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惠明
- 作品数:50 被引量:136H指数:7
-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理学更多>>
- Ni-P/n-CeO_2复合镀层的制备及耐蚀性能研究被引量:12
- 2011年
- 在传统瓦特化学镀镍磷基础上,采用稀土改良型化学镀镍磷配方,在A3钢基体表面制备Ni-P/n-CeO2化学复合镀层。研究添加纳米稀土CeO2对酸性Ni-P化学镀层的制备及耐蚀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稀土纳米颗粒CeO2合理加入量在15~20g/L,稀土纳米颗粒吸附在基体表面,降低界面能,形成自发形核的催化核心,形成纳米晶并细化晶粒,镀层P含量得到有效地提高(12%以上)。复合相颗粒n-CeO2伴随Ni、P复合共沉积,优先填充在微裂纹等缺陷处,降低镀层中杂质元素活性,净化晶界。腐蚀形貌E-SEM观察发现,添加稀土后,镀层由局部点蚀变成均匀化腐蚀,腐蚀程度降低。Tafel曲线测定表明,添加稀土后,复合镀层腐蚀电位正移,电流密度降低。在450℃2h时效热处理过程中,Ni-P/CeO2复合镀层中产生Ni纳米晶化和Ni3P相沉淀析出,并伴随产生化合物NiCe2O4、纳米相CeO2等,生成致密氧化物,钉扎在微孔等缺陷处,降低孔隙率,起到弥散强化作用,对微裂纹扩展起到有效地抑制,提高镀层的致密度和耐蚀性,显微硬度可高达1000HV。
- 周小卫沈以赴靳惠明
- 关键词:化学复合镀耐蚀性能
- 钇离子注入对Co-40Cr(wt%)合金氧化行为的影响被引量:7
- 1999年
- 研究了Co-40Cr(wt%)合金在空气中、1000℃下的恒温氧化和循环氧化行为。通过SEM/EDXA等测试手段,对合金表面形成的氧化膜进行了分析.并且,与合金表面离子注入3×1016Y+/cm2和3×1017Y+/cm2后的氧化行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注钇和未注钇样品氧化后表面形成的都是纯Cr2O3膜,离子注钇明显改善了合金的氧化性能.其原因主要是稀土钇能以离子或细小氧化物颗粒的形式偏聚于Cr2O3晶界,通过阻碍氧化膜中Cr3+阳离子向外扩散,降低了氧化膜的生长速率.同时,通过阻碍氧化膜/合金界面附近"kirkendall"空洞的形成,增强了氧化膜与合金基体之间的结合强度,提高了氧化膜的粘附性及合金的抗氧化性能.
- 靳惠明李铁藩李美栓沈嘉年宫泽祥张秀红
- 关键词:氧化膜离子注入
- 钇离子注入改善Co-40Cr合金表面氧化膜粘附性的作用被引量:2
- 1999年
- 用声发射(AcousticEmission)方法及扫描电镜SEM/EDXA,对Co-40Cr合金在1000℃空气中20h恒温氧化后表面氧化膜的开裂和剥落进行了研究.并与该合金表面离子注入3×1016Y+/cm2和3×1017Y+/cm2后的氧化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离子注钇后极大地改善了合金表面氧化膜的抗开裂和抗剥落性能.此外,用声发射方法能够间接地测量出氧化膜/合金界面处“预存缺陷”(pre-existingdefects)的分布情况.离子注钇改善合金表面氧化膜的粘附性与注钇后减小了界面处“预存缺陷”的数目及平均大小有关.
- 靳惠明李铁藩李美栓沈嘉年宫泽祥徐炳辉
- 关键词:声发射离子注入钴合金
- Mo掺杂Co-B非晶态合金的制备及催化硼氢化钠水解制氢性能被引量:8
- 2020年
- 硼氢化钠作为金属氢化物,因具有储氢密度大、产氢纯度高、反应温度低、储存运输安全、能源循环利用率高等特点,成为目前产氢技术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硼氢化钠水解产氢技术的关键在于催化剂。本研究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掺杂助催剂Mo的三元非晶态Mo-Co-B纳米合金粉末,并将其用于催化硼氢化钠水解制氢。采用X射线衍射(XRD)仪、场发射透射电镜(FETEM)、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对样品的结构、表面形貌、元素成分进行了表征。通过排水法进行NaBH 4溶液水解产氢反应,研究了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Mo的适量掺入能显著减小催化剂的粒径,增大其比表面积,提高Co-B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但过量的Mo会导致粉末中的金属氧化物增多,不利于催化。当Mo/Co物质的量比为0.05时,催化剂表现出最佳的催化活性。此外,研究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NaBH 4浓度等因素对NaBH 4溶液水解产氢反应的影响。
- 邵阳阳靳惠明俞亮高吉成陈悦蓉
- 关键词:硼氢化钠非晶态催化剂
- 15CrMo高温过热器弯管的失效分析被引量:8
- 2011年
- 分析了75 t/h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用15CrMo高温过热器弯管在试运行近100 h下产生裂纹的原因.结果表明,由于炉水中氯离子含量超标以及停炉期间未进行保护,导致大量空气进入炉体,在高温、弯管自身高残余应力等综合作用下产生应力腐蚀,这是导致过热器弯管失效的主要原因.
- 程宏辉曹磊靳惠明黄新秦康生
- 关键词:弯管应力腐蚀
- 离子注镧对镍氧化膜生长及其膜内应力的影响
- 2011年
- 对纯镍及其表面离子注镧样品在900℃空气中的恒温氧化规律进行研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NiO膜的微观形貌和结构进行测试.用激光拉曼(Raman)光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2种样品表面氧化膜的应力状态进行测量.用次级离子质谱仪(SIMS)对氧化膜内元素Ni、O和La的深度分布情况进行测量.结果表明:离子注镧显著降低了镍的恒温氧化速率,细化了表面NiO膜的晶粒尺寸;同时将氧化膜的生长由注镧前Ni2+阳离子的向外扩散转变为注镧后O2-阴离子的向内扩散为主.X射线衍射和激光拉曼光谱测量均反映出注镧引起的膜内应力降低效应,并且结合氧化膜内应力深度分布的不均匀性及膜生长过程中存在的稀土元素效应,对2种应力测量结果之间存在的偏差进行了细致分析.
- 陈计涛靳惠明龚海华高吉成张骥群李露
- 关键词:镍氧化膜离子注入拉曼光谱
- 有机杂环化合物对铝合金在3.5%NaCl介质中的缓蚀作用被引量:7
- 2012年
- 添加有机缓蚀剂可以减缓或防止铝合金在3.5%NaCl溶液中的腐蚀。用失重法和电化学法分别研究了7种有机化合物对7075铝合金在3.5%NaCl溶液中的缓蚀行为,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铝合金样品在不同缓蚀介质中的腐蚀形貌进行了观测。失重法实验结果和Tafel极化测试结果均表明,这些有机化合物对铝合金有不同程度的缓蚀作用,其中7-氮杂吲哚的缓蚀效果最好,通过对铝合金样品表面孔蚀特征及电化学测量结果的分析,确定其缓蚀机理为阳极过程控制为主的成膜缓蚀剂。
- 李露靳惠明时军张骥群高吉成
- 关键词:铝合金孔蚀杂环化合物
- 离子注镧对Co-40Cr合金氧化行为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
- 1999年
- 研究了表面离子注入稀土元素镧对 Co-40Cr合金抗氧化性能的改善,实验结果表明,离 子注入3×1016La+/cm2和3×1-17La+/cm2剂量镧明显改善了合金1000℃空气中抗恒温氧化 和抗循环氧化性能.SEM观测表明注镧后细化了合金表面氧化膜晶粒,同时,氧化膜形成大量褶皱, 有利于氧化膜内应力的塑性释放.声发射(AE)实验结果表明,离子注镧减小了氧化膜/合金界面处 缺陷的平均大小及数量,从而改善了氧化膜在基体的粘附性.
- 靳惠明张秀红王兵李美栓
- 关键词:离子注入抗氧化性能稀土元素镧钴铬合金
- 稀土Ce对Ni-Co镀层组织与性能影响创新实验设计与教学实践
- 2024年
- 以电化学沉积在“再制造”领域的应用为背景,设计了稀土Ce对Ni-Co合金镀层微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综合电化学实验。以电化学沉积理论为指导,以学生掌握Ni-Co镀层的制备、表征与性能测试方法为目的,以硫酸镍体系为主要原料,制备了Ni-Co合金镀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分析仪对镀层的微观组织和化学成分进行了表征,利用X射线衍射仪对镀层的相结构进行了分析,利用显微硬度计、摩擦磨损试验机与电化学工作站对镀层的显微硬度、耐磨性与耐蚀性进行了测试。本实验可以提升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同时,实验涉及电化学、材料、机械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科研素养。
- 高吉成程金晶张喆刘敬东胡远照靳惠明
- 关键词:电化学沉积
- 不同pH值下制备的镍-磷化学镀层相结构及热稳定性被引量:5
- 2009年
- 在硫酸镍体系中,pH值为4.5、5.5和6.5的情况下分别制备出3种镍-磷化学镀层,目的在于研究pH值变化对镀层微观结构、内应力水平及热稳定性的影响。采用激光弯曲(LC)应力测量方法对3种镍-磷镀层的应力值进行测量;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测量镀层中的磷含量;用扫描电镜(SEM)和配备能量散射谱的透射电镜(TEM/EDS)对镀层的表面形貌及内部相结构进行观测;用差热分析仪(DSC)对镍-磷镀层在高温下的相变规律及热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H值为4.5和6.5时制备的镍-磷镀层分别为完整的非晶态和纳米晶结构;pH值为5.5时制备的镍-磷镀层为部分非晶态与纳米晶的混合结构,并且该镀层具有介于前两种镀层之间的P含量及内应力水平。pH值为5.5时制备的镍-磷镀层在经历250℃热处理时发生明显的开裂,TEM测试表明微裂纹起源于Ni/Ni-P相界面;而pH值为4.5和6.5时镍-磷镀层所表现出的高热稳定性分别在于前者更低的拉应力水平及后者的充分的纳米晶结构。pH值为6.5时制备的镍-磷镀层虽然有最高的拉应力值,但其内部充分细小的纳米晶结构会有效避免局部应力集中的发生。此外镀层中可能存在的"反Hall-Petch效应"也是其耐热性能好的原因之一。
- 靳惠明龚海华周小卫张林楠
- 关键词:非晶态开裂化学镀镍-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