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富
- 作品数:4 被引量:33H指数:2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丁苯酞对β淀粉样蛋白诱导的U87细胞自噬性死亡的影响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观察丁苯酞对β淀粉样蛋白(Aβ1-42)处理后U87细胞自噬性死亡的影响。方法方法将U87细胞分为Aβ组、Aβ+丁苯酞组和对照组(空白对照)。Aβ组细胞用Aβ1-42(20μmol/L)处理24 h;Aβ+丁苯酞组细胞用丁苯酞(10μmol/L)预处理0.5 h后再加入Aβ1-42(20μmol/L)处理24 h。采用MTT法测定细胞活力,检测Caspase 3活性,采用CM-H2 DCFDA检测胞内活性氧(ROS)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LC3-Ⅰ和LC3-Ⅱ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β组U87细胞活力显著下降(P<0.01);Aβ+丁苯酞组U87细胞活力显著高于Aβ组(P<0.05)。对照组、Aβ组和Aβ+丁苯酞组之间Caspase 3活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Aβ组U87细胞ROS水平显著升高(P<0.01);Aβ+丁苯酞组U87细胞ROS水平显著低于Aβ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Aβ组U87细胞LC3-Ⅱ/LC3-Ⅰ比值显著升高(P<0.01);Aβ+丁苯酞组U87细胞LC3-Ⅱ/LC3-Ⅰ比值显著低于Aβ组(P<0.01)。结论丁苯酞通过抑制ROS介导的自噬性死亡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 王红梅张婷李强陈荣富孙晓江
- 关键词:丁苯酞Β淀粉样蛋白自噬性死亡
- 丁基苯酞通过调节自噬干预淀粉样蛋白前体β位剪切酶1的代谢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在氧糖剥夺(OGD)细胞模型中,初步探讨丁基苯酞(NBP)调节β淀粉样蛋白(Aβ)代谢中关键酶淀粉样蛋白前体β位剪切酶1(BACE1)水平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Neuro-2a/APP695细胞,建立脑缺血体外OGD细胞模型,观察NBP对自噬抑制剂(3-MA)和自噬诱导剂雷帕霉素(Rapa)的作用。以NBP 10μmol·L-1为后续实验干预浓度分组:1对照组,不做处理;2 OGD组,OGD 1 h;3 OGD+NBP组;4 OGD+NBP+Rapa组,200 ng·L-1 Rapa预处理1 h;5 OGD+NBP+3-MA组,5 mmol·L-1 3-MA预处理1 h。采用单丹染色、Western blot及电镜等方法检测BACE1、LC3蛋白、抗凋亡蛋白(Bcl-2)和Beclin1蛋白水平以观察NBP调节自噬。结果 OGD处理后,细胞中BACE1蛋白表达降低(P<0.05)。3-MA可增加BACE1蛋白表达(P<0.01)。上调自噬及NBP可降低BACE1蛋白表达(P<0.05)。此外,NBP增加Bcl-2表达而减弱应激损伤(P<0.05)。结论 NBP可下调BACE1表达,其可能通过抑制自噬过度激活和(或)抗凋亡作用而保护细胞应对应激损伤。
- 陈荣富张婷谌雯琦沈芳刘康永顾召华孙晓江
- 关键词:自噬氧糖剥夺丁基苯酞
- 丁苯酞对Aβ诱导的U87细胞自噬性死亡的影响
- 王红梅张婷李强陈荣富赵玉武孙晓江
- 脑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氧化应激损伤的动态变化被引量:25
- 2014年
-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氧化应激损伤的动态变化特点。方法利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通过线粒体分离技术测定线粒体丙二醛、三磷酸腺苷、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应用Realtime PCR仪测定线粒体基因(线粒体DNA)拷贝数,分析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缺血周围皮质线粒体的氧化应激水平及线粒体失功能的动态变化特点。结果①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丙二醛水平呈渐进性增高,6 h为(4.61±0.83)nmol·mg-1 prot,72 h达(6.94±0.96)nmol·mg-1 prot,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②缺血再灌注6 h后mtDNA拷贝数开始下降,24 h轻度回升,72 h显著下降水平为对照组的62%(P<0.01);③脑缺血再灌注后6 h线粒体三磷酸腺苷水平即显著下降,24 h出现短暂升高,再灌后72 h下降水平为对照组的42%(P<0.01);④荧光探针检测显示脑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膜电位持续下降,再灌注后72h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显著下降至对照组的43%(P<0.01)。结论线粒体损伤随缺血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呈渐进性加重,氧化应激损伤是构成其损伤的主要因素。缺血后脑组织线粒体存在短暂的内源性代偿修复机制,但不足以逆转氧化应激对线粒体的持续损伤。
- 李强李强翟宇张婷陈荣富
- 关键词:线粒体功能缺血再灌注线粒体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