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冠群

作品数:69 被引量:150H指数:7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1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4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27篇突变
  • 24篇基因
  • 22篇凝血
  • 19篇血友病
  • 18篇遗传性
  • 14篇蛋白
  • 13篇血管
  • 13篇基因突变
  • 12篇血管性血友病
  • 12篇家系
  • 11篇纤维蛋白
  • 11篇抗凝
  • 10篇缺陷症
  • 9篇蛋白原
  • 9篇纤维蛋白原
  • 8篇凝血酶
  • 8篇凝血因子
  • 7篇血管性血友病...
  • 7篇血栓
  • 7篇血友病因子

机构

  • 66篇上海交通大学...
  • 9篇上海血液学研...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上海第二医科...
  • 2篇广西医科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新疆克拉玛依...
  • 1篇柳州市柳铁中...
  • 1篇贵州医科大学
  • 1篇苏州市第五人...
  • 1篇温州市人民医...

作者

  • 69篇许冠群
  • 58篇王学锋
  • 49篇丁秋兰
  • 47篇王鸿利
  • 40篇戴菁
  • 33篇张利伟
  • 31篇陆晔玲
  • 29篇奚晓东
  • 11篇姜林林
  • 7篇陈华云
  • 6篇黄丹丹
  • 6篇黄霞萍
  • 5篇梁茜
  • 5篇武文漫
  • 5篇璩斌
  • 4篇欧阳琦
  • 4篇杨芳
  • 4篇曹雅楠
  • 3篇邢志芳
  • 3篇秦欢欢

传媒

  • 13篇中华血液学杂...
  • 8篇中华检验医学...
  • 7篇诊断学理论与...
  • 5篇中国输血杂志
  • 3篇检验医学
  • 3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中国实验诊断...
  • 2篇山西医药杂志
  • 2篇血栓与止血学
  • 2篇现代检验医学...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内科理论与实...
  • 1篇医学检验与临...
  • 1篇中国卫生标准...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2004年肝...

年份

  • 6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3
  • 12篇2012
  • 10篇2011
  • 6篇2010
  • 3篇2009
  • 5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5篇2004
6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个Gilbert综合征家系的基因诊断和遗传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对1例Gilbert综合征患者进行基因诊断,并对其家系成员进行相关基因UGT1A1检测及遗传学分析。方法:排除其他相关疾病,结合低热卡试验结果和病史特点确诊1例Gilbert综合征患者。抽取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相关基因UGT1A1,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比对鉴定。结果:Gilbert综合征先证者的血清总胆红素升高,并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低热卡试验中,先证者限制热量摄入后血清胆红素较限制热量前升高2倍,有诊断意义。基因检测发现,先证者及其胞姐同为UGT1A1基因启动子区域TA盒TA插入的A(TA)7TAA型,其父母UGT1A1基因的TA盒区域均为A(TA)6/(TA)7TAA杂合型。结论 :UGT1A1基因启动子中的TA插入影响了先证者的胆红素代谢水平,此基因异常是导致Gilbert综合征家系发病的原因,且该突变的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曹雅楠王学锋丁秋兰许冠群张利伟戴菁陆晔玲奚晓东王鸿利
关键词:GILBERT综合征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突变家系
急性白血病凝血因子活性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8年
白血病浸润全身各个脏器,常伴有出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的功能紊乱^([1])。而出血是急性白血病常见的临床表现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2])。该类疾病的出血机制错综复杂。凝血因子在凝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讨凝血因子在急性白血病中的作用,本研究检测了10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在不同时期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Ⅻ的活化蛋白(FⅡ:C,FⅤ:C,FⅦ:C.
覃凤娴许冠群邹燕戴盛明
关键词:凝血因子AML白血病患者活性变化
遗传性凝血因子Ⅺ缺陷症家系的凝血因子Ⅺ基因突变分析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15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Ⅺ(FXI)缺陷症家系中FXI基因突变分布特点和分子发病机制。方法检测15例先证者血浆凝血因子Ⅺ促凝活性(FXI:C)及凝血因子Ⅺ抗原(FXI:Ag),并以外周血细胞中提取的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FXI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经DNA测序检测FXI的基因突变。结果在15个遗传性FXI缺陷症家系中共发现13种FⅪ基因突变,其中包括7种错义突变(Cys182Ser、Thr161Met、Arg308His、Cys482Trp、G1y400Va1、Leu172Pro和Trp501Cys),5种无义突变(Trp501Stop、Arg479Stop、Trp228Stop、Gln263Stop和Trp383Stop),1种碱基缺失突变(1325t缺失)。其中的Trp228Stop突变存在于7个家系中,可能为中国汉族人群中遗传性FXI缺陷症的突变热点。结论所发现的13种FXI基因突变可能是导致中国汉族人遗传性FXI缺陷的分子发病机制。
董雷鸣丁秋兰武文漫王学锋许冠群王鸿利
关键词:突变
四例凝血因子Ⅴ及Ⅷ联合缺陷患者的基因诊断
陆晔玲王学锋丁秋兰戴菁许冠群黄丹丹奚晓东王鸿利
凝血酶生成试验在监测华法林抗凝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不同抗凝强度口服华法林治疗患者的凝血酶生成情况及其与出血的关系以及凝血酶生成试验在监测华法林抗凝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采集78例因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房颤而口服华法林3个月以上的患者血样,检测凝血酶原时间一国际正常化比值(PT—INR)及凝血酶生成状况。结果华法林治疗组按PT—INR不同分成三组:Ⅰ组23例,PT—INR为1.51~2.00;Ⅱ组39例,PT—INR为2.01~3.00;Ⅲ组16例,PT—INR为3.01~4.26。三组凝血酶生成的延迟时间(lagtime)、峰值(peak)、达峰时间(ttpeak)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而反映凝血酶总体生成量的指标凝血酶生成潜力(endogenous thrombin potential,ETP),Ⅰ组和Ⅱ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01),Ⅱ组和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有出血并发症的患者5例,其ETP值小于正常对照组的15%。结论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当PT—INR〉3.0后,提高剂量会增加出血风险,但并不降低凝血酶生成量。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期间同时检测PT—INR和ETP能更好地反映机体的凝血状态,从而有效地防止出血发生。
陈华云丁秋兰张利伟许冠群戴菁王学锋奚晓东王鸿利
关键词:华法林凝血酶生成出血
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复合杂合基因缺陷的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对1个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临床表型诊断和基因分析,并探讨该病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采集该家系3代共7人外周血,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1.)、凝血酶时间(TT)、蕲蛇酶时间(RT)、抗凝血酶活性(AT:A)、蛋白c活性(PC:A)和蛋白s活性(PS:A),纤维蛋白原(Fg)抗原和活性分别用免疫比浊法和Clauss法测定;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先证者及其父母的血浆纤维蛋白原进行半定量检测及肽链相对分子质量分析;使用自动校正凝血酶生成仪测定先证者的凝血酶生成;应用血栓弹力图仪检测血液凝固的动态过程和纤维蛋白形成过程的动力学变化。抽提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Fg的3个基因(FGA、FGB和FGG)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DNA直接测序进行基因分析。结果先证者凝血功能检查显示Fg抗原为0.68g/L,活性为0.48g/L;TT延长为29.2S,RT延长为75.8S。SDS—PAGE结果显示,3条肽链相对分子质量正常,但含量明显减低;先证者凝血酶生成峰值为249.93nmol/L,凝血酶生成潜力为1007.0nmol·L·min;全血凝固的动态过程异常,凝血综合指数(cI)为-8.6,显示全血低凝状态。表型诊断为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基因分析发现先证者纤维蛋白原Aa链存在g.3175A〉C突变导致的Glnl43Pro突变,以及g.4642delc突变导致的438位苏氨酸后编码26个异常氨基酸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前者来源于母亲,后者来源于父亲。结论纤维蛋白原Aa链Gln143Pro和g.4642delC复合杂合突变是导致该家系先证者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原因。
姜林林王学锋丁秋兰欧阳琦许冠群张利伟戴菁陆晔玲奚晓东王鸿利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系谱杂合子
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Ⅷ缺陷症家系的基因诊断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对1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Ⅷ(FⅧ)缺陷症家系进行表型诊断、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并进行文献回顾。方法用尿素溶解法以及REA-chrom FⅧ试剂盒检测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浆FⅧ活性(FⅧ∶C),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FⅧ抗原(FⅧ∶Ag),采用血栓弹力图(TEG)对先证者凝血功能进行评估。PCR扩增F13A1基因的15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并对家系成员F13A1基因相应的突变序列进行检测。结果先证者FⅧ尿素溶解试验阳性,FⅧ∶Ag<1%,FⅧ∶C低于检测下限(<3%)。基因检测发现先证者F13A1基因14号外显子存在双杂合突变(p.Arg662*和p.Trp665*),先证者母亲及父亲均存在相应位点的单杂合突变,胎儿携带与先证者相同的双杂合突变。结论加强对FⅧ结构与功能的了解,开展相关实验室诊断和基因诊断,可使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许冠群梁茜张利伟沈韵丁秋兰王学锋王鸿利
关键词:基因检测产前诊断
凝血酶生成试验在血友病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凝血酶生成试验在血友病患者中的应用。方法:收集134例血友病患者[其中血友病A(HA) 114例,血友病B(HB)2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FⅧ:C/FⅨ:C不同,将无FⅧ/FⅨ抑制物的132例HA/HB患者分成重型(FⅧ:C/FⅨ:C<1%)、中型(FⅧ:C/FⅨ:C 1%~5%)及轻型(FⅧ:C/FⅨ:C 6%~25%)3组,检测凝血酶生成、FⅧ:C/FⅨ:C及其抑制物。结果:重型HA/HB患者与轻型者比较,出血频度及凝血酶生成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重型者与中型者比较,除延迟时间和达峰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1),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型者与轻型者比较,除延迟时间和达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A/HB患者的出血频度与FⅧ:C或FⅨ:C无关(P=0.16),而与凝血酶生成潜力(ETP)密切相关(P=0.0001)。结论:凝血酶生成试验可作为预测HA/HB患者出血风险的有效手段。
陈华云杨芳许冠群陆晔玲张利伟戴菁丁秋兰奚晓东王学锋王鸿利
关键词:血友病出血
二例Ⅰ型抗凝血酶缺陷症患者反复发生静脉血栓的分子机制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对2例Ⅰ型抗凝血酶(AT)缺陷症家系进行表型诊断、基因分析,并探讨其静脉血栓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常规筛查凝血功能,凝血酶生成试验评估高凝状态。用ELISA法及稀释的蝰蛇毒法分别检测抗心磷脂抗体(ACA)及狼疮抗凝物质(LA)。用发色底物法或凝固法检测蛋白C、蛋白S和抗凝血酶活性(PC:A,PS:A及AT:A),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抗凝血酶抗原(AT:Ag)。Western blot方法分析血浆中AT的含量及相对分子质量。用PCR方法扩增AT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侧翼序列,用DNA直接测序法进行基因分析,并对静脉血栓相关的基因多态性进行筛查。用定点突变法构建ATAla404Asp突变体表达质粒,脂质体介导瞬时转染293T细胞,检测细胞上清液和裂解液中AT:Ag。结果2例先证者的凝血筛查指标均未见异常,凝血酶生成试验显示先证者1的凝血酶生成潜力(ETP)和生成峰值分别为正常人的2.8倍和1.5倍,表明体内呈现明显高凝状态。PC:A、PS:A、ACA及LA检测均未见异常。先证者1、2的AT:A分别为45%和32%,AT:Ag分别为121mg/L和158mg/L。血浆Western blot结果显示2例先证者AT含量较正常混合血浆减少,但相对分子质量正常。基因分析发现2例先证者各携带一个杂合突变,分别为g.3291c—T(Thr9811e)和g.13863C→A(Ala404Asp),未发现静脉血栓相关的基因多态性。体外转染实验结果显示Ala404Asp突变质粒转染细胞的上清液和裂解液中的AT:Ag分别为野生型的4.8%和60.6%。结论Thi9811e和Ala404Asp两种AT突变与先证者1、2反复静脉血栓发生明显相关。其中Ala404Asp突变为国际首次报道。其分子发病机制研究显示Ala404Asp突变蛋白存在分泌障碍和细胞内降解增多,导致Ⅰ型AT缺陷症。
夏燕丁秋兰许冠群张利伟戴菁陆晔玲王学锋奚晓东王鸿利
关键词:抗凝血酶类血栓形成倾向DNA突变分析静脉血栓形成
His99Arg突变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Ⅷ活性的稳定性研究
2013年
目的探讨His99Arg突变致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Ⅷ(FⅧ)活性检测结果变化大及一期法和二期法FⅧ活性检测结果不相符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以凝固法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FⅧ活性(FⅧ∶C)、FⅨ∶C等。基于APTT途径的一期法和基于发色底物法途径的二期法检测FⅧ∶C,测定患者血浆分别在37、25、4、-20及-80℃时的FⅧ∶C,测定56℃时患者血浆FⅧ∶C稳定性(一期法)及FⅧ蛋白的热稳定性(EILSA法);以长链PCR及序列特异PCR检测F8基因内含子22及内含子1倒位,对F8基因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测序;以PyMOL软件分析FⅧ突变蛋白的三维结构;构建His99Arg突变表达载体,转染HEK293T细胞后博莱霉素筛选稳定表达细胞株,测定培养上清FⅧ∶C稳定性。结果先证者血浆FⅧ∶C:一期法检测为14.7%,二期法检测为1.2%。和正常人相比,患者血浆在室温放置<2 h时FⅧ∶C迅速下降,>2 h后FⅧ∶C基本稳定在1%左右;在4℃孵育时FⅧ∶C下降的趋势和室温放置时基本相似;FⅧ∶C在37℃随孵育时间延长而明显下降,孵育10 min后FⅧ∶C下降了93.9%;不管在-20还是在-80℃,患者血浆放置1个月后,其FⅧ∶C基本完全丧失;56℃时患者血浆FⅧ∶C的半衰期仅为正常人的1/4(2 min/8 min);在56℃时患者FⅧ稳定性下降明显,重链和轻链解离速度是正常人的3倍(2 min/6 min)。F8基因分析发现患者存在g.30716A>G突变而导致His99Arg氨基酸改变;三维结构模型分析显示His99Arg突变后,Arg99残基与His1957及Ser1959残基间的距离由3.49和3.42分别变为4.19和2.39。体外表达研究显示培养上清液中的FⅧ具有与患者血浆FⅧ相似的不稳定表现。结论 His99Arg突变引起FⅧ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和FⅧ重链和轻链解离速度加快。His99Arg突变后FⅧ∶C的稳定性明显下降,造成常规条件下FⅧ∶C检测结果变化大及一期法和二期法FⅧ∶C�
游国岭王学锋丁秋兰秦欢欢许冠群张利伟奚晓东王鸿利
关键词:DNA突变血友病A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