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芳
- 作品数:32 被引量:68H指数:5
- 供职机构:石家庄市第五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指导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调节性T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与肝功能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 观察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不同时期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亚群表达及细胞因子IL-2、IL-4、IL-10、TNF-α水平,探讨其与肝功能损伤的关系。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显示AIH患者外周...
- 高会霞刘玉珍袁文芳
- 关键词:肝功能损伤ALP免疫性肝炎细胞因子
- 文献传递
- 手霉素抗肿瘤作用的研究现状
- 2006年
- 高会霞袁文芳刘玉珍
- 关键词:抗肿瘤作用MANUMYCIN临床前研究光谱数据结构特征
-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疗效观察
- 2024年
- 目的:观察中药自拟方保留灌肠治疗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0例肝硬化内毒素血症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中药复方(水煎剂)保留灌肠,隔日1次,连续14 d;对照组不给予中药治疗。在第15 d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清内毒素(ET)、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氨(NH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比较内毒素血症治疗结果、症状积分变化及并发症等。结果:完成随访91例。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E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TBil、NH3、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ALT、AST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痊愈及治疗有效的病例数多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发热、腹胀、胁痛3个方面的症状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方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疗效肯定,且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性良好。
- 裴艳涛黄涛张倩宁更献袁文芳岳鑫彦
- 关键词: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灌肠补充替代医学
- 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败血症一例被引量:1
- 2007年
- 患者男,34岁,因消瘦1年、腹泻2个月、发热15d入院。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消瘦,体质量下降15kg。2个月前间断腹泻,黄水样便,无腹痛、便血及盗汗,以午后、夜间为著。15d前发热,体温最高达40℃。CT检查示肺部感染,应用阿奇霉素0.5g,静脉点滴14d无好转。10年前因外伤有输血史。无吸毒及性病史。经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试验抗-HIV阳性。
- 袁文芳高会霞张海英
- 关键词:艾滋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抗-HIV阳性静脉点滴
- 艾滋病患者血中培养出新型隐球菌2例被引量:1
- 2009年
- 高会霞袁文芳刘玉珍
- 关键词:艾滋病患者新型隐球菌血培养
- Th17细胞与肝脏疾病的相关性
- 2014年
- Th17细胞与Th1细胞、Th2细胞分属不同的CD4+T细胞亚群。Th17细胞分化的关键因子有:白细胞介素6、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IL-23、干扰素γ、IL-4、转录因子(ROR-γt)等。Th17细胞能分泌IL-17、IL-6、IL-22等细胞因子,IL-17多通路影响肝细胞损伤,IL-22对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而中医药具有Th17细胞诱导作用。
- 袁文芳魏峰吴宗耀张巍
- 关键词:TH17细胞白细胞介素6肝脏疾病转化生长因子Β转录因子
- HBV感染与胃肠黏膜病变及血清中HBV的关系被引量:1
- 2007年
- 何朝霞袁文芳孙梅花
- 关键词:肠黏膜病变胃肠黏膜HBV感染血清乙肝病毒嗜肝病毒
- 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胃黏膜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09年
- 袁文芳高会霞邵石祥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胃黏膜门脉高压性胃病
- 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胃黏膜病变特点及其发病机制初步研究被引量:8
- 2007年
-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和肝硬化患者胃黏膜病变特点及可能发病机制。方法2003年1月至2004年2月于石家庄市第五医院住院的慢性乙肝和肝硬化患者100例同时行肝穿、胃镜、肝功能、血清肝炎病毒学标志物检查,采用SP法检测肝、胃粘膜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中HBsAg、HBcAg。结果(1)胃黏膜病变发生率90%,以炎性细胞浸润为主。(2)胃黏膜组织中HBVM检测阳性者胃黏膜病变的程度较重(P<0.01)。(3)肝组织病理损害程度增加,胃黏膜病变的程度加重(P<0.01)。(4)60例中有26例在胃黏膜组织中单项HBsAg阳性14例,单项HBcAg阳性8例,同时阳性4例。(5)60例中26例胃黏膜组织中可检测到HBVM,其中25例病变以中、重度为主。34例HBVM阴性,其中31例病变以轻、中度为主(P<0.01)。结论慢性乙肝患者胃黏膜病变发生率较高,肝硬化患者可有门脉高压慢性病(PHG),部分胃黏膜病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乙型肝炎病毒(HBV)可侵犯胃粘膜组织并在其中复制,是导致慢性乙肝患者胃黏膜病变的重要因素。胃黏膜病变的程度与胃粘膜组织HBV感染、肝组织病变程度密切相关;与血清及肝组织中HBV分布无关。
- 何朝霞袁文芳孙梅花高会霞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胃粘膜肝组织
- 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5
- 2023年
- 目的分析影响肝硬化腹水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价值,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12月于石家庄市第五医院住院且病例资料完整的136例诊断为肝硬化腹水的患者临床信息,并根据患者治疗2周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将患者分为好转组和未好转组。对2组患者的临床基本信息及实验室检测资料进行对比,从中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并采用ROC曲线判断其对预后的诊断价值。结果未好转组患者的腹腔感染率明显高于好转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率也明显高于未好转组。另外,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在未好转组明显增高。在生化指标方面,未好转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尿素氮、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C反应蛋白均高于好转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AST和尿素氮是影响肝硬化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3者对预后预测的AUC分别为0.721、0.784和0.655。结论肝硬化腹水患者外周血中的白细胞、AST和尿素氮水平对于其疾病的预后评判具有较高的临床预测价值。
- 袁文芳魏峰岳鑫彦黄涛李志锁裴艳涛张倩郝月茗戴二黑闫会敏
- 关键词:肝硬化腹水炎症指标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