定。
- 杨学为
- 关键词:考试工作四门理论联系实际考试管理
- 关于高考考能力的问题被引量:6
- 2005年
- 考试,是其主持者根据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对考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所进行的测量。在这里,“量具”是试卷、参考答案、评分标准。因此,命题是考试中的关键环节。能力,是在分析、解决对考生以及一切当事者本人来说(不是人类整体,如命题者)是未知的新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品质。人的能力的高低,依赖于他掌握知识的状况,这才有小学、中学、大学不同水平的试题。
- 杨学为
- 关键词:高考评分标准心理品质主持者命题者考生
- 考试的起源(上)被引量:2
- 2008年
- 自考试诞生以来,人们对它就争论不断,可谓褒贬并存,爱恨交加;考试曾多次遭废黜,不久又不得不予以恢复。这一现象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人类社会为什么要有考试?考试方法是怎样产生的?
- 杨学为
- 关键词:考试人类社会
- 高考制度改革与发展专家谈被引量:4
- 2007年
-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三十周年,高考成为各种媒体热议的话题。对于三十年来高考的意义与功过,全社会已经有了充分的共识。而在全国高考改革全面推进的形势下,高考制度的发展走向,成为目前有关高考话题中的最核心内容。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和争鸣。2007年8月,在江西南昌举行的第五届《考试研究》编委会暨"高考改革与发展讨论会"上,与会的教育专家学者总结三十年来高考的经验,对高考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走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我国高考制度的意义、功能、社会背景、改革目标等问题,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并对时下有关高考改革的一些观点,进行了辨析。本刊现摘要刊登部分与会专家的发言,以此作为对恢复高考制度三十周年的纪念。
- 杨学为刘海峰谢小庆张远增王钢漆书青戴海琦
- 关键词:高考制度改革考试形式考试研究高校招生高等教育大众化
- 30年后话高考被引量:4
- 2007年
- 1977年,在邓小平领导下,高等学校招生废除推荐、恢复考试,“像爆炸了一颗原子弹,震撼了整个中国大地”。至今已经过去30年了。
- 杨学为
- 关键词:高考邓小平原子弹考试
- 高考改革的思考与建议被引量:4
- 2006年
- 当前,高考改革已成为国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适逢《湖北招生考试》正在开展“中国高考向何处去”的专题讨论,现借此平台,将有关高考改革的一些思考几点建议提出: 建议之一:确定改革目标,提出基本框架现行高考的“基本框架”,形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定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
- 杨学为
- 关键词:高考改革中国高考考试科目各级教育毕业会考高水平大学建设
- 自学考试——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制度被引量:3
- 2007年
- 论文首先梳理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并从法律角度对自学考试的性质进行深入分析。其次对自学考试的优越性进行提炼。最后从历史角度对自学考试与科举考试的特点作比较研究,指出自学考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制度。
- 杨学为
- 关键词:自学考试高等教育制度
- 科举制是对封建宗法制度的革命被引量:1
- 2005年
- 科举制开创了人类历史上文官政治之先河,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参政,加强了皇权,是与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取士任官制度。科举制不仅传播儒家思想,培养庞大的“士”阶层,还使儒家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对加强社会安定,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等都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 杨学为
- 关键词:科举制文官政治儒家思想考试
- 邓小平领导恢复高考被引量:3
- 2007年
- 2007年,邓小平逝世十周年,恢复高考三十周年。三十年前,在邓小平领导下,高瞻远瞩,大刀阔斧;废除推荐,恢复高考,吹响了中国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号角。本文仅以大事记的形式,记述邓小平领导恢复高考的历程,重温邓小平的有关论述,以纪念这一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件,表达我们对邓小平深深的怀念。
- 杨学为
- 关键词:邓小平高考大事记
- 恢复高考,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被引量:2
- 2007年
- 1977年,在邓小平的英明决策与领导下,高等学校招生废除推荐,恢复考试,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成为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否定"文化大革命"、为所谓"修正主义路线平反"的典型,成为全党全国思想解放、拨乱反正的先声。恢复高考,功不可没;改革高考,势所必然。
- 杨学为
- 关键词: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