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霄
- 作品数:61 被引量:514H指数:13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 “98.5”华南前汛期暴雨的非静力数值模拟和中尺度系统分析被引量:45
- 2005年
- 为了对华南暴雨进行深入的数值模拟研究,在对1998年5月23~24日(简称'98.5')华南暴雨进行天气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该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和客观分析结果的比较表明,模拟结果可以再现造成暴雨的大、中尺度环流条件.造成此次暴雨的中尺度系统具有暖心高湿结构,高空辐散,低空辐合及对应的强上升运动和气旋性涡柱是造成这次暴雨的动力学机制,低空偏南气流对这次暴雨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模拟的降水中心与观测的较接近,位置略偏南、偏西,雨量略小,但降水时段和雨区模拟较好.降水发生在喇叭口等有利地形;高低分辨率的地形资料对本次降水的模拟结果影响不大.
- 文莉娟程麟生隆霄
- 关键词:华南暴雨数值模拟中尺度系统
- 湍流相干结构在中蒙中区一次沙尘暴起沙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20年
- 起沙机制是沙尘暴天气研究中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基于中蒙中区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通过提取沙尘源地涡动相关数据中的湍流相干结构(Coherent structure,简称为CS),研究了CS在起沙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起沙期间存在CS,其典型特征表现为上扬—下扫循环,即暖空气的辐合上升与冷空气的辐散下沉相伴;(2)起沙期间,CS具有频次高、持续时间短、间歇性适中、连发频繁、速度切变大、水平尺度远大于垂直尺度和尺度变化比较大的特点;(3)CS是重要的起沙机制,它可起动粒径在0.1~156μm之间的各种沙粒,起动最多的是粒径低于8μm的粉粒与粘粒,但CS不是唯一的起沙机制;(4)CS的上扬与下扫两过程均可引起起沙,区别在于前者通过暖空气的上升将沙粒向上空输送,后者则是将上空高速冷空气拖带下来引起地表沙粒的起动;(5)CS起沙分为单起式和连发配合式两种形式.单起式是单发CS产生的起沙形式,连发配合式是连发的CS产生的跃移—上扬的配合起沙形式.其中,连发配合式为主要形式;(6)下扫过程对起沙的贡献是上扬过程的1.8~15倍,上扬过程可将下扫过程中起动沙粒的1/3左右向上输送到空中;(7)一般情况下,CS对起沙具有稳定的贡献,其贡献率为51%,当临界起沙风速大于13 m·s-1时,其贡献急剧降低.
- 赵建华隆霄张峰杨永龙刘世祥梁芸
- 关键词:湍流相干结构
- 2006年川渝大旱环流异常特征的动力学诊断
- 2020年
- 利用2006—2011年夏季(7—9月)全球每6 h一次的0.25°×0.25°欧洲中心数据(ERAinterim)和同时段重庆地区的常规观测资料,对2006年夏季川渝干旱的环流异常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与2007—2011年夏季平均环流、水汽通量散度等物理量的对比分析显示,2006年同期的这些物理量异常分布特征明显,有利于川渝地区干旱异常事件的维持和发展。(2)2006年川渝地区7月1日—9月14日300 hPa位涡的逐日变化显示,位涡的纬向分布特征明显,出现"正—负—正"的变化特征,这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入和退出川渝地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3)500 hPa平均局地涡度拟能积分和局地涡度拟能平流的逐日演变表明:在川渝干旱异常事件的形成和结束阶段,局地环流变化明显,涡度拟能及其平流均也发生明显变化。局地涡度拟能积分、涡度拟能平流、位涡可以尝试作为干旱异常天气系统发展演变的诊断因子。
- 江颖隆霄邹小松周国兵孟晓文杨子凡
- 关键词:干旱环流位涡
- 2008年7月31日辽宁暴雨的中尺度分析被引量:6
- 2013年
- 利用FNL客观分析资料,常规探空、地面观测以及卫星云图资料,结合滤波和物理量诊断方法对2008年7月31日辽宁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高空500 hPa冷槽缓慢南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抬的有利大尺度环流场形势下,中尺度辐合系统在冷暖锋的暖区内形成发展是造成此次暴雨过程的直接原因,利用滤波方法可以很好地分离出中尺度系统.此次暴雨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降水过程基本发生在暖区内,而并非锋面上,第二阶段的雨带呈现东北—西南走向.暴雨发生发展过程中,大尺度环流和中尺度环流系统都对水汽的输送起促进作用,到暴雨消散期则都不利于水汽的供应.这也表示暴雨发展期间,中尺度环流系统对水汽输送有着重要的作用.
- 张健恺刘欣隆霄张文煜
- 关键词:暴雨中尺度系统
- 阿勒泰山脉对新疆北部地区强暴雪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7
- 2012年
-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3.1对2010年1月6—8日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强暴雪过程进行了地形敏感性数值试验。结果表明,阿勒泰地形对此次暴雪过程的形成和发展有明显的作用:(1)削减阿勒泰地区地形20%会增加阿勒泰山脉东侧的降水,同时减少其西侧的降水;(2)对流层低层垂直速度的分布显示,在此次暴雪过程中,由于阿勒泰山脉的地形作用会在该地区诱发地形波,削减地形会减弱山脉地形波的强度;(3)削减阿勒泰地区的地形增强了对流层低层700 hPa的气旋式环流,而涡度场的表现则比较凌乱,同时也会对水汽场及云微物理量场产生影响。
- 隆霄赵建华王晖刘燕飞
- 关键词:暴雪
- 西北地区一次暴雨过程中辐散风和旋转风场特征及其能量变化分析
- 利用NCEP分析资料和多种观测资料对西北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和数值模拟,应用多重网络法对WRF模式输出的高分辨率结果中水平风场和水汽通量散度进行涡旋分量和辐散分量的分解,并借助辐散风和旋转风动能收支方程,对中尺度暴...
- 刘燕飞隆霄温晓培李丹华
- 关键词:暴雨中尺度系统辐散风
- 黄河源区玛曲3次积雪过程能量平衡特征被引量:4
- 2018年
- 利用中国科学院黄河源区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2011年12月至2012年3月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黄河源区玛曲3次积雪过程地表辐射和能量平衡特征,结果表明:受雪面较大反照率的影响,降雪后净辐射减小显著,3次降雪前、后净辐射分别为154、200、210 W·m^-2和93、129、130 W·m^-2。3次降雪后及融雪后,地—气能量交换受天气条件和土壤冻融状态的影响较大:第1次降雪后较低的气温和地表温度并没有影响冻结土壤原本就较弱的蒸发能力,潜热通量在降雪前、后及融雪后量值较小且相差不大;第2次降雪后的2月18日,较大的风速(≥4 m·s^-1)和较强的太阳辐射加快了积雪的升华,潜热通量量值较大,日均值高达118 W·m^-2,风速与潜热通量同步变化,且峰值同时出现(分别为15 m·s^-1和300 W·m^-2),积雪升华消耗能量使地表温度降低并低于气温,出现负感热通量,日均值为-8 W·m^-2,峰值达-40 W·m^-2,融雪后感、潜热通量很快达到降雪前的水平;第3次降雪后的2月29日至3月3日,浅层土壤温度由-1℃逐渐上升并维持在冻土可融化温度-0.18℃左右,冻土壤融化吸收热量,潜热通量与降雪前相比增加不明显,3月4日是积雪融化的最后一天,较湿的土壤和融雪水蒸发释放潜热,潜热通量较3月3日显著增大;积雪融化后,潜热通量受浅层土壤蒸发能力增强的影响较降雪前明显增大。
- 李丹华李丹华隆霄隆霄刘卫平卢国阳
- 关键词:积雪感热通量潜热通量能量平衡黄河源区
- 1999年6月长江中下游梅雨暴雨的环流特征分析被引量:38
- 2007年
- 利用客观分析资料和加强观测期资料,对1999年6月发生在我国长江流域的持续性梅雨期降水过程的大尺度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99年梅雨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强降水带状分布非常明显,强降水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强降水带呈东西向分布,并且雨带的南北边界非常清楚。(2)在对流层低层,从孟加拉湾来的西风气流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前缘的东南气流在长江流域维持,为此次强暴雨过程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条件。高空急流和低空急流的存在和维持为此次梅雨锋暴雨过程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抬升机制,而对流层中低层的中性对流不稳定特征则为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不稳定机制。(3)梅雨锋区对流层低层的水汽辐合非常明显,水汽输送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和西太平洋,同时南海季风槽在向梅雨锋区输送水汽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热带海洋地区向我国内陆输送水汽的通道。(4)平均纬向风速u对流层高层出现了与高空西风急流与高空东风急流相对应的两个强风速核;径向平均风速v在400 hPa以下层次盛行南风,而在400 hPa以上的高层盛行北风;受两侧下沉气流的制约,梅雨锋降水带南北两侧存在位势不稳定层结中的不稳定能量无法释放,因此没有出现明显的降水。
- 隆霄程麟生王文
- 关键词:梅雨锋暴雨环流特征
- 地表气温引入CESM模式对东亚地区夏季降水和环流场的影响
- 2021年
- 将地表气温分析场更新到CESM模式模拟场中,对比更新和未更新地表气温模拟得到的1980—2009年东亚地区夏季降水场和环流场各物理量的时空分布差异。结果表明,更新模式的地表气温、降水、水汽通量、纬向和经向环流场的模拟都得到明显改进,更新后的模拟场与再分析场的相关系数显著高于未更新的。
- 江颖张明俊邹小松孟晓文杨子凡隆霄
- 关键词:地表气温夏季降水环流场
- 民勤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的近地层气象要素多尺度特征被引量:4
- 2018年
- 利用民勤站近地层观测资料,对2007年3月27日一次沙尘暴过程中近地层气象要素的多尺度特征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在沙尘暴发生期间,民勤站近地层要素存在明显的多尺度特征,其中风速存在约2. 5 h和1 h左右的2个周期,PM(10)浓度存在约为1. 5 h的主周期,20 m高度处扰动气温的主周期与近地层风速的主周期相同,相对湿度不存在小于3. 5 h的主周期。(2)与2. 5 h左右尺度的风速信号相比,1 h左右尺度的风速信号提前3 h出现,这意味着沙尘暴发生发展期间近地层风速存在明显的逆尺度发展特征;与近地层风速和PM(10)浓度信号相比,1 h左右尺度的扰动气温信号提前出现,并在沙尘暴出现阶段逐渐减弱。(3)在沙尘暴出现阶段,近地层风速与PM(10)浓度信号呈同位相变化,而与气温扰动信号存在明显的位相差,这可能意味着沙尘暴发生时重力波的发展对起沙过程起到重要作用。
- 魏倩隆霄田畅赵建华
- 关键词:沙尘暴小波分析时间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