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焦洋

作品数:10 被引量:123H指数:7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晚期
  • 4篇顺铂
  • 4篇胃癌
  • 4篇吉奥
  • 3篇一线治疗
  • 3篇肿瘤
  • 3篇嘧啶
  • 3篇奥沙利铂
  • 2篇食管
  • 2篇食管癌
  • 2篇顺铂耐药
  • 2篇晚期食管
  • 2篇晚期食管癌
  • 2篇晚期胃癌
  • 2篇耐药
  • 2篇奈达铂
  • 2篇化疗
  • 2篇氟脲嘧啶
  • 2篇5-氟脲嘧啶
  • 1篇单抗

机构

  • 10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宿松县人民医...

作者

  • 10篇焦洋
  • 7篇宁洁
  • 6篇顾康生
  • 4篇彭万仁
  • 4篇熊福星
  • 3篇陈振东
  • 3篇马泰
  • 2篇王芳
  • 2篇顾康生
  • 2篇孙国平
  • 2篇潘跃银
  • 2篇刘虎
  • 1篇吴红阳
  • 1篇胡丽霞
  • 1篇范璐璐
  • 1篇李敏
  • 1篇赵文娣
  • 1篇郝吉庆
  • 1篇刘萍萍
  • 1篇鲍健

传媒

  • 4篇安徽医药
  • 2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肿瘤防治杂志
  • 1篇河北北方学院...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D-1单抗治疗晚期HER-2阴性胃癌的临床观察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单抗单药及联合化疗和/或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晚期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80例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晚期HER-2阴性胃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80例患者中9例仅接受PD-1单抗治疗,20例接受PD-1单抗联合化疗,23例接受PD-1单抗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28例接受PD-1单抗联合化疗及抗血管生成治疗。分析接受不同治疗方案和治疗线数患者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80例患者中无CR病例,获PR 15例、SD 34例、PD 31例,有效率(RR)为18.8%,疾病控制率(DCR)为61.2%。中位随访7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3.0(95%CI:2.8~3.2)个月,其中二线治疗(n=40)的DCR为77.5%,中位PFS为4.0(95%CI:2.9~5.1)个月,优于三线治疗(n=26)的46.2%和3.0(95%CI:2.3~3.7)个月,以及四线及多线治疗(n=14)的42.8%和2.2(95%CI:1.3~3.1)个月(P=0.005)。PD-1单抗联合化疗及抗血管生成治疗组(n=28)的中位PFS为4.0(95%CI:1.7~6.3)个月,仅接受单药PD-1单抗治疗组的中位PFS为3.0(95%CI:0.9~5.1)个月,联合化疗组为3.0(95%CI:2.6~3.4)个月,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组为3.0(95%CI:2.1~3.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全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贫血、乏力、转氨酶升高、纳差、中性粒细胞减少,以1~2级为主,3例患者因3~4级不良反应终止治疗。结论PD-1单抗联合治疗用于晚期HER-2阴性胃癌疗效确切,安全性良好,且越早线使用患者获益越明显。PD-1单抗联合化疗及抗血管生成治疗模式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索。
宁洁焦洋彭万仁杜瀛灜马泰顾康生
关键词:胃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程序性死亡受体-1抗血管生成治疗
奈达铂联合5-氟脲嘧啶治疗顺铂耐药的晚期食管癌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考察奈达铂联合5-氟脲嘧啶(5-Fu)对顺铂耐药的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奈达铂80 mg.m-2静滴2 h,d1;亚叶酸钙(CF)75 mg·m-2静滴2 h后,5-FU 500 mg·m-2持续静滴6 h以上,d1~5,28 d为一周期。完成2~3个周期后,根据WHO标准评价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总有效率(CR+PR)42.4%,1年生存率29.1%;主要毒副作用为骨髓抑制。结论对顺铂耐药的晚期食管癌患者,奈达铂联合5-Fu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徐天亮孙国平刘虎秦涛焦洋彭万仁潘跃银熊福星顾康生陈振东
关键词:奈达铂顺铂耐药食管癌
晚期乳腺癌替吉奥与卡培他滨治疗疗效及安全性对比研究被引量:27
2016年
目的氟尿嘧啶前体药物单药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对于改善生活质量有优势。但卡培他滨手足综合征发生率高,替吉奥胶囊在中国乳腺癌患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本研究比较两种氟尿嘧啶前体药物,替吉奥单药对照卡培他滨单药二/三线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2012—01—01—2015-0630收治的既往一线或二线治疗失败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63例,随机分为替吉奥治疗组(32例)和卡培他滨治疗组(31例),按照患者体表面积(bodysurfacearea,BSA)设置给药剂量。替吉奥组40~60mg(BSA〈1.25m2,40mg;1.25~1.5m2,50mg;〉1.5m2,60mg),于早晚饭后口服。连续口服28d,休息14d,每6周为1个周期;卡培他滨组:2500mg/(m2·d),分2次服用,连续口服14d,休息7d,每3周为1个周期。两组均每6周进行疗效评价,每周期评价安全性,主要研究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中位随访12.0个月,替吉奥组中位PFS为5.5个月(95%CI:4.7~6.3),卡培他滨组中位PFS为4.0个月(95%CI:2.4~5.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8。替吉奥组客观反应率(objective reaction,ORR)为31.3%(10/32),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65.6%(21/32);卡培他滨组ORR为32.3%(10/31),DCR为67.7%(21/31)。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多为1~2度可耐受,替吉奥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更高(40.6%vs6.4%,P=0.006),卡培他滨组手足综合征发生率更高(45.2%VS9.4%,P=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替吉奥及卡培他滨单药二/三线治疗晚期乳腺癌疗效相当,毒性�
焦洋宁洁王芳顾康生
关键词:乳腺肿瘤化疗卡培他滨
胃癌伴结节病1例报道并相关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合并结节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报道1例胃癌合并结节病病例,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结节病表现无特异性,诊断困难,误诊率高,非侵袭性的检查方法包括18F-FDG-PET-CT难以区分结节病、恶性肿瘤及癌伴引流区淋巴结结节病样肉芽肿反应(SGR),活检仍是必须的,而18F-FMT-PET(18F标记甲基酪氨酸-PET)有助于结节病与恶性肿瘤的鉴别。恶性肿瘤合并结节病国内尚无报道,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联,尚需进一步研究。结论该病例说明对明确诊断为恶性肿瘤的患者,影像学提示淋巴结肿大,需考虑有合并结节病可能。
宁洁焦洋赵文娣吴红阳顾康生
关键词:结节病胃肿瘤
顺铂联合5-氟尿嘧啶与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0
2013年
目的比较顺铂(DDP)联合5-氟尿嘧啶(5-FU)与奥沙利铂(L-OHP)联合替吉奥(S-1)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9年1月-2012年11月间收治的53例晚期胃癌患者,其中A组(DDP+5-FU,PF组)25例,具体为:DDP 20 mg·m-2静滴,第1~5天,5-FU 500 mg·m-2静滴维持24 h第1~5天,每4周重复。B组(L-OHP+S-1)28例,具体为:L-OHP 130 mg·m-2静滴2 h,第1天,S-1 40 mg·m-2早晚2次餐后服用,第1~14天,每3周重复。每2个周期评价疗效及毒性。结果 53例患者均可评价毒副反应和近期疗效,44例可评价远期疗效。A组中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44%和56%,B组中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53.6%和89.3%,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和中位总生存时间(MST)分别为4.5个月和10.7个月,B组中位TTP和中位MST分别为8.0个月和13.0个月。两组中位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中位M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2)。两组毒副反应主要有血液学异常、肝肾功能异常、恶心呕吐、神经毒性等,以1~2级为主,可耐受,B组轻度神经毒性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 S-1+L-OHP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胃癌,同PF方案相比中位疾病进展时间延长,毒副反应均可耐受,给药方便,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焦洋宁洁胡丽霞顾康生
关键词:胃癌奥沙利铂顺铂5-氟尿嘧啶
MDT联合Mini-CEX模式在肿瘤学规培生教学中的探索被引量:3
2019年
恶性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升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养肿瘤专科及非肿瘤专科医师的临床肿瘤学基础理论及基本技能,有积极的社会价值及临床意义。多学科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是目前肿瘤治疗公认的最佳模式,迷你临床演练评估(mini-clinical evaluation exercise,Mini-CEX)是目前国内主要的教学评测工具,两者结合用于临床肿瘤学规培生教学有利于打破学科壁垒,加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交流,提高学生临床综合能力,提升临床教学质量,值得在规培生临床肿瘤学教学中推广应用。
宁洁焦洋杜瀛灜马泰
关键词:MDTMINI-CEX肿瘤学
替吉奥联合顺铂与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6
2012年
目的比较替吉奥(S-1)联合顺铂(DDP)与S-1联合奥沙利铂(L-OHP)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51例晚期胃癌患者,其中S-1+DDP组24例,具体为:S-1 40mg/m2口服,每天2次,第1~21天;DDP 20mg/m2静滴,第1~4天,4周为1周期。S-1+L-OHP组27例,具体为:S-1 40mg/m2口服,每天2次,第1~14天;L-OHP 130mg/m2静滴3h,第1天,3周为1周期。结果 51例患者均可评价毒副反应,49例可评价近期疗效,46例可评价远期疗效。S-1+DDP组和S-1+L-OHP组的有效率分别为27.2%和44.4%(P=0.144),临床受益率分别为59.1%和70.3%(P=0.221),中位肿瘤进展时间分别为4.6个月和9.0个月(P=0.048),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10.0个月和11.0个月(P=0.136)。S-1+DDP组的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疲乏的发生率均较S-1+L-OHP组多见,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1+DDP组的发热及感染、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S-1+L-OHP组(P<0.05),S-1+L-OHP组的神经毒性发生率高于S-1+DDP组(P<0.05)。结论 S-1+L-OHP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胃癌较S-1+DDP方案的中位肿瘤进展时间延长以及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焦洋宁洁王芳顾康生熊福星
关键词:胃癌化学治疗顺铂奥沙利铂
奈达铂联合5-氟脲嘧啶治疗顺铂耐药的晚期食管癌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考察奈达铂联合5-氟脲嘧啶(5-Fu)对顺铂耐药的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奈达铂80mg/m静滴2h,d1;亚叶酸钙(CF)75mg/m静滴2h后,5-FU500mg/m持续静滴6h以上,d1~5,28天...
范璐璐孙国平刘虎焦洋彭万仁潘跃银熊福星顾康生陈振东
文献传递
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一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被引量:18
2017年
目的观察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一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确诊为晚期结直肠癌患者5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SOX)组29例及mFOLFOX6组29例,SOX组:奥沙利铂130 mg·m^(-2),静脉滴注2h,第1天。根据体表面积选择替吉奥给药剂量(体表面积<1.25 m^2,40 mg,每日2次;1.25~1.5 m^2,50 mg,每日2次;>1.5m2,60 mg,每日2次),早晚餐后口服,连续给药14 d,停药7 d;每3周重复。mFOLFOX6组:奥沙利铂85 mg·m^(-2),静滴2 h,第1天;亚叶酸钙400 mg·m^(-2),使用奥沙利铂后静滴2 h,第1天;5-氟尿嘧啶400 mg·m^(-2)静推,第1天,随后2 400 mg·m^(-2)持续静滴46 h,每2周重复。SOX组及mFOLFOX6组均每6周进行疗效评价,每周期进行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均接受随访评估一线治疗无进展生存时间(PFS)。结果 SOX组客观反应率(ORR)率为31%,疾病控制率(DCR)率为82.8%,中位PFS为6.1个月;m FOLFOX6组ORR率34.5%,DCR率86.2%,中位PFS为6.8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多为Ⅰ~Ⅱ级,可耐受。但SOX组Ⅲ~Ⅳ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明显高于mFOLFOX6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OX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与m FOLFOX6方案相比,疗效相当,且口服便捷,可院外给药,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但其Ⅲ~Ⅳ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高于mFOLFOX6组,长程给药需注意监测血常规。
宁洁焦洋李敏刘萍萍马泰熊福星顾康生
关键词:晚期结直肠癌化疗奥沙利铂
癌症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安全性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22
2005年
目的从循证医学的角度探讨癌症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glucorticoids,GC)是否安全。方法有糖尿病史或治疗前发现糖尿病者进入糖尿病组,无糖尿病史治疗前空腹血糖高于正常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者进入空腹血糖损害(i 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组,通过计算机随机筛选出最适合与实验组配对者作为对照组。GC及化疗根据需要按常规选择,定期测定全部患者的静脉血糖、糖尿病患者和IFG患者的毛细血管血糖,前瞻性评价GC治疗后的血糖变化、不良反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糖尿病组患者29例,使用GC后恶心呕吐、腹部不适、头痛、失眠、肺炎、多汗、心慌及血压升高的比例高于对照组,但均无统计学意义。接受GC治疗期间,只有1例(3%)血糖正常,28例(97%)有1次以上血糖升高,显著高于对照组,t=6·309,P=0·000。但均在可以控制且不影响肿瘤治疗及GC治疗的范围内。对照组患者有5例(17%)血糖高于正常,其中1例血糖有4次血糖高于正常。入院前未接受降糖治疗的糖尿病患者,需要改变降糖措施的比例(2/11)高于入院前已接受降糖治疗的糖尿病患者(2/18)和IFG患者(2/2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3,P=0·694。IFG组24例,与糖尿病组有类似的结果。入院血糖正常的220例患者中,化疗后20例空腹血糖升高(9·09%)。未化疗仅使用GC者34例,4例空腹血糖升高(11·76%),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化疗患者中,不同的化疗方案影响血糖升高的发生率。NP方案治疗后发生空腹血糖升高的比例为34·61%,高于CAF(4·76%)、FLP(4·76%)、EP(3·70%)等治疗方案。结论癌症患者伴发糖尿病及IFG的比例远高于一般人群,但常规应用GC是安全的。血糖正常患者化疗同时使用GC,个别化疗药物、年龄、地塞米松日剂量和病期影响空腹血糖升高的发生率。
鲍健郝吉庆彭万仁焦洋刘虎陈振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