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程麟生

作品数:71 被引量:1,529H指数:25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6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4篇暴雨
  • 30篇中尺度
  • 25篇值模拟
  • 22篇数值模拟
  • 11篇低涡
  • 11篇切变
  • 11篇切变线
  • 10篇暴雪
  • 8篇中尺度系统
  • 8篇梅雨
  • 8篇梅雨锋
  • 7篇特大暴雨
  • 7篇梅雨锋暴雨
  • 7篇高原暴雪
  • 7篇大暴雨
  • 6篇中尺度数值
  • 6篇黑风暴
  • 6篇边界层
  • 5篇低涡切变
  • 5篇低涡切变线

机构

  • 71篇兰州大学
  • 8篇中国科学院
  • 6篇山西省气象台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北京大学
  • 1篇甘肃省农业科...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作者

  • 71篇程麟生
  • 10篇冯伍虎
  • 10篇彭新东
  • 8篇隆霄
  • 7篇王文
  • 6篇文莉娟
  • 6篇赵桂香
  • 4篇张小玲
  • 3篇侯瑞钦
  • 3篇吕世华
  • 3篇左洪超
  • 3篇马艳
  • 2篇丑纪范
  • 2篇李小莉
  • 2篇宋振鑫
  • 2篇杨德保
  • 1篇沈志宝
  • 1篇胡隐樵
  • 1篇季国良
  • 1篇邱崇践

传媒

  • 30篇高原气象
  • 13篇兰州大学学报...
  • 5篇大气科学
  • 5篇应用气象学报
  • 4篇气象
  • 4篇气象学报
  • 2篇气象科技
  • 2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计算物理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暴雨.灾害
  • 1篇中国科协20...

年份

  • 4篇2007
  • 12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 6篇2002
  • 5篇2001
  • 8篇2000
  • 2篇1999
  • 6篇1997
  • 2篇1996
  • 3篇1995
  • 5篇1994
  • 3篇1993
  • 5篇1992
  • 1篇1991
  • 3篇1990
7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两种客观分析方法的比较──逐步订正和最优内插被引量:19
1994年
本文利用逐步订正法和最优内插法对高空和地面风、温、湿(u,v,T,RH)要素场和地面气压(Ps)进行了客观分析和预报试验。利用逐步订正分析时,为使一些中-α尺度气象场特征得以体现,设计了多重权重函数———圆形、椭圆形和曲率椭圆形。最优内插法利用一元二维高斯相关模型。客观分析结果表明:在资料密集区域两者基本一致;在资料稀少区域最优内插法好于逐步订正法。预报结果表明:对于24小时预报结果,逐步订正法优于最优内插法,而48小时预报结果则相反。总的来说。
苏志侠程麟生
关键词:温度
江淮暴雨期一次低涡切变线过程的降水特征分析
1995年
本文通过对1991年7月江淮特大暴雨期的一次低涡切变线过程进行热源和水汽汇的诊断,揭示了造成这次大范围洪灾的降水是大面积存在的强对流降水。加热区位于对流层中上部,而主要减湿区则位于对流层中下部。表现在视热源Q1和视水汽汇Q2的分布上出现了Q1和Q2的垂直积分形势非常相似,极值中心重合且大小近似相等;
彭新东程麟生
关键词:暴雨水汽收支降水低涡切变线
山西中部一次罕见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被引量:14
2007年
利用地面常规资料、高空探测资料和GMS红外卫星云图资料,对2001年7月26-27日发生在山西中部的一次区域性暴雨的中尺度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①此次降水是由河套西侧高空槽云系不断发展、东移,其尾部与强大的冷锋云系合并造成的,而冷锋云系中新生、发展的中β尺度暴雨云团是造成这次暴雨的直接系统;②此次暴雨过程,地面能量场表现为Ω型,且存在中尺度辐合线和中反气旋,中尺度雨团产生在辐合线北侧和中反气旋东南侧之间,辐合区与高能舌叠合,辐合区内存在较强的上升运动,是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暴雨的重要动力机制;③湿Q矢量锋生函数分布表现出明显的中尺度特征,强锋生中心位于中β尺度暴雨云团的东南侧,这是触发该暴雨云团迅速发展,产生暴雨的重要启动机制。低层暴雨中心的湿Q矢量锋生函数与降水量有滞后6 h的正相关关系。
赵桂香程麟生常素萍
关键词:能量场锋生函数中尺度特征
黑河试验中测站设置(夏季)的数值模拟研究
1990年
本文用具有较高水平与垂直分辨率的数值模式诊断计算了黑河试验区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并通过对这些诊断通量的统计分析研究了黑河试验中观测站点的代表性和设置问题,得到在试验区内不同下垫面上设置观测站点的具体方案,以及选择有较好代表性的观测站点的一般原则。
顾弘道程麟生杨德保
关键词:观测站通量
黑河地区行星边界层大气的气候分析
1990年
分析指出:气温和比湿的季节变化基本上呈峰谷相当波型;各月气温和比湿的直减率分别小于和略大于自由大气的直减率。整层各月为准无辐散和弱有旋的西北气流,风速的季节变化在近地层也呈谷峰相当波型,其振幅随高度迅速增强,但位相恰与温、湿波型相反。张掖单站分时次的月平均资料分析表明,风向、风速和层结稳定度都有明显的气候日变化;当考虑湿度层结时,夏季7月19时的平均层结是真潜不稳定,其余季节和时次仍为稳定层结。扩展域边界层月平均温、湿、风场的分析指出,黑河地区近地层在1、4、10月基本上位在平浅温度槽区,而7月却处在纬向水平温度梯度矢端;该区比湿7月相对最高,而其余各月很低;全域近地层流场仅7月稍复杂点,黑河试验区位于弱辐合流场中,其余月份黑河地区边界层平均基本上为平直西北气流所控制。
程麟生陈玉春李素华吕世华宋洁
关键词:边界层气候廓线
黑河实验(HEIFE)的一些研究成果被引量:176
1994年
本文回顾了黑河实验(HEIFE)的执行情况,总结了到目前为止的主要研究成果。得到了干旱地区陆面过程地表参数、地表能量平衡特征和湍流通量参数化的结果。同时得到了干旱地区陆面过程的物理机制同湿润地区有质的差异这一认识:同湿润地区不同,干旱地区地表蒸散和植被过程并不是地表能量平衡中的控制因子,因为感热并不输送到自由大气仅是大气边界层的强迫因子;而潜热输送给自由大气并且潜热的释放是大气环流的主要能源,但干旱地区很少或没有水汽和潜热输送到自由大气,所以干旱地区自由大气不能从地面得到热能;地表反射率大和向上长波辐射强致使净辐射亏损大;基于以上原因,干旱地区可能是一个水汽输送和热能的“汇”。这些结果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干旱地区的陆面过程。黑河实验的结果以系统的观测事实证实了绿洲的冷岛效应,临近绿洲沙漠的逆湿现象,即夏季白天常常是绿洲有感热向下输送,临近绿洲的沙漠有水汽向下输送。
胡隐樵高由禧王介民王介民季国良沈志宝程麟生陈家宜
关键词:陆面过程干旱地区黑河实验
中国暴雨中尺度系统发生与发展的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Ⅰ)诊断分析被引量:23
1993年
通过对我国三次(“81.7”、“81.8”和“91.7”)典型大暴雨过程的动力学和热力学诊断来探讨暴雨中尺度系统发生与发展的问题。大、中尺度天气分析指出,无论是发生在我国东部的“91.7”暴雨过程,还是出现在西部地区的“81.7”和“81.8”暴雨过程,都与在特定大尺度环流形势下持续发展的中尺度系统直接关联。涡度诊断表明,高、低空正涡度中心的叠加和耦合、并形成一个正涡度柱是这类暴雨中尺度系统持续发展的一种共同特征。根据场分解涡度方程获得的涡源诊断表明,涡源对这类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动力学贡献。中尺度热量和水汽收支诊断揭示,视热源 Q_1和视水汽汇 Q_2的垂直积分高值区,与低涡或低涡切变线及其暴雨区基本一致;Q_1(Q_2)的面积平均最大加热(增湿)区间出现在对流层中、上(下)部;由于感热和潜热对流涡动通量辐合的加热,在其上部近乎等于凝结释放潜热量的一半。
程麟生Ying-Hwa Kuo彭新东李小莉
关键词:暴雨中尺度数值模拟
中国暴雨中尺度系统发生与发展的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Ⅱ)数值模拟被引量:12
1993年
通过改进的 MM_4中尺度数值模式,对我国三次典型大暴雨过程的模拟,来探讨暴雨中尺度系统发生与发展的问题。主要结果指出:气旋性涡柱在不稳定暖湿气柱内生成和发展,以及与整个涡柱共存的上升运动的持续加强,对暴雨中尺度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地面热通量,凝结潜热释放对暴雨中尺度系统的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和参数化、青藏高原的构形造成的外强迫影响,以及模式空间分辨率等,对暴雨中尺度系统结构与演变以及降雨量的模拟结果均有重要的作用。
程麟生Ying-Hwa Kuo彭新东
关键词:暴雨中尺度数值模拟
高原东侧低涡切变线发展的个例数值研究──Ⅱ.中尺度数值模拟被引量:19
1994年
通过应用和发展MM4中尺度数值模式模拟系统,对1983年7月的川陕暴雨中尺度系统进行了一系列24h数值试验,其中包括:初始风场处理,物理过程和地形动力强迫对西南涡切变线发展的作用。结果指出:有辐散风场能为中尺度系统模拟提供良好的初始值,平均无辐散风则稍差;水汽凝结的潜热释放对中尺度系统发展的强度,结构有决定影响;而地面热通量相对前者略小;地面摩擦则对系统发展不利,表现为涡度汇,耗散动能并使低涡平移。高原地形构形对西南涡在四川盆地700hPa维持非常必要。同时证明,运用大尺度分析资料做中尺度预报是可行,用于中尺度诊断则不可取。
彭新东程麟生
关键词:切变线数值模拟中尺度
“93.5”黑风暴发展期中尺度期热量和水汽收支诊断被引量:8
1997年
1993年5月4—6日(“93.5”)在我国西北地区发生了一次极具破坏力的“黑风暴”。为了诊断这次黑风暴发展期的热量和水汽收支,使用了具有高分辨PBL参数化及40km细网络的MM4对该例控制模拟的输出资料和热量与水汽收支方程。对视热源(Q1)和视水汽汇(Q2)的诊断结果指出,Q1的垂直积分在黑风暴的前部和后部分别呈现一条显著的加热带和冷却带。在黑风暴区,Q1和Q2的区域平均垂直廓线揭示,黑风暴的Q1加热主要发生在对流层的上部,而其中部加热主要出现在发展初期;与Q1相应,Q2在低空和中空分别发生明显的增湿变冷和变干加热。这些结果不仅与因黑风暴过程而观测到的强剧强降温率一致。
冯霞程麟生
关键词:黑风暴热量水汽收支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