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薛冬梅

作品数:15 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天津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生物学
  • 3篇天文地球
  • 1篇理学

主题

  • 7篇土壤
  • 4篇同位素
  • 3篇有机碳
  • 3篇湿地
  • 3篇土壤团聚体
  • 3篇土壤有机
  • 3篇团聚体
  • 3篇稳定同位素
  • 2篇盐渍
  • 2篇盐渍化
  • 2篇厌氧
  • 2篇厌氧氨氧化
  • 2篇沼泽
  • 2篇沼泽湿地
  • 2篇水生
  • 2篇碳含量
  • 2篇土壤有机碳
  • 2篇农田
  • 2篇农田土壤
  • 2篇污染

机构

  • 15篇天津师范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天津城建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根特大学
  • 1篇农业农村部环...

作者

  • 15篇薛冬梅
  • 8篇王义东
  • 8篇王中良
  • 3篇郭长城
  • 3篇李军
  • 2篇陈清
  • 1篇王宁宁
  • 1篇李桂花
  • 1篇李静
  • 1篇李媛媛
  • 1篇李虎
  • 1篇杨梦凡

传媒

  • 7篇天津师范大学...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中国资源综合...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矿物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中国环境监测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应用氮氧同位素技术识别硝酸盐来源及其迁移转化过程
稳定同位素的发展对于来源识别以及循环转化等过程都有重要意义.主要从应用方面:讨论硝酸盐中氮氧稳定同位素识别地表水硝酸盐主要来源以及应用SIAR模型评估不同硝酸盐来源的贡献比率.佛拉芒(Flanders)位于比利时(Bel...
薛冬梅Pascal Boeckx王中良
关键词:环境污染物硝酸盐迁移转化规律
天津北大港沼泽湿地土壤团聚体碳组分对长期开垦的响应
2019年
为研究滨海湿地消亡与退化过程中土壤团聚体碳组分的变化情况,选取天津北大港盐渍化芦苇沼泽湿地和对应长期开垦的农田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表层(0~15 cm)和亚表层(15~30 cm)的土壤,利用湿筛法得到大团聚体(>2.000 mm)、中团聚体(0.250~2.000 mm)、微团聚体(0.053~0.250 mm)和矿质颗粒组分(<0.053 mm)共4个土壤团聚体粒级组分,并利用元素分析仪对其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①湿地开垦后,表层土壤大团聚体比例显著下降了82%,微团聚体和矿质颗粒组分比例分别显著增加了181%和57%,亚表层土壤中团聚体和微团聚体比例分别显著增加了40%和113%,矿质颗粒组分比例显著下降了61%.②开垦后,除了亚表层土壤的矿质颗粒组分外,土壤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均显著降低(-35%~206%),其中,中团聚体SOC含量对开垦响应最敏感.③开垦显著增加了土壤无机碳(soilinorganiccarbon,SIC)的含量,表层和亚表层土壤增幅分别为25%和137%,可见无机碳多富集在下层土壤中;但大团聚体组分的无机碳含量下降,占比下降了41%.④湿地开垦后,表层全土及各组分总碳(total carbon,TC)含量均显著降低了26%~50%,亚表层全土TC含量增加了16%,其中矿质颗粒组分TC含量的增加(65%)弥补了大团聚体和中团聚体TC的减少.综上,长期开垦改变了湿地土壤团聚体的分布和土壤结构,显著降低了有机碳和表层土壤的总碳含量,从而削弱了滨海湿地的碳汇和肥力等重要功能;但开垦增加了无机碳含量(68%),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碳库的流失,因此今后在滨海盐渍化湿地地区应进一步关注无机碳的动态变化.
史妍朱源山郭长城尚云涛陈清薛冬梅李军王义东王中良
关键词:有机碳含量土壤团聚体沼泽湿地盐碱化
津冀3个盐渍化沼泽湿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分布特征被引量:8
2019年
为了研究盐渍化沼泽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区域分布特征对湿地土壤碳循环的影响,选取津冀地区3个咸化沼泽湿地(北大港、七里海和白洋淀)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表层(0~15 cm)和亚表层(15~30 cm)土壤样品,基于湿筛法得到4个不同粒级的土壤团聚体,通过酸化法去除无机碳后,对其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①北大港湿地土壤表层总SOC含量显著高于七里海和白洋淀,七里海湿地亚表层总SOC含量显著高于白洋淀,但与北大港湿地无显著差异;②北大港、七里海和白洋淀湿地表层均以粒径> 0.250 mm的大团聚体为主;七里海湿地亚表层以粒径> 0.250 mm的大团聚体为主,而北大港湿地和白洋淀湿地亚表层则以粒径为0.250~2.000 mm的中间团聚体、粒径为0.053~0.250 mm的微团聚体和矿质颗粒组分为主;③北大港湿地表层土壤各粒级团聚体和矿质颗粒SOC含量显著高于七里海和白洋淀;在亚表层土壤中,北大港湿地大团聚体(> 0.250 mm)的SOC含量显著高于七里海和白洋淀大团聚体SOC的含量,而七里海微团聚体(0.053~0.250 mm)和矿质颗粒组分的SOC含量显著高于北大港和白洋淀湿地的.④土壤总有机碳和各粒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与湿地植物生物量(地上、根)呈负相关关系,但与土壤盐度呈正相关关系,表明该区盐渍化梯度尽管抑制了植物生长,但增加了有机碳含量,这可能是因为该盐度梯度抑制了微生物对有机质的矿化分解,从而有利于湿地土壤有机碳的累积,说明盐渍化影响津冀地区咸化湿地土壤有机碳库分异的过程机理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李媛媛朱源山郭长城郭长城陈清陈清薛冬梅李军王义东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土壤有机碳沼泽湿地盐渍化
天津海浸区与非海浸区农田土壤有机质组成的空间差异
2023年
为了探究特征地带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差异,分别测定天津海浸区与非海浸区农田土壤的盐度、粒径、pH值和阴阳离子含量等理化性质,结合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土壤有机质组成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①海浸区与非海浸区土壤中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和总氮(total nitrogen,TN)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总体呈现减少趋势,不同深度土壤的SOC和TN含量具有显著差异.②海浸区各深度(除表层和[1.0,1.3)m外)土壤的SOC和TN含量均略高于非海浸区相同深度的数值;同一深度下,非海浸区土壤的C/N高于海浸区的数值,[0.6,0.8)m深度处非海浸区土壤的C/N约是海浸区数值的1.7倍.③非海浸区土壤有机质中单环芳烃和多环芳烃含量高,在[1.0,1.3)m深度处两者总占比约为80%;海浸区土壤有机质中含量最高的是脂类化合物,在深度为[1.0,1.3)m和[1.3,1.6)m处占比均约为60%.④海浸区与非海浸区的有机质均以微生物来源为主.
冷雪云薛冬梅王义东王中良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
海河干流沉积物反硝化与厌氧氨氧化对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响应
2024年
为了揭示自然环境和人为活动对城市河流沉积物氮去除过程的影响,采用泥浆实验结合15N同位素示踪技术,分别测定4℃和25℃温度下海河干流沉积物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的反应速率.结果表明:①在4℃和25℃下,沉积物反硝化速率变化范围分别为0.11~1.94 mmol N·L^(-1)·h^(-1)和0.47~2.73 mmol N·L^(-1)·h^(-1);厌氧氨氧化速率波动相对较大,变化范围分别为0.06~1.80 mmol N·L^(-1)·h^(-1)和0.28~4.14 mmol N·L^(-1)·h^(-1).25℃时2种反应的速率均明显高于低温(4℃)时的速率,表明高温(25℃)更有利于刺激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细菌的酶活性.②沉积物中TOC、TN、NH_(4)^(+)、NO_(3)^(-)含量是影响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反应速率的重要理化性质,海河干流下游上述参数的值高于上游的值,且都保留在河流型水库中,因此下游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速率明显高于上游.③在4℃和25℃下,反硝化过程脱氮贡献率分别为32%和52%,厌氧氨氧化过程的脱氮贡献率分别为68%和48%.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反应去除的氮总量分别约占输入河流总氮的21.02%和20.50%,减少了陆源氮素向河口和近岸海域的输出风险.
李欣容薛冬梅
关键词:反硝化速率沉积物
基于CiteSpace软件的全球土壤改良剂研究进展
2024年
土壤改良剂不给作物提供养分,但可以改善土壤性质,促进作物吸收养分。收集2000-2023年发表在Web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的9360篇文献,采用CiteSpace软件作为分析工具,简述全球土壤改良剂发文情况,开展关键词聚类分析,展望全球重点研究方向。结果表明,我国在土壤改良剂方面有着强大的科研能力和影响力,发文量远超其他国家。全球土壤改良剂研究的发文量增长迅速,研究范畴越来越广泛。未来,要充分利用工农业废弃物,研发新型土壤改良剂,混合施用多种改良剂,从而有效改善土壤性质,促进农业生产。
郑皓文薛冬梅
关键词:土壤改良剂发文量聚类分析
天津盐碱化沼泽湿地开垦对土壤团聚体有机与无机碳含量的影响被引量:7
2020年
目前,开垦对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已有较多研究,但针对滨海盐碱化沼泽的研究较为薄弱,特别是对无机碳的影响尚不清晰,从而导致无法全面评估开垦对总碳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天津七里海盐碱化沼泽湿地和对应长期开垦(约60年)后的农田作为研究对象,采集0~15和15~30 cm两层土样,采用湿筛法得到>2、0.25~2、0.053~0.25和<0.053 mm 4个粒级水稳性团聚体。结果表明:湿地长期开垦后,表层(0~15 cm)和下层(15~30 cm)土壤大团聚体(>2 mm)比例均显著降低(-48.1%、-58.1%),微团聚体(0.053~0.25 mm)比例均显著增加(+166.1%、+70.0%);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降低(31.2%~56.8%);表层土壤(0~15 cm)中等团聚体(0.25~2 mm)和矿质颗粒组分(<0.053 mm)无机碳含量显著增加(+85.4%、+75.4%);而下层土壤(15~30 cm)各级团聚体无机碳含量均显著增加(182.3%~448.2%);表层土壤大团聚体(>2 mm)、中等团聚体(0.25~2 mm)总碳含量显著降低(-12.9%、-21.9%),而总碳含量在表层土壤微团聚体(0.053~0.25 mm)、矿质颗粒组分、下层土壤各级团聚体均无显著变化。可见,滨海盐碱化沼泽湿地开垦虽导致有机碳含量降低,但无机碳含量却具有显著反补作用,从而减缓或抑制了碳库流失。因此,在滨海盐碱化地区,今后应更加重视开垦过程中土壤无机碳动态变化及其对总碳的影响。
朱源山王义东郭长城郭长城薛冬梅薛冬梅李军
关键词:无机碳土壤团聚体滨海湿地盐渍化
天津农田土壤碳氮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的空间分布被引量:3
2021年
为了比较农田土壤耕层(表层)与亚表层的碳氮分布及其同位素组成(δ^(13)C和δ^(15)N)的差异,以天津农田表层(0~20 cm)和亚表层(20~4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有机碳和总氮含量以及δ^(13)C和δ^(15)N,分析土壤中有机碳、总氮含量和同位素组成在空间尺度上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质地和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天津农田土壤盐渍化和碱化程度自北向南逐渐加重,亚表层碱化度普遍高于表层.阳离子空间分布差异明显,阴离子组成变化不明显,表层与亚表层的离子组成无明显差异.土壤粒径自北向南逐渐变细,亚表层比表层粒径更细.表层及亚表层土壤碳氮含量均表现出极显著相关性,表层土壤碳氮含量更高;土壤碳氮含量及其δ^(13)C和δ^(15)N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均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
彭潇贤薛冬梅王义东王义东王中良
关键词:农田土壤土壤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组成
天津农田包气带氮循环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分子生态网络分析
2024年
土壤包气带硝酸盐累积会造成地下水氮污染,对生态和人类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为探究土壤包气带硝酸盐削减与微生物群落的关系,以天津农田土壤包气带(0~3 m)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借助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微生物群落特征并构建土壤氮循环微生物分子生态网络.结果显示:天津农田土壤中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微生物群落相对丰度最高,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土壤pH值、铵盐含量、亚硝酸盐含量呈现显著相关性.氮循环分子生态网络中出现氨氧化古菌、氨氧化细菌、亚硝酸盐氧化菌、反硝化菌、厌氧氨氧化菌、硝酸盐异化还原为铵细菌以及NC10门细菌等.反硝化菌群是硝酸盐削减的主要驱动力,并与以氨氧化古菌、亚硝酸盐氧化菌、硝酸盐异化还原为铵细菌为代表的其他参与氮循环的微生物群落之间形成竞争为主的相互关系,使微生物群落保持稳定性.同时,群落之间的合作关系促进了氮循环转化,进而保证硝酸盐削减的可持续性.
向兰欣彭潇贤薛冬梅
关键词:包气带氮循环
地表水硝酸盐的氮·氧稳定同位素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6年
氮污染特别是地表水硝酸盐污染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为有效控制地表水硝酸盐污染,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确定硝酸盐污染源,减少硝酸盐的输入。不同来源的硝酸盐具有不同的氮、氧同位素组成,利用硝酸盐稳定氮、氧同位素对硝酸盐污染源进行示踪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在分析不同来源硝酸盐δ15N与δ18O值的组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流域条件下同位素技术的应用方法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进行总结。
郭林臻薛冬梅王中良
关键词:地表水硝酸盐稳定同位素污染源识别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