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岚
- 作品数:6 被引量:8H指数:1
-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消解的激情 沉郁的笔锋——《朝花夕拾》中的“陌生化”效果
- 2008年
-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本身的特性,而文学的文学性是通过陌生化表现出来的。本文通过"陌生化"相关理论尝试地以鲁迅的《朝花夕拾》为例进行剖析,并从其文本中的"否定——建立——自我消解——重构"的情感叙述结构和"所言非所指"的叙述话语两个方面具体阐释《朝花夕拾》的陌生化效果。
- 汪岚
- 关键词:陌生化叙述话语
- “视觉化文本”与文本“视觉化”的相互阐发与遮蔽被引量:5
- 2022年
- 当代“视觉转向”不仅让文本形式呈现多媒介“间性”交叉存在,也为“文本”的“观看”内容和“观照”方式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最突出的是“视觉化文本”和文本“视觉化”的出现。两者既是“视觉转向”的产物,也为这种“转向”赋予了新的意义和价值。文章对当代“视觉转向”下的新型文化文本“视觉化文本”与文本“视觉化”审美范式进行概念性归纳总结,并建构两者间的互动生成模式,从而对“视觉化文本”和文本“视觉化”之间的阐发与遮蔽关系进行研究分析。
- 汪岚
- 关键词:视觉转向视觉文化
- “视觉转向”与新媒体信息中的“日常生活框架”被引量:1
- 2021年
- 伴随着社会体系和个体经验结构的转变,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所说的"日常生活框架"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在"视觉化"的影响下,"剧班"的意义被延展,作为分割"前台"(呈现的自我)和"后台"(真实的自我)的介质,当代媒介场所即"屏幕",让"前台"与"后台"在一定的情境下相互转化,两者由"分割"变为"连接"。新媒体信息的"日常生活"在"视觉转向"的浪潮中,用"视觉化"的手段展示了传统文化形态下被限制的个体观念。
- 汪岚
- 关键词:视觉转向新媒体
- 架构文本之上的解读被引量:1
- 2009年
- "我们用身处这个时代的眼光来观赏这篇文章,使读者在接受的同时达到再创造的效果。所以尽管后世的解读可能有违王蒙初衷,但是在一部伟大的作品诞生的那一天,它便以万众瞩目的角色闪烁着别样的审美光芒。于是作为一千之一的读者对本文的解读有了新的内容,所以才有了‘架构于文本之上的解读’"。本文结合精神分析学的潜意识及格式塔心理学等内容从文本中的几个意象来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及文章思想内容。
- 汪岚
- 关键词:意象潜意识
- “视觉转向”与中国先锋派文学的“视觉化”文本解读
- 2020年
- 20世纪80年代的“视觉转向”,不仅代表着文化形态的转变和生成,还表征人类思维范式的转换。以文本语言为载体的文学创作,是否也会受到冲击和影响,尤其是在视听语言的时代语境下,许多作家开始有意识地借鉴影视、绘画等表现手法进行创作,让文本语言有了“视觉化”特征。本文建立在接受美学的理论基础上,以中国先锋派文本“内容”的“可阐释性”为前提,从“电影剪辑”和“抽象派绘画”两个角度,对中国先锋派文学的“视觉化”文本进行解读。
- 汪岚
- 关键词:先锋派文学文本解读
- “两种话语”与“矛盾心态”的意义建构——黄科安先生与博士后出站报告“延安文学研究”被引量:1
- 2007年
- 延安文学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范畴,在新的历史语境下重新受到关注。黄科安先生转换新的思维观念,挖掘新的价值内涵,并在不富足的历史研究资料中去粗取精,大胆抛弃陈腐而失真的历史偏见,挖掘延安文学本身所饱含的多面性,复杂性。文章从作者在传统研究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两种话语”和“矛盾心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作者在延安文学研究中所体现的新的价值和意义。
- 郑家建汪岚
- 关键词:延安文学研究矛盾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