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陆岗

作品数:21 被引量:70H指数:5
供职机构: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农业科学院科技发展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9篇水稻
  • 6篇稻种
  • 6篇种质
  • 4篇抗性
  • 4篇枯病
  • 3篇野生
  • 3篇野生稻
  • 3篇栽培
  • 3篇种质资源
  • 3篇恢复系
  • 2篇叶枯病
  • 2篇杂交
  • 2篇栽培稻
  • 2篇深水稻
  • 2篇强恢复系
  • 2篇纹枯病
  • 2篇粳稻
  • 2篇粳型
  • 2篇抗源
  • 2篇白叶枯

机构

  • 17篇广西农业科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广西大学
  • 1篇北京农业大学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作者

  • 21篇陆岗
  • 19篇梁耀懋
  • 12篇黎坤爱
  • 11篇李丹婷
  • 7篇农保选
  • 6篇夏秀忠
  • 3篇李容柏
  • 3篇刘开强
  • 3篇秦学毅
  • 2篇朱汝财
  • 2篇梁云涛
  • 2篇孙恢鸿
  • 2篇王象坤
  • 2篇李道远
  • 2篇朱桂宁
  • 2篇何聪
  • 1篇李创珍
  • 1篇唐建淮
  • 1篇郭辉
  • 1篇韦宇

传媒

  • 10篇西南农业学报
  • 4篇广西农业科学
  • 3篇植物遗传资源...
  • 1篇杂交水稻
  • 1篇南方农业学报
  • 1篇第一届全国野...
  • 1篇第一届中国杂...

年份

  • 1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6
  • 2篇2004
  • 3篇2003
  • 1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6
  • 2篇1995
  • 2篇1994
  • 1篇1993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西稻种系统分类研究——Ⅲ、广西稻种的光温生态特性及分类被引量:2
1993年
利用纬度相近而海拔差异大的两个试点,辅以短日照处理作光温反应试验,基本弄清了广西稻种的感光性、感温性和短日高温生育性及光温反应型,据此可在籼粳两亚种之下划分为钝感光和感光两大生态群,以取代按种植季节区分早中晚稻的方法,使分类更确切和便于比较应用。广西稻种的光温反应型有18种之多,富有遗传多样性和蕴藏有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种质可供利用。广西籼稻和水稻的感光性和感温性分别强于粳稻和陆稻,而其短日高温生育性则反然。广西存在早粳,广西的深水稻和夹根稻均属感光生态群。
梁耀懋陆岗何聪黎坤爱王象坤
关键词:光温反应型稻种
广西高抗稻瘿蚊资源的鉴定及遗传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对已发现的2份高抗稻瘿蚊种质资源进行抗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2个供试抗源受显性基因控制,可能来源于同一抗性基因;其与多抗1号(含Gm6抗性基因)一样能抗中国的4种生物型,但与Gm6不等位,可能是一种新的抗性基因。
秦学毅冯锐唐建淮郭辉陆岗韦素美黄凤宽李创珍
关键词:稻瘿蚊
深水稻种质资源耐淹性及抗稻纹枯病特性研究被引量:17
2004年
对广西及来源于IRRI的部分南亚国家的深水稻种质进行了分类研究并经耐淹性试验分析和抗稻纹枯病特性鉴定,认为深水稻应属于籼亚种一类有别于普通水稻、陆稻的特异生态种群。极有可能蕴藏其他稻类缺乏的抗稻纹枯病新抗源基因。其耐无氧呼吸能力因种质来源地域而有别。
陆岗梁耀懋黎坤爱李丹婷
关键词:耐淹性稻纹枯病抗源
广西稻种系统分类研究Ⅳ.亚洲栽培稻分类系统的探讨
1996年
以前人特别是丁颖五级分类法为基础,运用形态指数法、同工酶分析、光温生态试验、亲和力测定等综合分析法,探讨亚洲栽培稻系统分类中的若干重要的、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一些新观点及修改意见:(1)以形态学、生化学、生态学和亲和力综合分析结果为依据,把亚洲栽培稻分为籼粳两亚种是合理的;(2)把早中季稻群和晚季稻群改为钝感光稻群和感光稻群,既反映本质,又更具实用性;(3)深水稻应与水、陆稻具同等的分类地位。
梁耀懋黎坤爱陆岗
关键词:亚洲栽培稻水稻
几个野稻抗源对白叶枯病抗性的遗传被引量:1
1995年
利用含已知抗性基因的栽培稻品种与普通野生稻抗源EP_1、EP_2、EP_6、EP_7、EP_8和EP_9测交,研究它们对稻白叶枯病菌株GXO_(133)的抗性遗传;结果表明:EP_1带有两对未知显性抗病基因;EP_2带有一对未知显性基因和一对可能与Xa-4同位点的显性基因;EP_6带有一对未知不完全显性基因。这些未知基因均与Xa-1、Xa-2不同,与Xa-4、Xa-5、Xa-7独立遗传。EP_7、EP_8和EP_9各带有一对与Xa-5同位点的隐性抗病基因。供试野生稻抗源具有稳定的强抗病性,并带有与我国多数籼稻抗病品种所具有的Xa-4不同的抗病基因.
李容柏陆岗梁耀懋孙恢鸿朱桂宁
关键词:野生稻白叶枯病抗性遗传基因
栽野稻杂交F_1的进化遗传被引量:3
1997年
用籼粳稻分别与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杂交,观察杂交F1籼粳性状的表现情况。据此分析认为,普通野生稻存在某些形质的籼粳分化现象,但分化是局部的,就总体来说,普野仍属非籼非粳的“中性型”;从籼或粳与普野杂交有较高的杂交结实率和相似的亲缘关系看,籼稻和粳稻的起源应是平行的,粳稻并非从籼稻而来,籼粳稻可能分别直接来源于不同地理生态型的普通野生稻。
梁耀懋陆岗黎坤爱梁云涛
关键词:栽培稻普通野生稻水稻
广西稻种系统分类研究──Ⅱ广西稻种酯酶同工酶分析被引量:9
1994年
对1190份广西稻种作EST同工酶分析,共出现47种酶谱14条酶带,表明其遗传多样性。这在稻种分类和利用研究上有重要地位和意义。广西稻种主酶谱是15811A和1234α6810A;酶带中4α出现较多,而西南亚及其他地区品种中出现较多的13A及4A则出现较少;粳稻比籼稻更具酶的多样性,且有16个粳稻红米品种出现普遍野生稻特有的14A,显示出广西稻种的特色。分析结果表明,籼粳有明显的特征酶带,可兹区分为两个亚种;早稻与晚稻、粘稻与糯稻之间则无明显的特征带可兹区别,他们的分类地位应在籼粳亚种之下;光壳稻均具有粳稻特征带,应属粳亚种。品种类群谱型的聚类分析显示光壳稻与普通粳稻有一定距离,籼糯、陆籼和深水稻与早晚籼之间的距离较大,可利用其中的优良种质作杂交亲本以拓宽育种的遗传基础。
梁耀懋黎坤爱陆岗何聪黄宇红才宏伟王象坤
关键词:水稻酯酶
中旱3号旱稻试种试验被引量:9
2003年
从上海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引进旱稻新品种中旱 3号进行试种 ,试验其生态适应性及产量潜力 ,探索其节水高效栽培技术 ,结果表明 :中旱 3号耐旱耐寒性强 ,中抗稻瘟病 ,适应性广 ,产量潜力较高 ,米质较好。旱种旱管、水插旱管栽培 ,一般单产达 4 5 0 0~ 5 0 0 0 kg/hm2 ,比巴西旱稻增产 10 %~ 2 0 %。穗大粒多 ,一般每 667m2有效穗 16万 ,水插旱管基本苗 8万 ,旱播旱管播种量 3 .0~ 3 .5 kg容易获得高产。
李道远黄振曼覃凯旋覃德斌朱汝财罗同平覃耀冠覃瑞德陆岗秦学毅杨峻
关键词:试种试验旱稻中旱3号引种试种节水栽培
水稻偏粳型广谱性强恢复系种质GR38的创新和评价被引量:5
2006年
用无育性恢复力的意大利粳稻巴利拉,与具有广亲和性的我国改良籼稻广中矮杂交,创新出偏粳型广谱性强恢复系种质GR38。与亲本及现有4类恢复基因型仅能恢复部分不育细胞质的情况不同,GR38对几乎所有主要不育细胞质均具强恢复力。SSR标记分析发现,GR38的一个恢复基因位于第1染色体长臂中部,与已报道的恢复基因位点均有所不同,推测GR38至少携带一个新恢复基因。GR38具有很强的产量配合力,与许多不育系配制的籼粳杂交稻组合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和产量潜力,可以直接用于生产。GR38的育成,将地理远缘的粳稻基因导入到恢复系中,创造了地理远缘粳稻/广亲和籼稻的杂交选育途径,打破了常用的籼恢/籼恢单一途径,以及恢复基因源局限于IR24及其衍生系的状况,拓宽了恢复基因源和遗传基础,有助于杂交稻育种的新突破。
梁耀懋黎坤爱陆岗农保选李丹婷赵艳红
关键词:新种质
特殊广亲和系GC13的SSR聚类及与杂种育性相关位点分析
2010年
为了阐明GC13的特殊广亲和性遗传机理,从分子水平上分析GC13的籼粳聚类,通过用70对SSR引物对GC13及5个籼稻、5个粳稻和5个广亲和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GC13归入粳稻类型,与籼型品种及广亲和品种的亲缘关系较远,并在GC13中定位到两个与育性相关的位点,其一与第6染色体上RM225紧密连锁,根据所在染色体位置,推测此位点与S5等位,且GC13在此位点上的等位基因为S5-n;其二与第8染色体上RM408连锁,暂命名为Sg(t),GC13在此位点上携带Sg(t)-i等位基因,与IR36一致。S5位点的效应大于Sg(t)。
农保选夏秀忠梁耀懋陆岗刘开强李丹婷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