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立新

作品数:56 被引量:181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家教育部“211”工程香港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1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5篇历史地理
  • 7篇农业科学
  • 6篇经济管理
  • 4篇社会学
  • 3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理学

主题

  • 12篇新石器
  • 12篇石器
  • 11篇长江
  • 11篇长江中游
  • 9篇稻作
  • 8篇新石器时代
  • 8篇石器时代
  • 8篇考古
  • 5篇大禹
  • 5篇大禹治水
  • 5篇遗存
  • 5篇石家河文化
  • 5篇文化
  • 4篇壮族
  • 4篇考古学
  • 4篇古学
  • 3篇稻田
  • 3篇稻作农业
  • 3篇稻作起源
  • 3篇神话

机构

  • 56篇中山大学
  • 5篇南京大学
  • 1篇国立中正大学
  • 1篇十堰市博物馆
  • 1篇湖北省文物考...
  • 1篇佛山市博物馆
  • 1篇广州市文物考...

作者

  • 56篇郭立新
  • 4篇郭静云
  • 1篇汪佑霖
  • 1篇陶洋
  • 1篇程小锋
  • 1篇魏敏

传媒

  • 10篇南方文物
  • 7篇中国农史
  • 4篇东南文化
  • 4篇四川文物
  • 4篇广西民族大学...
  • 2篇广西民族研究
  • 2篇齐鲁学刊
  • 2篇美术大观
  • 1篇社会
  • 1篇中原文物
  • 1篇华夏考古
  • 1篇河南大学学报...
  • 1篇求索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民族艺术
  • 1篇宗教学研究
  • 1篇江汉考古
  • 1篇农业考古
  • 1篇史林
  • 1篇中国历史地理...

年份

  • 3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2
  • 6篇2021
  • 5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6
  • 6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5篇2006
  • 3篇2005
  • 4篇2004
  • 3篇2003
5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江中游是东亚稻作原生文明的发祥地——郭静云教授著《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述评被引量:4
2014年
在疏理中国上古史研究方法与学术传统形成背景的基础上,重点介绍郭静云教授新著《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并简要评述各界对该书的关注与反响,希望藉此推动中国上古史的研究。
郭立新
关键词:长江中游
两河流域安祖神鹰在帝国时期的演变暨鹰狮翼兽形象的形成
2024年
两河流域自阿卡德帝国至新亚述帝国时代不断有新族群进入并掌握统治权。政治变化带来宗教体系的变化,造成苏美尔文明中的母狮头鹰安祖神信仰没落。安祖的形象发生变化,从天上飞的狮头鹰转化为包含有鹰翅鹰爪特征的鹰狮翼兽,其信仰内涵也向负面发展,变为造成大洪水或偷走生命册,因此需要由神或英雄加以克服、控制、射杀或驾驭的异兽。在这种信仰转变的时代背景下,古老的神禽兽被视为需要克服的伪信仰。
郭静云郭立新
石家河文化:东亚自创的青铜文明被引量:7
2019年
中国青铜技术本土起源,是长江中游上古大文明的贡献。从最早认识氧化铜矿和发明还原法,到了石家河文化常用氧化铜与硫化铜搭配着冶炼,并自行原创发明了锡铜以及锡铅铜三元合金技术。少量发现的铸造的小型铜器直接显示,石家河人熔铜并用铜液铸造,应归类为青铜文明。石家河文化考古遗址中已可见相对完整的冶铜操作链及相配套的工具和器物。包括用来打碎矿石、洗选矿、研磨矿料粉、鼓风、冶炼、熔铜液、锻造、铸造、加工铜器等等。大部分工具的性质与其它古文明冶铜工具颇为相似,但石家河冶铜技术最独特具代表性的工具是胎很厚的陶质炼虹。厚重而夹粗砂的炼缸陶片经常见于石家河文化冶炼遗迹,并伴出大量炭末、烧土和各种灰烬坑,里边偶尔还会发现炼渣。但是由于长江中游的冶炼技术已足以从矿料全部提炼出铜,所以石家河文化炼渣富含硅、铁、铝而很少会检测出铜。在石家河文化社会中,已将冶炼上升到精神层面,在祭坛上进行与冶炼相关的礼仪,与之相关的还有祭坛设置与安排,如摆放套虹。在其精神文化中,炼缸内部被视为全新生命产生之处,因此炼缸内部空间充满神秘意义。石家河人亦随葬炼缸或用炼缸做瓮棺,寓意转化与永生。从石家河文化中期以来,因冶铜需求和规模增加,发展出可以批量生产的固定式熔铜炉以及长条形龙窑式炼铜装置。同时,因矿业、冶铜业走向专业化,冶铸技术深入矿区,在歹山边安排专业化聚落。在矿区定居的工匠社会为冶铜技术进一步创新和突破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专业工匠们在寻求和实验不同炉壁材料的基础上,从炉壁査化现象观察到硬陶制作方法,从而在无意中开启了另一场新的材料技术革命。石家河时期东亚其它地区都没有同等程度的技术,正是石家河青铜文明奠定了其后高度发达的
郭静云邱诗萤郭立新
关键词: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冶金考古青铜文明
千家坪信仰传衍的蛛丝马迹
2023年
滥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湘南丘陵的拜日信仰,创造了獠牙猛兽和神鹰两种拟禽兽形象化的日象神徽。日鹰与獠牙日兽两种形象象征太阳在昼和夜的两面,即日鹰在夕霞被吞吃的意象,还有其在旦霞时分从猛兽嘴中飞出来的形象。这一套信仰体系在长江中游地区,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经过复杂的过程传到商代,后来又流传到战国汉代。该信仰的传衍,既有外在形状的流传,亦有内涵意义的传承,两者并不同步,一路上蕴含了很多新的含义。后石家河文化(亦称“肖家屋脊文化”)也明显保留其迹象,此时日神与始祖合一而产生日鹰始祖、神虎和獠牙神祖三种互补的形象,继续传承于中国文化中。第一种乃由后石家河鹰形礼器、九黎的日鹰始祖、商王族的玄鸟神生信仰,以及三星堆神树日鹰形象所代表。第二种乃具象化于神虎形象,并逐渐发展出老虎西灵形象。第三种乃羽化的獠牙猛兽嘴与人格化的神祖形象相结合,形成獠牙神祖面像。虽然从新石器时代到汉代,具体造型和构图方式有差,形象的意思也多样化,却一直借由日虎与日鸟的形象和构图来表达太阳死于西而再生于东的意象,而獠牙神人面像既含有崇高通天的意义,亦被结合于始祖崇拜之中。
郭静云郭立新
关键词:汉画像石
屈家岭文化的聚落形态与社会结构分析——以淅川黄楝树遗址为例被引量:5
2004年
本文通过对淅川黄楝树屈家岭文化聚落形态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当时的某些社会结构特点。文章认为,黄楝树遗址的屈家岭文化建筑群在平面布局上既表现出很强的整体性,又允许各家房屋保持其相对的独立性。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结构,一方面亲族组织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家庭私有制已经出现,家庭已成为基本生产和消费单位。
郭立新
关键词:屈家岭文化遗址聚落形态平面布局本生私有制
石家河文化晚期的瓮棺葬研究被引量:7
2005年
本文在对史前时期瓮棺葬内在含义进行诠释的基础上,针对石家河文化晚期的肖家屋脊和枣林岗瓮棺葬群进行个案研究,认为它们所代表的社会已出现严重的群体分化和阶层对立现象。
郭立新
关键词:石家河文化晚期瓮棺葬
湖北省巴东县孔包汉墓发掘报告被引量:2
2003年
20 0 2年底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对湖北省巴东县沿渡河镇孔包汉墓进行抢救性发掘 ,共发现并清理三座凸字形券顶石室东汉晚期墓葬 ,均为多人单室家族合葬墓。出土大型陶质容器、铜镜、带钩、铜钱、手镯、指环、等 40余件 (组 )
郭立新
关键词:东汉石室墓
广州老城区历史文物资源调查及开发策略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通过调查和分析,本文认为广州老城区历史文物资源具有量多、体小、分散、难寻的特点,大多是二级或三级旅游吸引物。相应地,在广州老城区历史文物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坚持以内向型为主、外向型为辅,以公益性开发为主,以商业开发为辅的模式;在加强公益宣传的同时,建议采取组团模式和文化步道模式,以增强文物景点的可达性与吸引力。
郭立新朱明敏闫晓青李珩程小锋
论稻作萌生与成熟的时空问题(续)被引量:5
2014年
三、海侵、海退:新石器早中晚期传承与绝传的情况 有关海侵的发生,地质气候学的研究测验显示,从距今1-3万年前起,冰川期逐步结束,前北方期和北方期温度上升,海侵则一波又一波地开始,不过,这期间也经历过了数次上升与下降的过程,直到距今近万年前,海洋停止前进并再度稍微退了一点。
郭静云郭立新
关键词:稻作温度上升海侵新石器气候学冰川期
巴拉宪章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澳大利亚委员会关于保护具有文化意义地点的宪章被引量:4
2006年
巴拉宪章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澳大利亚委员会(澳大利亚ICOMOS)在《国际古迹遗址保护与修复宪章》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五届全体大会决议》的基础上,根据澳大利亚的国情制订的。在宪章正文之外还有三个操作指南和一个规范,它们共同成为澳大利亚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性文件。巴拉宪章以其较高的学术性以及实际可操作性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郭立新孙慧
关键词:文化意义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