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钙仁

作品数:69 被引量:676H指数:16
供职机构:广西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1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5篇农业科学
  • 12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生物学
  • 4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3篇土壤
  • 18篇人工林
  • 14篇桉树
  • 12篇桉树人工林
  • 7篇微生物
  • 6篇有机碳
  • 6篇湿地
  • 5篇生态系统
  • 4篇植物
  • 4篇湿地沉积物
  • 4篇水分
  • 4篇水文
  • 4篇水质
  • 4篇水质特征
  • 4篇团聚体
  • 4篇重金
  • 4篇重金属
  • 4篇污染
  • 4篇教学
  • 4篇沉积物

机构

  • 65篇广西大学
  • 21篇中国科学院亚...
  • 1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华中农业大学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江西农业大学
  • 2篇广西农业科学...
  • 2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玉林师范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湖南省农业环...

作者

  • 68篇杨钙仁
  • 12篇彭晚霞
  • 11篇宋同清
  • 10篇杜虎
  • 10篇蒋代华
  • 10篇曾馥平
  • 9篇黄智刚
  • 8篇黄承标
  • 6篇张文菊
  • 6篇童成立
  • 6篇谭秋锦
  • 6篇蔡德所
  • 6篇吴金水
  • 6篇苏晓琳
  • 4篇卢成阳
  • 4篇石贤辉
  • 4篇梁志霞
  • 4篇田雪
  • 3篇鹿士杨
  • 3篇庄嘉

传媒

  • 6篇水土保持学报
  • 6篇农业现代化研...
  • 4篇生态学报
  • 4篇生态学杂志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水土保持研究
  • 3篇西南农业学报
  • 3篇热带农业科学
  • 2篇土壤通报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
  • 2篇广东农业科学
  • 2篇广西植物
  • 2篇热带作物学报
  • 2篇吉林省教育学...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土壤
  • 1篇福建农业学报

年份

  • 5篇2024
  • 9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4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6篇2014
  • 7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09
  • 1篇2008
  • 5篇2005
6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西主要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动态特征被引量:4
2013年
根据广西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桉树(eucalyptus)3种人工林分布情况,按其在各县市的分布权重选取不同龄级(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典型样地,样地面积20m*50m,采用网格法采集表层土壤(0cm-10 cm),采用稀释平板涂抹法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氯仿熏蒸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结果表明:3种人工林各林龄阶段土壤可培养微生物中,细菌数量占有绝对优势,幼龄、中龄、过熟龄阶段微生物数量大小顺序为:杉木>桉树>马尾松,杉木幼龄、马尾松、桉树近熟林微生物数量在各自的林型中最大。微生物生物量碳(Cmi)c在杉木幼龄林、马尾松中龄林、桉树过熟林最大,微生物生物量氮(Nmi)c在杉木过熟林、马尾松和桉树幼龄林最大,微生物生物量磷(Pmi)c在杉木成熟林、马尾松幼龄林、桉树近熟林最大,杉木Cmic、Nmic、Pmic随着林龄的递增呈现出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马尾松和桉树微生物量随林龄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土壤Nmic与土壤细菌数量、真菌数量具有显著的(P<0.05)分形关系,其余的微生物量和微生物数量均不存在分形关系。
卢成阳宋同清彭晚霞曾馥平杜虎鹿士杨杨钙仁
关键词:微生物种群微生物生物量人工林
花岗岩崩岗不同部位土壤饱和导水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7
2020年
崩岗是我国南方花岗岩丘陵区普遍存在的水力-重力复合土壤侵蚀现象。为探究崩岗的土壤水力学性质与侵蚀机理的内在联系及其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选择桂东南活动型、半稳定型和稳定型3种花岗岩崩岗为对象,研究不同部位土壤饱和导水率的空间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崩岗土壤饱和导水率在不同部位呈波动分异,其中崩壁中部为最小值,崩积堆上部为最大值,其次为洪积扇顶端。2)选取Cosby、Compbell、Julià、Hypre 4种土壤饱和导水率传递函数对该区土壤饱和导水率进行拟合,结果预测值与实测值均存在偏差。3)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饱和导水率与毛管孔隙度、黏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非毛管孔隙和砂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4)通径分析表明,砂粒含量为崩岗土壤饱和导水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其次为非毛管孔隙度和土壤容重,其中砂粒含量与非毛管孔隙度对土壤饱和导水率呈正效应,容重呈负效应。研究结果可为揭示崩岗侵蚀机理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黄婉霞邓羽松谢福倩杨钙仁蒋代华黄智刚
关键词:饱和导水率土壤传递函数
施肥对我国农田土壤基础呼吸的影响
2023年
【目的】基础呼吸是反映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采用整合分析研究施肥对我国不同种植制度和气候带农田基础呼吸的影响程度及其关键控制因素,为探究土壤肥力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以“施肥”、“土壤呼吸”、“有机碳矿化”、“soil CO_(2)efflux/soil CO_(2)emission”、“农田”为关键词,在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收集2000-2020年发表的相关文献,建立了586组配对试验数据,对肥料类型、施肥年限、施氮量、气候带、种植制度、利用方式等条件下的土壤基础呼吸数据进行标准化,采用Meta-analysis分析了土壤理化性状和生产条件指标对土壤基础呼吸的影响程度。【结果】与不施肥相比,施肥对土壤基础呼吸的提高幅度平均为60.20%,其中,施用有机肥的提高幅度为81.45%,显著高于施用化肥的47.78%。当施肥年限大于30年时,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基础呼吸的提升幅度是施用化肥处理的1.38倍。适宜氮肥投入量[N 100~200 kg/(hm^(2)·a)]引发的土壤基础呼吸增幅(72.56%)大于高量[>200 kg/(hm^(2)·a)]和低量[<100 kg/(hm^(2)·a)]氮肥投入的增幅(44.65%和55.21%)。中温带地区施肥导致的土壤基础呼吸增幅(93.71%)显著高于亚热带(37.11%)和暖温带(40.64%)地区,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对中温带地区土壤基础呼吸的提升效果(73.88%和110.91%)显著高于对亚热带地区(28.99%和45.00%)。施肥对旱地土壤基础呼吸的提升幅度(105.01%)显著高于对水田(28.90%)和水旱轮作(46.90%)。轮作模式下施肥对基础呼吸的提升幅度(101.60%)显著高于连作模式(50.6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基础呼吸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呈显著正相关。此外,施用有机肥处理下,土壤基础呼吸与碱解氮和微生物熵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施肥对农田土壤基础呼吸的作用受到施肥年限、氮肥投入量、气候带、土地利用类�
左小玉肖琼邬磊杨钙仁张文菊
关键词:农田施肥META分析
不同水生植物的污染物净化功能及其泌氧量研究被引量:14
2019年
[目的]分析不同水生植物对污水净化效果的影响,为选用适宜生态条件的水生植物治理污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9种水生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室内静水条件下pH、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和溶解氧(DO)的测定,探讨水生植物对氮、磷吸收的特点及其根系泌氧特征,同时分析营养物质吸收对水溶液pH值的影响和泌氧速率与有机物去除量的相互关系。[结果]9种水生植物均对水体N、P的吸收较强。其中美人蕉和凤眼莲对N、P的吸收能力较强,苦草对各形态N吸收能力均较强,风车草对TP的吸收能力较强,吸收率均达70%以上;NH4^+-N、TP与pH的关系密切,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344(P<0.05, n=36)、0.708(P<0.01,n=36),表明TP对pH的影响更大;植物根系泌氧率与水中耗氧有机物的去除量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高达0.845(P<0.01)。不同植物的泌氧能力存在差异,花叶芦竹、再力花和风车草对水体的供氧能力显著大于其他植物。[结论]苦草、美人蕉、凤眼莲和风车草对N、P的净化效果较好,可用于氮磷含量较高的污水中。花叶芦竹、再力花和风车草的泌氧能力及对耗氧有机物的去除能力较高,适宜种植在高耗氧有机物的污水中。风车草不仅对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净化效果较好,而且泌氧能力及耗氧有机物的去除能力也较高,可以将其作为富营养化水体的栽培植物进行推广应用。
王玮侯宁宁杨钙仁李茵茵凤姜薇邓羽松彭晚霞
关键词:耗氧有机物氮磷吸收水生植物
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被引量:4
2015年
生态学在解决当今社会重大问题上具有很强的科学先导性,正在逐渐成为生态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乃至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导航学科。为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以广西大学林学院生态学专业为例,提出结合区域生态环境特点的实践教学方式,通过整合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导师制指导下的创新实践活动、结合科研生产项目开展毕业实习、开展专题社会实践活动等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解决实际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招礼军朱栗琼庄嘉杨钙仁吴庆标
关键词: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
森林涵养水源功能及其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以广西大瑶山自然保护区为例被引量:10
2008年
对广西大瑶山自然保护区森林冠层、林下灌草层、林地枯枝落叶层及林地土壤层4个水文层次的涵养水源功能进行了效益计量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森林植被总贮蓄水量为27508×104m3,年平均直接或间接的生态经济效益价值为3.75亿元,这对于维护周边地区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根据该区森林涵养水源的效益计量调查状况提出了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构建。
黄承标罗保庭杨钙仁谭海明廖日香覃琨
关键词:森林植被涵养水源生态补偿
沼液还田下不同种植模式的重金属风险评价及安全消纳量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为探讨沼液中重金属对土壤质量、农林作物安全生产的影响,评价施用沼液对土壤环境与农林作物污染的风险,以及提出不同种植模式的沼液适宜用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主要生猪养殖区,选择蔬菜、果树、牧草、用材林等不同类型的耕地13个,采集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样品以及部分植物的根系、茎秆、叶片、果实等,测定上述样品的Cu、Zn、Pb、Cd、Cr等元素的含量,分析和评价土壤、农林作物的污染状况。结果显示:13个样点中,0-20 cm和20-40 cm土壤的Cu、Zn污染样点比例相同,分别为46.2%和38.5%,高于Pb、Cd、Cr;0-20、20-40 cm土壤的Cu、Zn污染指数,以及0-20 cm土壤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与沼液浇灌总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年均浇灌量相关性不显著;耕地土壤5种元素的沼液消纳容量大小为Cr>Pb>Zn>Cu>Cd。9个可供食用的植物样点中,Pb含量超标的样点数最多,其次是Cr,占比分别为66.7%和44.4%;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处于污染的样点比例为88.9%。杂交象草((Pennisetum americanum×P.purpureum)×P.durpureum schum cv.Guimu No.1)各项污染指数比较小,污染程度较轻。施用沼液对土壤的主要污染风险是Cu和Zn,主要位于0-20 cm土层;对叶类蔬菜和木本水果的主要污染风险是Pb,其次是Cr,浇灌沼液对杂交象草的重金属污染风险较小。不同耕地类型对沼液的消纳容量大小为杂交象草>速生用材树>叶类蔬菜>木本果树。
刘炳妤王一佩姚作芳杨钙仁徐晓楠邓羽松黄钰涵
关键词:重金属土壤污染污染评价
桂北地区不同密度杉木林枯落物与土壤水文效应被引量:18
2020年
以桂北融水县贝江河林场杉木人工林为对象,采用野外实地观测与室内浸水法,研究了6种不同密度杉木林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水文效应。结果表明:(1)6种密度杉木林枯落物的厚度介于3.9~5.7 cm,蓄积量介于4.3~6.4 t/hm^2,枯落物厚度与蓄积量变化一致,从大到小依次为1755,1440,2025,2700,2325,975 plants/hm^2;(2)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为2.40~14.23 t/hm^2,最大拦蓄量为5.23~11.51 t/hm^2,有效拦蓄量为2.45~9.49 t/hm^2,且均以1755 t/hm^2最大;(3)在0-100 cm土层内,不同密度杉木林土壤容重介于1.19~1.28 g/cm 3,当林分密度为1755 plants/hm^2时容重最小;(4)6种不同密度杉木林土壤的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均以1755 plants/hm^2最大,且最大持水量远大于有效持水量;(5)枯落物及其各分解层的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呈明显对数关系(R 2>0.96),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幂函数关系(R 2>0.92)。综上得出,林分密度在1755 plants/hm^2左右时,杉木林能更好地发挥水源涵养功能。
林立文邓羽松李佩琦杨钙仁蒋代华黄智刚雷震
关键词:杉木林不同密度水文效应
吸附质共存与浓度变化对植物基质N、P吸附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采用静态吸附方法,研究了吸附质浓度、离子共存对水葫芦鲜样(ECF)和干样(ECD)、稻草干样(OSD)和杉木屑干样(CLD)的氮磷吸附影响过程与特征。结果表明:1)在单一吸附质试验条件下,所有基质对磷的去除率随吸附液PO4--P浓度升高而逐渐下降,ECF和ECD对NO_3^--N或NH_4^+-N的吸附率则随吸附质浓度升高呈现出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而OSD和CLD对NO_3^--N的吸附则随吸附质浓度升高而不断升高。植物基质对氮磷去除率均随吸附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在第4 h和第5 h,去除率降至10%以下。吸附质浓度由0.01 mol/L升高至0.12 mol/L,基质对NO_3^--N的吸附累积量增至8.0-33.0倍,而对NH_4^+-N则为4.8-6.8倍。ECF对PO_4^--P、NO_3^--N和NH_4^+-N的平均去除率比OSD分别高47.5%、46.9%和22.8%,比CLD分别高98.2%、76.9%和161.4%。2)吸附质共存强烈抑制了ECF、ECD、OSD对氮磷的吸附,而促进了CLD对NH_4^+-N的吸附。3)水葫芦鲜样对氮磷的吸附能力最强,其PO4--P、NO_3^--N、NH_4^+-N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9.7 mg/g、66.3 mg/g和47.9 mg/g,是水稻秸秆的1.8、1.5和1.9倍;新鲜水葫芦晒干会导致其氮磷饱和吸附量下降51%-60%。
田雪王一佩杨钙仁彭晚霞谭凤森覃志伟
关键词:浓度梯度水葫芦稻草杉木屑
温度对湿地沉积物有机碳矿化的影响被引量:34
2005年
温度是湿地沉积物有机碳积累和分解的主要影响因子。培养试验研究了 5个温度梯度下东北三江平原地区 3类典型湿地(泥炭沼泽、腐殖质沼泽和沼泽化草甸 )沉积物有机 C的矿化特征 ,以及冻融过程 (7次 )对其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温度每升高5℃ ,泥炭沼泽、腐殖质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沉积物在 2 6 0 d培养期内有机 C矿化量分别增加 3.1%、3.3%和 1.6 %。在较低温度(10、15、2 0℃ )下 3类湿地沉积物的有机 C矿化速率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但在较高温度 (2 5、30℃ )下前期 (0~ 110 d)的矿化速率明显高于后期。 3类湿地沉积物有机 C矿化温度系数 (Q1 0 )在前期较大 (2 .9~ 3.6 ) ,并出现明显的波动 ,后期逐渐趋于稳定(2 .0 )。到培养结束时 ,泥炭沼泽和腐殖质沼泽沉积物的轻组 C(比重 <1.7)占总有机 C百分比 (约占起始有机 C总量 80 % )的下降幅度与温度成正相关 ;而沼泽化草甸沉积物的轻组有机 C(仅占起始有机 C总量 5 % )的下降幅度较小 (2 .5 %~ 2 .9% )。试验结果还表明 ,在 2 0℃下培养 ,3类湿地沉积物的有机 C矿化速度明显受冻融处理的抑制 ,在
杨钙仁张文菊童成立吴金水
关键词:温度冻融矿化有机碳湿地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