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正兵

作品数:30 被引量:78H指数:6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天文地球
  • 4篇生物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9篇沉积物
  • 7篇表层沉积物
  • 6篇地球化
  • 6篇地球化学
  • 5篇遥感
  • 5篇植物
  • 5篇浮游植物
  • 4篇叶绿素A
  • 4篇有机碳
  • 4篇生物地球
  • 4篇生物地球化学
  • 4篇夏季
  • 3篇营养盐
  • 3篇通量
  • 3篇沉降通量
  • 2篇地球化学特征
  • 2篇生物标志
  • 2篇生物标志物
  • 2篇生物硅
  • 2篇水体

机构

  • 27篇国家海洋局第...
  • 16篇国家海洋局
  • 4篇浙江大学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中国极地研究...

作者

  • 30篇韩正兵
  • 18篇扈传昱
  • 17篇潘建明
  • 13篇张海生
  • 12篇于培松
  • 11篇赵军
  • 8篇孙维萍
  • 5篇胡佶
  • 4篇李栋
  • 4篇薛斌
  • 4篇卢冰
  • 3篇张海峰
  • 3篇刘诚刚
  • 3篇孙承君
  • 3篇陈建芳
  • 2篇翁焕新
  • 2篇雷吉江
  • 2篇刘瑞娟
  • 1篇余雯
  • 1篇吴月红

传媒

  • 11篇极地研究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海洋学报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沉积学报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Marine...
  • 1篇海洋学研究
  • 1篇地球科学
  • 1篇全球变化数据...
  • 1篇2014中国...

年份

  • 4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10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极普里兹湾表层沉积物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被引量:8
2016年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了中国南极科考21~27航次期间获取的普里兹湾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d、Cr、Co、Al、Fe、Mn的含量,分析了普里兹湾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结合沉积物粒度分布、生物硅含量,并利用富集系数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微量元素的物源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普里兹湾沉积物中的微量元素含量与南大洋其他海域具有很好的可比性。Cu、Zn、Cr、Co、Fe、Mn含量在陆坡深海区明显高于冰架边缘区和陆架区;Al、Pb含量在冰架边缘区较高;而Cd含量在陆架区相对较高。人类活动对普里兹湾沉积物中的微量元素没有明显的影响,南极大陆岩石风化产物和海洋生物源性沉降是其主要来源。冰架边缘区及陆架破折处P2-9站位的微量元素主要为岩源性输入。陆架区、陆坡深海区的微量元素Cu、Zn、Cr、Co、Fe、Mn明显受到生源性物质输入的影响。而普里兹湾沉积物中Cd则主要来源于硅藻的吸收利用及硅质软泥的富集。
孙维萍扈传昱韩正兵翁焕新陈际雨潘建明
关键词:微量元素生源沉积物
西太平洋海山富钴结壳钙质超微化石变化与E/O界限的地质记录被引量:2
2015年
选择马尔库斯-威克海山区和麦哲伦海山区的2块壳结纹层记录,进行生物地层学的精细研究,并利用钙质超微化石的生物印痕分出时代:马尔库斯-威克海山CM1D03年代为晚古新世到更新世,而麦哲伦海山CM3D06结壳年代则更久远些——白垩纪晚期(约大于70.0 Ma),这表明不同海山的富钴结壳最初形成年代和富集特征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性,而不同海山结壳层内部的古微体化石组合面貌、分布特征上的差别表明有关属种对大洋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差异所致.本文还利用结壳纹层中所保存的钙质超微化石种群数进行生态学研究,寻找钙质超微化石变化与古新世末至渐新世初(E/O)界限地质事件的联系,研究发现在E/O界线之交(对应CM1D03结壳的25 mm和CM3D06结壳的58mm附近)生物群落发生明显演替和重组,这些生物群落在E/O界限上下的改变所形成独特的生态结构,无疑反映了西太平洋古生物群落对全球冷事件存在明显响应,也说明结壳生长过程与全球气候变化有着紧密联系.
张海生胡佶赵军韩正兵于培松武光海雷吉江卢冰PULYAEVA Irina A
关键词:富钴结壳超微化石
利用沉积物捕获器估算南极普里兹湾沉降通量:与遥感对比研究
南极海冰边缘区(Marginal Ice Zone,MIZ)是南大洋初级生产的重要贡献区域,在南大洋碳循环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由于极地海洋复杂的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长期以来对一直缺乏长时间序列的观测资料,难以系统的...
韩正兵
南极普里兹湾表层沉积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意义被引量:6
2014年
用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法分析了南极普里兹湾5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多种生物标志物,探讨了其生态环境指示意义。结果显示:(1)湾内中心区总类脂物含量最高(1 193μg·g-1),埃默里冰架区次之(572μg·g-1),陆坡区最低(341μg·g-1),且与沉积有机碳、总糖、生物硅、菜籽甾醇、表层海水叶绿素a等参数显著正相关(p<0.1),表明底层有机质与上层水体浮游植物密切相关;(2)C27甾烷含量与C28甾烷显著负相关(p<0.01),指示着晶磷虾与硅藻的食物链关系;(3)相对较高的饱和烃/芳烃比值(>2.5)、较低的Pr/C17(<0.5)和Pr/Ph(<2)证明沉积有机质主要来源于硅藻等浮游植物,同时饱和烃双峰群(C17或C18和C29)的存在及较高含量的C29甾烷(35.79%)指示外域有机质输入,且湾中心区的(CPI=1.60,Pr/Ph=0.69)要高于陆坡区和冰架区(CPI=1.01,Pr/Ph=0.39);(4)湾内中心区和冰架区脂肪酸C18:2/C18:0平均比值(0.78)要高于陆坡区(0.23)和低纬度地区(<0.1),表明南极夏季普里兹湾陆坡区的表层海水温度要高于湾中心区和冰架区。
赵军于培松韩正兵扈传昱潘建明
关键词:生物标志物表层沉积物生态环境
Distribution of dissolved cadmium in Prydz Bay,Antarctica
2011年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dissolved cadmium in Prydz Bay, east Antarctica, seawaters were sampled by CTD during the CHINARE-25 cruise (Oct. 2008 - Apr. 2009) 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cadmium were analyzed by AAS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in the clean laboratory. Together with the data of macronutrients and chl.a from the same crui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dmium and biological process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centrations of Cd in the surface water had a good relationship with chl.a and biologicl process was the important factor that influenced the distribution of dissolved Cd in the surface water. Linear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etween dissolved Cd and phosphate in the surface water and the high ratio of Cd/P at the edge of ice shelf was most probably due to ice melting,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Cd was similar to those of macronutrient such as phosphate and was affected by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particals. The temporal change of dissolved Cd in upper layer was slight and tide probably had influence on the change.
孙维萍扈传昱韩正兵薛斌潘建明
关键词:MICRONUTRIENTANTARCTICA
南极普里兹湾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季节性消耗被引量:5
2017年
利用中国南极科学考察CHINARE-25/27/29航次获取的普里兹湾营养盐数据,对该海域营养盐的含量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利用水柱T_(min)层的存在估算了夏季的营养盐消耗量(NNU、NPU和NSiU),并对营养盐的吸收比例及结构做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普里兹湾营养盐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特征,上表层水营养盐浓度分布表现为冰架边缘区<陆架区<深海区的区域性特征。夏季普里兹湾受到浮游植物旺发的影响,湾内营养盐(NO_3-N、PO4_-P和SiO_3-Si)的消耗值相对湾外较高。营养盐吸收比值的变化表明,NSiU/NNU比值由湾内向湾外呈现升高的特征,与叶绿素a具有相反的分布趋势,推测这一现象与湾内陆架区铁的供应要高于湾外深海区有关。本文对营养盐结构与变化的探讨,将有益于进一步深入了解南极普里兹湾各生源要素的循环过程,为预测未来南极浮游群落结构的演变提供依据。
陈际雨韩正兵扈传昱孙维萍张海生
关键词:营养盐空间分布特征
普里兹湾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分析
利用中国第18-27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在普里兹湾获得的21个箱式表层样和4根多管柱状样,测定了沉积物中的OC、TN和S等生源要素及A1、Fe、Ti和Rb等常微量元素.采用多元统计的分析方法对元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R型聚类...
蓝木盛于培松韩正兵扈传昱张海生
南极普里兹湾表层沉积物的元素组合特征及物源分析被引量:8
2015年
利用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第18—27航次在普里兹湾获得的2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测定了其中C、N、Ca和Ti等多种常、微量元素的含量,分析了元素组合对指示物源的意义,探讨了普里兹湾的沉积环境和物质来源。结果表明:研究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元素含量的变异系数均较大,元素的平面分布、相关性和聚类特征出现两种模式;一类以OC、TN和S元素为主的元素组合指示了海洋生物来源,而另一类元素组合K、Ti和Rb等指示了陆源碎屑来源;湾内中心及东南部区域的沉积作用主要受控于上层水体的生物生产,而西侧的弗拉姆浅滩和艾默里冰架前缘陆架区的沉积物则包含大量冰筏碎屑的输入。
蓝木盛于培松韩正兵扈传昱潘建明张海生
关键词:沉积物物源分析
2011年南极夏季普里兹湾营养盐与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分布被引量:10
2012年
利用2011年南极夏季在普里兹湾获取的海水样,分析测定了叶绿素a、磷酸盐、硅酸盐、硝酸盐和铵盐的含量。结果表明,普里兹湾表层海水中时间/min的含量普遍具有冰架边缘>陆架区>陆坡及深海区的分布特征,海冰的消融及水体的稳定性是影响表层海水Chl a分布的主要原因。Chl a含量的垂直分布与光照条件相关,基本上都具有上层水体含量高,随着深度逐渐降低的分布特征。磷酸盐、硅酸盐和硝酸盐的水平及垂直分布特征都与Chl a的分布格局相反。表层海水中铵盐的分布特征与磷酸盐等主要营养盐的分布格局相反,冰架边缘、陆架区铵盐的垂直分布特征与陆坡及深海区不同,在冰架边缘和陆架区有机质降解过程主导着水柱中铵盐的浓度,而浮游植物吸收作用与有机质降解过程之间的平衡控制着陆坡及深海区铵盐的垂直分布。根据Chl a与营养盐的浓度及分布特征,结合温度、盐度、溶解氧饱和度等水文要素,分析探讨了Chl a深层最大值现象(DCM)的成因及67.5°S以南表层海水中铵盐对硝酸盐吸收的抑制作用。
孙维萍扈传昱韩正兵潘建明翁焕新
关键词:硅酸盐硝酸盐铵盐叶绿素A
南极普里兹湾夏季冰间湖沉降通量被引量:1
2018年
为研究南大洋的生物泵,利用2009~2010年和2014~2015年中国第26、31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期间于普里兹湾冰间湖布放的时间序列沉积物捕获器,获取了夏季沉降颗粒物通量并分析了其组成成分.结果表明:2009~2010年和2014~2015年南极夏季普里兹湾颗粒有机碳平均通量分别为4088.13,508.99μmol/(m^2·d),生物硅则分别为7358.91,2034.63μmol/(m^2·d),其中生物蛋白石占夏季颗粒物通量均超过70%,表明硅藻是普里兹湾夏季的优势种和沉降通量的主要贡献者.2014~2015年有机碳沉降通量仅为2009~2010年12.5%,主要是由于缺少压舱物无法使上层有机质发生快速沉降,造成异养微生物对上层水柱中有机质降解程度更高,进一步影响有机碳的沉降效率.与非硅藻优势种的海域相比,夏季普里兹湾具有非常高的沉降通量和沉降效率,利用Martin曲线估算夏季普里兹湾的100m深度沉降通量平均为净初级生产力的8.67%,主要归因于硅藻的高沉降效率.为了预测南极海域生物泵的变化,需要重点关注南大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组成与变化.
韩正兵韩正兵孙维萍扈传昱扈传昱潘建明赵军张海峰李栋
关键词:沉降通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