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毕宏烨

作品数:6 被引量:50H指数:4
供职机构:天津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缺血
  • 2篇卒中
  • 2篇脑卒中
  • 2篇急性
  • 2篇梗死
  • 1篇地塞米松
  • 1篇地塞米松治疗
  • 1篇短暂性
  • 1篇短暂性脑缺血
  • 1篇短暂性脑缺血...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聚集
  • 1篇血小板聚集抑...
  • 1篇血小板聚集抑...
  • 1篇血性
  • 1篇药物疗法
  • 1篇抑制剂
  • 1篇硬脑膜
  • 1篇原发性
  • 1篇原发性中枢神...

机构

  • 5篇天津市人民医...
  • 2篇天津市环湖医...
  • 1篇天津市第一中...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作者

  • 6篇毕宏烨
  • 2篇张春生
  • 2篇陈光
  • 2篇张美云
  • 1篇陈宁
  • 1篇吴春华
  • 1篇陈小芳
  • 1篇马春杰
  • 1篇何国英
  • 1篇张静
  • 1篇吴迪
  • 1篇叶文祥
  • 1篇刘海燕

传媒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北京医学
  • 1篇天津医药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0
  • 2篇2007
  • 1篇200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胼胝体梗死导致的异手综合征(3例报告和文献复习)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分析异手综合征(AHS)的发病特点,探讨胼胝体梗死与AHS的关系。方法:对胼胝体梗死患者进行前瞻性的研究。结果:我院2004至2006年收治的1860例住院脑梗死患者中有25例胼胝体梗死,约占同期脑梗死患者的1.34%(25/1860)。有3例患者出现AHS,占0.16%(3/1860),占胼胝体梗死患者的12%(3/25)。属于前型AHS2例,后型AHS1例;3例患者均有双手矛盾动作,1例有左侧失用和拟人格化;1例有未受累侧肢体的模仿动作。结论:高血压、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是胼胝体梗死并发AHS主要原因,双手的矛盾动作是AHS常见表现。
张春生张静毕宏烨何国英陈光
关键词:胼胝体梗死
地塞米松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评价被引量:4
2001年
目的:研究糖皮质激素在急性脑梗死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将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第1组给予地塞米松10mg静点+血塞通0.4g静点+胞二磷胆碱0.5g静点。第2组除不给地塞米松外其它治疗同第1组(基础用药组),观察5~7天。结果:加用地塞米松组治疗后,颅CT检查提示梗死灶加大,神经功能损害明显增加。而基础用药组则无明显变化,神经功能损害减轻。结论:早期用地塞米松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不利影响。
陈宁毕宏烨吴迪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药物疗法地塞米松疗效
氯吡格雷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后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发作的疗效。方法选择TIA患者279例,随机分为2组:氯吡格雷组158例(氯吡格雷75 mg,1次/d),长效阿司匹林组121例(拜阿司匹林100 mg,1次/d)。患者随访1.5~3.0(2.3±0.3)年,评估2组的安全性。结果氯吡格雷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明显低于长效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6% vs 12.40%,P<0.05)。全部患者在TIA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比为0.4031,氯吡格雷组为0.1284,长效阿司匹林组为0.8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组患者发生次要事件概率和胃肠道出血事件明显低于长效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0% vs 8.26%,1.27% vs 6.61%,P<0.05)。结论氯吡格雷对TIA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优于长效阿司匹林。
毕宏烨马春杰吴春华
关键词:脑缺血发作短暂性卒中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睡眠障碍研究被引量:26
2015年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睡眠障碍特点。方法选择首次发作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1例(脑梗死组),以本院非脑梗死患者86例为对照,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SS)进行睡眠量表评估,并行多导睡眠监测,观察总睡眠时间(TST)、睡眠效率(SE),第一、二、三及四期睡眠(S1、S2、S3及S4,S3+S4为深睡眠时间)、快速眼动睡眠时间(REM)、觉醒期时间(WASO)、睡眠潜伏期时间(SL)及快动眼睡眠潜伏期(RL)等情况。S1、S2、S3+S4、REM及WASO分别记录为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数。分析脑梗死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病率及特点,并比较脑梗死患者中,不同性别患者,不同大脑半球梗死患者,前、后循环梗死患者,以及丘脑和其他非丘脑部位梗死患者睡眠障碍情况。结果 (1)脑梗死组睡眠障碍的发生率〔77.23%(78/101)〕高于对照组〔27.91%(24/86);t=6.31,P=0.00〕。脑梗死组睡眠呼吸紊乱比例〔65.35%(66/101)〕高于对照组〔11.62%(10/86);t=36.50,P=0.00〕。(2)脑梗死组患者TST为(31.07±91.33)min,S1为(14.70±14.59)%,S3+S4为(10.30±7.30)%,PSQI为(9.10±4.80),均少于对照组〔分别为TST(421.00±100.70)min、S1(24.07±19.12)%、S3+S4(11.40±6.70)%、PSQI(14.70±5.90),均P<0.05〕;脑梗死组WASO为(19.55±22.96)%,ESS为(6.30±5.20),REM为(59.51±49.31)%,SL(46.80±34.60)min,RL为(136.00±87.30)min,均多于对照组〔分别为WASO(6.92±14.05)%、ESS(1.00±1.60)、REM(38.39±52.02)%,SL(31.30±30.60)min,RL(114.00±75.30)min,均P<0.05〕。(3)女性患者TST为(262.50±87.00)min,REM为(11.90±12.07)%,SL为(11.00±5.30)min,均少于男性〔分别为TST(328.00±104.80)min、REM(13.60±10.06)%、SL(35.00±11.20)min,均P<0.05〕;女性患者S1为(15.70±13.70)%,RL(83.00±12.60)min,均多于男性〔分别为S1(7.90±9.30)%和RL(22.00±7.90)%,均P<0.01〕。(4)左侧半球梗死者S1为(16.80±16.44)%,ESS为(7.41±6.50),均多于右侧半球梗死者〔分别为S1(10.29±9.39)%、ESS(4.85±4.09),均P<0.05〕。(5)�
陈小芳毕宏烨张美云刘海燕汪学英俎若男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睡眠障碍睡眠监测
肥厚性硬脑膜炎一例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减少误诊。方法报道1例肥厚性硬脑膜炎(HCP)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血和脑脊液实验室检验、影像学(CT、MRI、SPET)及硬脑膜病理资料,并对治疗反应和1年随访结果进行总结。结果患者男性,61岁,主因两个半月来头晕、耳鸣、吞咽困难、声音嘶哑伴头痛、抽搐入院。既往有眼球摘除史。查体以左侧为主的多组脑神经受累的体征,脑脊液(CSF)白细胞、蛋白轻度增高,头颅MRI硬脑膜异常增厚和明显强化以及较典型的硬脑膜病理改变,对类固醇激素治疗反应良好,停药后复发特点,支持HCP的诊断。结论临床有本病的症状体征的患者要尽早做强化头颅MRI和硬膜活检,早期诊断和正确的治疗预后较好。
张春生张美云毕宏烨时志红陈光叶文祥
关键词:肥厚性硬脑膜炎病理MRI免疫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16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回顾
2007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措施。方法总结我院1993年7月至2005年9月收治的16例免疫正常的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PCNSL,男11例,女5例,中位年龄52岁。就诊时主要临床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偏瘫和癫痫,肿瘤多位于幕上的额顶颞叶。11例行手术,4例行立体定向活检,均给予放化疗,2000年1月以前的10例患者行VM-26+BCNU化疗,2000年1月以后的6例患者均给予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2000年以前的10例患者已全部死于肿瘤复发,中位生存期为16个月。2000年以后的6例患者已有3例死亡,中为生存期为29个月。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是一种恶性肿瘤,无特殊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颅内压增高为主要表现,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联合放疗治疗PCNSL有效。
毕宏烨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放疗化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