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义东

作品数:39 被引量:266H指数:9
供职机构:天津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 13篇农业科学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17篇土壤
  • 13篇湿地
  • 7篇有机碳
  • 7篇滨海湿地
  • 5篇盐渍
  • 5篇盐渍化
  • 5篇土壤团聚体
  • 5篇土壤有机
  • 5篇团聚体
  • 5篇化学特征
  • 4篇盐分
  • 4篇沼泽
  • 4篇沼泽湿地
  • 4篇土壤有机碳
  • 4篇垦殖
  • 3篇地表水
  • 3篇地下水
  • 3篇有机质
  • 3篇水化学
  • 3篇水化学特征

机构

  • 35篇天津师范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天津城建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吉林省农业科...
  • 1篇四川大学
  • 1篇贺州学院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牡丹江师范学...
  • 1篇天津大学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中国水利水电...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承德县双峰寺

作者

  • 39篇王义东
  • 18篇王中良
  • 12篇郭长城
  • 8篇薛冬梅
  • 7篇娄翼来
  • 6篇陈清
  • 6篇张兵
  • 4篇王辉民
  • 3篇李军
  • 3篇冯小平
  • 2篇李冬初
  • 2篇马泽清
  • 2篇张会民
  • 2篇田蕾
  • 2篇李媛媛
  • 2篇陈阳
  • 2篇李庆康
  • 1篇张艳杰
  • 1篇徐倩倩
  • 1篇王宁宁

传媒

  • 16篇天津师范大学...
  • 5篇植物生态学报
  • 3篇生态学杂志
  • 3篇湿地科学
  • 1篇河北林业
  • 1篇湖泊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矿物学报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环境化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地球与环境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 1篇中国地理学会...

年份

  • 1篇2025
  • 6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5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0
  • 1篇2008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东北黑土不同粒级有机质化学特征及其对长期有机培肥的响应
2022年
为探究长期有机培肥条件下黑土中不同粒级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及化学特征的变化情况,以公主岭黑土长期施肥试验地的黑土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不同施肥处理下的土壤.采用粒级分组法得到土壤有机质粗颗粒组分(>250μm)、细颗粒组分(53~250μm)、矿质结合组分(<53μm),利用元素分析仪测定碳、氮含量,并应用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技术(Py-GC/MS)分析其化学组成.结果表明:①有机肥施用使土壤中细颗粒组分质量占比增加了19.7%,相应地使矿质结合组分质量占比降低了4.1%;秸秆还田对不同粒级土壤组分质量占比无显著影响.②有机肥施用使全土有机碳(SOC)含量增加了65%,并且体现在各粒级组分确中.2种施肥方式使全土中总氮(TN)含量均增加90%以上,其中矿质结合组分的总氮含量增加最多.秸秆还田使全土中C/N降低了38%,且C/N随着粒级的减小而降低;有机肥施用也降低了各粒级组分的C/N.③颗粒态组分主要富集脂肪族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木质素、酚类化合物和多糖;矿质结合组分主要富集含氮化合物(>75%).有机肥施用使全土中木质素的含量提高了174%;秸秆还田和有机肥施用分别使酚类化合物含量增加了129%和58%.④颗粒态组分中植物来源化合物占比较高(20%~45%);而矿质结合组分中微生物来源化合物占比最高(55%~72%),2种有机培肥方式仅对细颗粒组分的来源产生显著影响.综上,土壤粒级组分调控着SOC含量、TN含量、C/N和SOM化合物组成特征,而有机培肥对这些指标的影响相对较小.
陈阳高健朱平朱平高洪军娄翼来
关键词:东北黑土粒级有机培肥
白洋淀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稳定氢氧同位素特征被引量:9
2020年
为解析白洋淀湿地各水体的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探究水体来源,采集了白洋淀地表水及周边地下水的水样,测定了水样中稳定氢氧同位素(δD、δ^18O和δ^17O)的值,并运用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δD、δ^18O和δ^17O的相互拟合关系.结果表明:δD、δ^18O和δ^17O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815%"~8.517%、0.107%~1.152%和0.056%~0.606%;地下水中稳定氢氧同位素的变化范围最大,河水与淀水中稳定氢氧同位素较地下水中的同位素富集;由于强烈的蒸发作用,白洋淀地区水体的同位素在4月枯水期较9月丰水期富集;白洋淀水体δD与δ^18O的拟合关系线为δD=5.777δ^18O+16.264(R^2=0.986),δ^17O与δ^18O的关系为δ^17O=0.526δ^18O+0.013(R2=1.000);氘盈余值为0.25%,17O盈余值为0.003%,丰枯水期17O盈余值的差异表明白洋淀水体的主要来源发生了变化.
何明霞张兵王义东王中良
铁同位素及其在古海洋环境演化过程中的应用
2025年
铁是具有多价态特性的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其形态和同位素经常被作为环境标识,尤其是对现代和古海洋有重要的环境指示意义。本文通过总结铁在现代和古海洋环境中的同位素组成及分馏机制、评述早期含铁矿物的成因,来支持太古代早期就出现了厌氧氧化作用的观点。厌氧氧化作用将海洋中部分溶解铁氧化,这导致了溶解态铁富集轻铁同位素并间接造成了铁建造的形成。研究古海洋含铁矿物的成因极其困难,这是由于现代环境极难还原古海洋环境的化学物理条件。同位素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低含量铁的同位素测定,铁同位素及其分馏可以示踪古海洋中铁元素的行为特征并指示当时的海洋环境。因此,现代研究需要结合实验室模拟和现代类太古代环境来解决古海洋中铁同位素分馏机制,并结合其他元素的多同位素技术手段探讨古海洋中化学成分和含铁矿物的成因,这对矿产资源的探寻和生命起源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
杨曦王义东王中良
关键词:铁同位素
天津北大港沼泽湿地土壤团聚体碳组分对长期开垦的响应
2019年
为研究滨海湿地消亡与退化过程中土壤团聚体碳组分的变化情况,选取天津北大港盐渍化芦苇沼泽湿地和对应长期开垦的农田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表层(0~15 cm)和亚表层(15~30 cm)的土壤,利用湿筛法得到大团聚体(>2.000 mm)、中团聚体(0.250~2.000 mm)、微团聚体(0.053~0.250 mm)和矿质颗粒组分(<0.053 mm)共4个土壤团聚体粒级组分,并利用元素分析仪对其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①湿地开垦后,表层土壤大团聚体比例显著下降了82%,微团聚体和矿质颗粒组分比例分别显著增加了181%和57%,亚表层土壤中团聚体和微团聚体比例分别显著增加了40%和113%,矿质颗粒组分比例显著下降了61%.②开垦后,除了亚表层土壤的矿质颗粒组分外,土壤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均显著降低(-35%~206%),其中,中团聚体SOC含量对开垦响应最敏感.③开垦显著增加了土壤无机碳(soilinorganiccarbon,SIC)的含量,表层和亚表层土壤增幅分别为25%和137%,可见无机碳多富集在下层土壤中;但大团聚体组分的无机碳含量下降,占比下降了41%.④湿地开垦后,表层全土及各组分总碳(total carbon,TC)含量均显著降低了26%~50%,亚表层全土TC含量增加了16%,其中矿质颗粒组分TC含量的增加(65%)弥补了大团聚体和中团聚体TC的减少.综上,长期开垦改变了湿地土壤团聚体的分布和土壤结构,显著降低了有机碳和表层土壤的总碳含量,从而削弱了滨海湿地的碳汇和肥力等重要功能;但开垦增加了无机碳含量(68%),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碳库的流失,因此今后在滨海盐渍化湿地地区应进一步关注无机碳的动态变化.
史妍朱源山郭长城尚云涛陈清薛冬梅李军王义东王中良
关键词:有机碳含量土壤团聚体沼泽湿地盐碱化
津冀3个盐渍化沼泽湿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分布特征被引量:9
2019年
为了研究盐渍化沼泽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区域分布特征对湿地土壤碳循环的影响,选取津冀地区3个咸化沼泽湿地(北大港、七里海和白洋淀)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表层(0~15 cm)和亚表层(15~30 cm)土壤样品,基于湿筛法得到4个不同粒级的土壤团聚体,通过酸化法去除无机碳后,对其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①北大港湿地土壤表层总SOC含量显著高于七里海和白洋淀,七里海湿地亚表层总SOC含量显著高于白洋淀,但与北大港湿地无显著差异;②北大港、七里海和白洋淀湿地表层均以粒径> 0.250 mm的大团聚体为主;七里海湿地亚表层以粒径> 0.250 mm的大团聚体为主,而北大港湿地和白洋淀湿地亚表层则以粒径为0.250~2.000 mm的中间团聚体、粒径为0.053~0.250 mm的微团聚体和矿质颗粒组分为主;③北大港湿地表层土壤各粒级团聚体和矿质颗粒SOC含量显著高于七里海和白洋淀;在亚表层土壤中,北大港湿地大团聚体(> 0.250 mm)的SOC含量显著高于七里海和白洋淀大团聚体SOC的含量,而七里海微团聚体(0.053~0.250 mm)和矿质颗粒组分的SOC含量显著高于北大港和白洋淀湿地的.④土壤总有机碳和各粒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与湿地植物生物量(地上、根)呈负相关关系,但与土壤盐度呈正相关关系,表明该区盐渍化梯度尽管抑制了植物生长,但增加了有机碳含量,这可能是因为该盐度梯度抑制了微生物对有机质的矿化分解,从而有利于湿地土壤有机碳的累积,说明盐渍化影响津冀地区咸化湿地土壤有机碳库分异的过程机理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李媛媛朱源山郭长城郭长城陈清陈清薛冬梅李军王义东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土壤有机碳沼泽湿地盐渍化
白洋淀流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主要离子来源
2024年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流域水循环的关键过程之一。文章以白洋淀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Piper三线图、离子比例系数法,结合正向演替模型,明晰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来源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白洋淀流域地下水主要阳离子为Na+,主要阴离子为HCO_(3)^(-),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a·Mg-HCO_(3)和Ca·Mg-HCO_(3)·NO_(3),深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Na-HCO_(3)和Na·Mg-HCO_(3)。(2)岩石风化是地下水中离子的主要来源,其中,碳酸盐岩风化占主导地位(47.83%),其后为硅酸盐岩(29.65%)与蒸发盐岩(13.52%)。(3)主要离子受岩石风化、溶滤、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山前冲洪积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主要受农业活动影响,白洋淀周边浅层地下水受工业活动影响大。研究成果可为白洋淀流域及雄安新区的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提供支撑。
杨雅晴张兵崔旭田蕾代孟均王义东
关键词:地下水水化学
2002—2020年海河流域陆地水储量变化的时空变化特征
2024年
为了探究海河流域陆地水储量变化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2002—2020年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卫星和GRACE-FO卫星数据,计算海河流域陆地水储量变化,并通过地下水储量变化估值与地下水位变化的相关性分析GRACE/GRACE-FO卫星数据的可靠性.结果表明:①地下水储量变化估值和地下水位变化之间的相关性较强,相关系数r=0.78.②海河流域陆地水储量变化大致呈现自南向北递减趋势;陆地水储量变化的变化速度为-9.80 mm/a.
涂焱陈阳夏江周王义东
关键词:海河流域GRACE
基于价值评估的环渤海地区生境质量时空演变与驱动力分析被引量:2
2024年
利用环渤海2000—2020年土地利用产品、耦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模型、生态系统活力指数和InVEST生境质量模型评估环渤海海岸带地区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化格局,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生境时空演化进行驱动因子探测和交互作用分析。结果表明:2000—2020年环渤海地区整体生境质量等级处于中等且呈持续上升趋势,其中大连市、营口市、葫芦岛市和秦皇岛市生境质量较高;2000、2010、2020年环渤海地区生境质量处于中等等级面积占比依次为53%、57.4%、58.3%,等级由低、较低等级转化为中等等级的面积占比较大;2000—2020年环渤海地区生境质量变化主要受气温、高程、降水、路网密度和植被覆盖率等因子的影响,其中降水、气温和高程的影响程度较强,因子交互呈现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两种复合增强结果。研究结果可为海岸带地区生境修复、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
鲁雅兰徐文斌黄执美孟伟庆孟伟庆冯剑丰冯剑丰
关键词:环渤海时空异质性价值评估
作物根系形态对施肥措施的响应被引量:16
2020年
旨在有效利用有限的肥料资源以及为高效作物品种选种提供理论基础,进一步实现作物经济收益最大化和环境污染最小化。笔者综述了作物为适应不同施肥条件所产生的一系列根系形态学变化,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对作物根系形态指标的影响:(1)植物根系普遍随元素水平的提高产生"低促高抑"的现象;(2)减量和优化施肥对作物根系的发育和建成有促进作用;(3)元素过高过低均抑制根系生长;(4)有机肥可弥补化肥养分单一和供肥不平衡的缺点,与化肥配合施用更能促进根系生长发育。作物可以通过根系形态的适应性变化来适应不同的施肥处理,以改变形态发育来增强对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吸收,提高肥料利用率。
王宁李继光娄翼来王义东李忠芳宋吉青张晓军
关键词:根系形态氮肥磷肥钾肥生物量
盐分对湿地甲烷排放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5年
当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湿地正在或者将要面临着显著的盐分变化形势,尤其是内陆和滨海咸化湿地。湿地是大气甲烷的重要排放源。甲烷排放是甲烷产生、氧化和传输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盐分变化将影响湿地水-土环境,降低植物群落初级生产力和有机物积累速率,改变微生物主导的有机物矿化速率和途径等,进而改变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影响湿地甲烷产生、氧化、传输和排放系列过程。本文综述了盐分(浓度与组成)对湿地甲烷产生与排放的影响结果,从底物供给、微生物(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等)数量、活性与群落组成、酶活性、植物、电子受体、p H和氧化还原电位等几个关键方面分析了盐分影响湿地甲烷排放过程的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需重点关注的5个方面:1)加强盐分浓度与组成对湿地甲烷产生、氧化、传输与排放影响的系统性、框架性研究;2)深入探讨盐分背景、变化幅度与速率的耦合如何影响湿地甲烷系列过程;3)不同离子组成及其交互效应如何影响湿地甲烷动态过程;4)结合生物学、基因组学及同位素技术等,加强湿地产甲烷菌与甲烷氧化菌与盐分的关系及其响应研究;5)湿地甲烷对盐分变化响应的时空分异规律。
冯小平王义东王博祺王中良
关键词:盐分甲烷产生甲烷氧化甲烷排放湿地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