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楠 作品数:5 被引量:21 H指数:3 供职机构: 军事医学科学院疾病预防控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NDM-1基因的克隆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克隆鲍曼不动杆菌blaNDM-1基因,对NDM-1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表达并纯化重组NDM-1蛋白。方法 PCR扩增鲍曼不动杆菌NDM-1的blaNDM-1基因,克隆至pMAL-p2X质粒,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MAL-p2X∶∶NDM-1,对NDM-1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将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大肠杆菌Tb1,IPTG诱导表达,经亲和层析纯化重组蛋白MBP-NDM-1。结果重组表达质粒pMAL-p2X∶∶NDM-1经双酶切和测序证实构建正确;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NDM-1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 487.86,等电点为5.89,1~28氨基酸为NDM-1的信号肽序列,与其他亚型金属β-内酰胺酶同源性很低;表达的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73 000,主要以可溶形式表达;纯化后的重组蛋白浓度为1.72 mg/ml。结论表达并纯化了可溶性重组蛋白MBP-NDM-1,为后续NDM-1活性功能及其抑制剂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夏力亮 孙洋 张瑞 陈硕 邱少富 王中强 柳楠 刘军 祝令伟 纪雪 宋宏斌 冯书章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 NDM-1 基因表达 生物信息学 肠道病毒71型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13年 肠道病毒71型(EV71)是引发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具有嗜神经性,可引起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肺水肿、心肌炎、急性弛缓性瘫痪等严重神经源性并发症,且病死率较高,严重威胁儿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目前,尚无有效针对EV71的抗病毒药物和预防性疫苗,具体致病机制仍不明确。该文综述了EV71的病原学、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以及体内传播方式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为EV71致病机制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柳楠 吴志豪 邱少富 宋宏彬关键词:肠道病毒71型 致病机制 免疫反应 炎症反应 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的表达及活性 2013年 利用前期构建的重组表达菌Tb1(pMAL-p2X::NDM-1),以温度、时间和IPTG浓度建立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对该重组蛋白诱导表达条件进行优化。用Amylose树脂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Xa因子进行切割,MALDITOF-MS鉴定蛋白。测定重组表达菌对亚胺培南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酶的活性及EDTA抑制作用。结果显示,37℃,IPTG 0.3mmol/L,诱导8h为MBP-NDM-1融合表达的最优条件,表达量占菌体蛋白的39.2%,MALDI-TOF-MS显示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71 200.811,经Xa切割后目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21 053.324,重组表达菌对亚胺培南的MIC为0.064g/L,重组蛋白对亚胺培南的米氏常数Km=69.347μmol/L,25μmol/L的EDTA可以抑制重组蛋白的酶活性。本试验对NDM-1蛋白酶活性进行了研究,为后续NDM-1酶抑制剂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夏力亮 张瑞安 刘军 王中强 祝令伟 纪雪 柳楠 陈硕 宋宏斌 孙洋 冯书章关键词:活性 鲍曼不动杆菌bla_(NDM-1)基因序列分析及表达 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研究NDM-1鲍曼不动杆菌厦门分离株耐药性产生的分子机制。方法 Vitek32测定耐药谱。根据Gen-Bank发表blaNDM-1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利用PCR技术扩增NDM-1鲍曼不动杆菌的blaNDM-1结构基因及其上下游调控序列片段,连接T载体,转化至大肠杆菌E.coli DH5α,序列测定并进行BLAST分析比对。测定始发菌株与重组菌株对美洛培南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碳青霉烯类及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NDM-1鲍曼不动杆菌厦门分离株blaNDM-1基因与HK-01同源性为100%;与KP-05-506相比,在blaNDM-1和trpF之间有24bp的插入。美洛培南最小抑菌浓度测定结果表明,重组菌株E.coli DH5α(pMD18-T::blaNDM-1)MIC值比始发菌株E.coli DH5α升高256倍。结论获得blaNDM-1基因的大肠杆菌能够表达碳青霉烯酶,该基因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性产生的分子基础,该基因具有跨种水平传播的可能。 陈硕 邱少富 夏力亮 王中强 刘军 柳楠 祝令伟 孙洋 宋宏彬 冯书章关键词:NDM-1 鲍曼不动杆菌 沈阳地区副溶血弧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 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和PCR技术对辽宁沈阳市2010年7—8月份临床粪便标本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毒力基因检测和分子分型分析。方法运用PCR技术检测24株副溶血弧菌的耐热溶血素基因(tdh)、耐热溶血素相关溶血素基因(trh)和不耐热溶血素基因(tl);用PFGE技术对其进行分子分型和聚类分析。结果 24株副溶血弧菌均含有tdh和tl基因,表明均为有毒株;PFGE结果显示,24株菌株可分为10种图谱型,其中17株O3:K6被分为4种型别(仅相差1~3条带),表明17株O3:K6在流行病学上密切相关,提示沈阳地区可能存在副溶血弧菌腹泻病的局部暴发或流行。结论沈阳地区流行的食源性副溶血弧菌存在基因型的多样性,但以遗传关系密切的O3:K6型为优势型别。 李婧 王中强 苏文莉 黄磊 柳楠 薛文仲 史云 邱少富 王勇 李承毅 黄留玉 刘雪林 宋宏彬关键词:副溶血弧菌 血清型 毒力基因 脉冲场凝胶电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