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晨

作品数:46 被引量:242H指数:8
供职机构:上海市血液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卫生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9篇医药卫生
  • 4篇生物学

主题

  • 30篇血型
  • 18篇稀有血型
  • 10篇红细胞
  • 8篇稀有血型筛选
  • 7篇抗体
  • 7篇基因
  • 6篇抗原
  • 6篇表型
  • 4篇单克隆
  • 4篇单克隆抗体
  • 4篇血型抗原
  • 4篇献血
  • 4篇RH血型
  • 3篇血清
  • 3篇血清学
  • 3篇血型系统
  • 3篇源性
  • 3篇输血
  • 3篇鼠源性
  • 3篇特异

机构

  • 46篇上海市血液中...
  • 4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昆明市第一人...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云南昆明血液...
  • 1篇太原市红十字...

作者

  • 46篇王晨
  • 37篇朱自严
  • 25篇郭忠慧
  • 22篇李勤
  • 15篇叶璐夷
  • 15篇张嘉敏
  • 11篇向东
  • 9篇杨颖
  • 8篇陈和平
  • 8篇杨启修
  • 7篇赵俸涌
  • 7篇刘曦
  • 5篇王攀
  • 5篇沈伟
  • 4篇黎海澜
  • 4篇焦伟
  • 3篇贺云蕾
  • 3篇阳子骥
  • 3篇莫柱宁
  • 3篇伍焕秀

传媒

  • 22篇中国输血杂志
  • 4篇中华医学遗传...
  • 4篇中国输血协会...
  • 2篇检验医学
  • 2篇中国输血协会...
  • 2篇中国输血协会...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临床输血与检...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现代免疫学
  • 1篇2014中国...

年份

  • 4篇2022
  • 3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0篇2012
  • 2篇2011
  • 7篇2010
  • 2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3篇2004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促进红细胞的老化清除可能会恶化药物诱发的免疫溶血性贫血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检测药物处理红细胞前后,细胞表面各种与细胞衰老及清除相关指标,以及吞噬细胞对红细胞的吞噬差异性,分析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红细胞老化和清除的影响。方法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头孢吡肟、头孢哌酮和头孢他啶)处理红细胞,然后在药物处理后0 h和24 h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红细胞表面PS(磷脂酰丝氨酸)和清除相关CD标志物(CD35、CD47、CD55和CD59)的变化。通过显微镜观察,计算在药物处理后0 h和24 h棘细胞比例。通过单核细胞单层测定(MMA)检测药物处理后的红细胞被吞噬的情况。通过以上结果分析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红细胞老化和清除的影响。结果与未处理的红细胞相比,药物处理的红细胞在细胞表面显示出更高的PS水平(0 h vs 24 h:青霉素9.42%vs 93.30%、头孢吡肟3.88%vs 57.27%、头孢哌酮4.71%vs 75.75%和头孢他啶3.05%vs 43.19%,),以及棘细胞比率(0 h vs 24 h:青霉素7.33%vs 86%,头孢吡肟2.67%vs 52.67%,头孢哌酮3.33%vs 67.67%和头孢他啶3.33%vs 90.67%)。而清除相关的CD标志物,用药后明显降低:CD35为青霉素7.36%vs11.87%,头孢吡肟0.14%vs 28.51%,头孢哌酮11.85%vs 21.55%,头孢他啶7.63%vs 8.73%;CD47为青霉素1.22%vs 9.13%,头孢吡肟1.80%vs 0.86%,头孢哌酮0.08%vs 6.85%,头孢他啶1.54%vs 5.50%;CD55为青霉素14.46%vs 44.31%,头孢吡肟17.27%vs 38.41%,头孢哌酮19.28%vs 33.28%,头孢他啶14.62%vs 34.13%;CD59为青霉素4.71%vs 20.56%,头孢吡肟4.03%vs 7.60%,头孢哌酮5.91%vs 22.38%,头孢他啶5.93%vs 30.89%;药物处理的红细胞比未处理的红细胞更多地附着在单核细胞上。结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诱导PS和清除相关CD标志物在红细胞表面的改变,并会导致细胞出嵴并使红细胞更容易被单核细胞吞噬。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促进红细胞老化和清除,这可能会使DIIHA恶化。
杨启修赵俸涌李勤张嘉敏郭忠慧杨颖王晨朱自严
关键词: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中国稀有Lunull血型筛查及其LU基因检测
王晨李勤朱自严
miR-492在红细胞OK血型抗原表达调控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miR-492是否参与红细胞OK血型抗原表达的转录后调控。方法化学合成2个BSG基因3’UTR片段,分别包含BSGrs8259TT或BSGrs8259AA位点。合成时两端加上XhoI和NotI酶切位点,克隆至pUC57载体,随后构建至psiCHECK-2载体,测序验证。分别将不同浓度的miR-492mimic与构建的psiCHECK2-BSG-T或psiCHECK2-BSG-A重组质粒共转染K562细胞,设置空白对照,各转染实验重复3次。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试剂盒测定海肾荧光素酶活性,并按萤火虫荧光素酶活性进行均一化处理,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测序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分别包含BSGrs8259TT或BSGrs8259AA位点的重组psiCHECK-2质粒。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结果表明,miR-492mimic浓度大于100nmol/L时,对psiCHECK2-BSG-T有显著抑制作用。而mir-492mimic对psiCHECK-BSG-A无抑制作用。结论miR-492可能参与了调控BSGrs8259TT基因型个体红细胞0K抗原的表达。
叶璐夷王晨杨启修朱自严
不规则Rh血型抗体3例被引量:5
2006年
刘曦向东沈伟王健莲张嘉敏王晨朱自严
关键词:RH血型抗-CE
上海地区人群中部分稀有血型筛选
2012年
目的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发展,对于人群中出现频率小于千分之一的稀有血型的临床输配血及其应用,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血站对献血者的血型常规检测未包含稀有血型项目,如何发掘和利用献血者中的稀有血型资源,为临床稀有血型患者输配血服务,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本研究以了解上海地区人群中部分稀有血型的频率和分布情况,用于解决临床上稀有血型的用血问题。方法利用稀有的单克隆抗体,筛选上海地区正常献血者中Hh血型的孟买/类孟买表型、MNS血型的En(a-)和Mk表型、Gerbich血型的阴性表型、Diego血型的Wr(b-)表型、Ii血型的成人i阳性、Lu-theran血型的Lu(a-b-)表型;
王晨朱自严
关键词:稀有血型血型系统配血试管法血清学
罕见抗-Di^b1例及Diego稀有血型基因筛查的意义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国内外有患者由于输血产生抗-Dib和由于抗-Dib产生新生儿溶血的报道,通过临床发现1例罕见抗-Dib的病例,探讨Diego稀有血型基因筛查的意义。方法用血清学方法进行血型检测,盐水法、凝聚胺法和抗球方法进行抗体筛查和鉴定,抗球蛋白法测定效价;用PCR-SSP方法进行Diego血型Dia和Dib基因筛查。结果患者,女,63岁,全血细胞减少,冠心病。A型,RhD阳性,既往3次妊娠,流产1次,现输血2次后出现发热反应。血清学用盐水法患者血清与谱细胞不凝集,凝聚胺法和抗人球方法凝集均为2+,抗体鉴定为抗-Dib阳性,效价256。
苏品璨杨通汉王晨太继琼朱祥明汤戎罗臻郭萍陈东向东
关键词:稀有血型基因筛查凝聚胺法谱细胞抗球蛋白法盐水法
199名献血者中稀有血型筛查被引量:3
2006年
张秋文林海王晨王建莲陈和平
关键词:稀有血型抗体抗原
随机献血者中稀有血型资源的利用初探
目的以上海地区随机献血者中稀有LUnull血型为例,探索人群中出现频率低于千分之一的稀有血型资源在临床输配血中的应用前景。方法采用96孔U型板IAT实验方法对上海地区共39897位献血者的Lutheran血型进行筛选并确...
王晨李勤叶璐夷张嘉敏郭忠慧杨颖朱自严
广西侗族人群稀有血型Mur抗原的调查研究被引量:16
2010年
目的:了解广西侗族人群Mur稀有血型抗原的频率,更好的指导本地区的临床输血。方法:对检测人群严格入选标准,采用试管法进行Mur+筛选。结果:844名广西侗族人群筛选出Mur+130人,频率为15.4%,其阳性率明显高于我国上海及广东番禺地区,低于云南怒族人群。结论:Mur稀有血型抗原的阳性率在不同地区及各民族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焦伟黎海澜王晨伍焕秀莫柱宁阳子骥王巍华朱自严
关键词:侗族临床输血试管法怒族
M-CSF、GM-CSF诱导人源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巨噬细胞的不同极化和吞噬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观察人源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在体外培养诱导单核巨噬细胞时是否因刺激剂M-CSF、GM-CSF的不同而造成极化状态差异,并衡量极化状态差异是否伴有吞噬能力的改变,并寻找可能相关的免疫表型标记。方法取健康献血员新鲜外周白膜血,分离获得PBMC后,每一份PBMC都分为MCSF、GMCSF组,分别对应M-CSF或GM-CSF作为诱导剂。培养d7时用诱导得到的单核巨噬细胞分别和致敏红细胞、未致敏红细胞、血小板(Plt)以及葡聚糖-40(dextran-40)共孵育,模拟MMA(单核细胞单层实验),利用流式细胞仪观察吞噬结果。同时用流式分析2组细胞的CD11C、CD14、CD15、CD16、DR、CD32、CD32b、CD49f、CD54、CD64、CD68、CD86、CD163等免疫表型。所有得到的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差异。结果 MCSF、GMCSF组CD14+CD16+细胞占比分别为(62.6±33.7)%vs(22.8±15.6)%,CD163+CD14+细胞(29.7±18.7 vs 0.64±0.42), CD14 MFI 3 829±2 091vs464±101,(P均<0.05)。同时MCSF组伴随CD64+(45.7±25)%vs(24.5±19)%、CD32b+(59.5±22.4)%vs(27.5±11.8)%细胞占比增高,CD32+、HLA-DR+细胞数虽然无明显变化,但其MFI分别较GMCSF组增高和降低(MFI CD32 1 093±380vs530±179;MFI DR 1 034±290vs1 661±367)。同时发现MCSF组具有较强的吞噬力,对被吞物的吞噬力多数为Plt> Dextran-40>致敏RBC>非致敏RBC。结论证实了人源PBMC诱导的单核巨噬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同一起源样品也可因M-CSF、GM-CSF而促成不同极化方向, M-CSF促进M2型极化, GM-CSF促进M1型极化,并由此影响对致敏红细胞、血小板(Plt)以及葡聚糖-40的吞噬能力,因此在临床使用M-CSF、GM-CSF时需注意单核巨噬细胞的极化方向,采取更有利于患者治疗和临床实验的制品。
杨颖李勤郭忠慧杨启修张嘉敏赵俸涌王晨朱自严
关键词:巨噬细胞M2M-CSFGM-CSF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