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军
- 作品数:44 被引量:499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石千峰组浅层气形成机制及勘探方向
- 2004年
-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石千峰组浅层气藏气源充足,主力储层为三角洲平原亚相的分流河道和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主要成藏过程为早期高压封存箱形成阶段、中期微裂隙形成及上石盒子组下部气藏形成阶段、晚期次生气藏形成三个阶段;盖层厚度大,泥地比高,储盖组合好。通过对盆地东部石千峰组成藏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得出神木地区神5井-榆22井区是浅层天然气运聚的有利地区.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 张清孙六一黄道军姬红
- 关键词:浅层气藏储盖组合水下分流河道勘探方向次生气藏
-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纪祁连海域碳酸盐岩天然气勘探领域分析
- 2007年
-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纪祁连海域具有槽台沉积格局,台地边缘相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具有海相烃源岩的优越条件,发育岩溶古地貌等圈闭类型,天然气成藏条件有利,勘探潜力较大。
- 魏新善季海昆黄道军王少飞
-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碳酸盐岩勘探领域
- 鄂尔多斯盆地纳林河地区煤岩气成藏地质特征
- 2024年
- 鄂尔多斯盆地纳林河地区8^(#)煤层埋深大于3000 m,储层温度和压力场与中、浅层区别较大,研究其煤岩气成藏特征对深层煤岩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系统解剖了纳林河地区深层煤岩气成藏地质要素,研究了煤岩煤质、储层特征、温-压场、含气性和保存条件等。对排采时间较长的M1H井进行了排采特征分析和产能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相比埋深小于1500 m的低压、低孔、低渗和含气量以欠饱和状态吸附气为主的浅层煤层气,埋深大于3000 m的纳林河地区8^(#)煤层煤岩气特征有显著差异:①纳林河地区本溪组8^(#)煤层厚度大,以半亮煤为主,处于中-高煤阶。②受压实作用与煤化作用影响,中-高煤阶煤岩储层孔隙以孔径小于2 nm的微孔为主,微孔占比高达79.8%,微米级内生微裂隙发育,在深部原位应力场条件下微裂隙处于开启状态,基质渗透率可高达3.949×10^(-3)μm^(2)。③鄂尔多斯盆地3000 m深度以深的地层温度和压力分别高达97℃和32 MPa,压力对煤岩吸附性能的影响程度已经趋于稳定,煤岩的吸附性能主要取决于温度的负效应。煤岩吸附气处于过饱和状态,游离气含量占比约30%。④研究区深层煤岩储层处于承压水区,煤层本身富水性弱,现产出的地层水为顶、底板残留的原始沉积水。⑤M1H井排采曲线特征与煤岩气地球化学特征跟踪结果一致,证实3000 m深度以深的煤岩气稳产效果好,开发潜力大。
- 侯雨庭周国晓黄道军黄道军焦鹏帅
- 关键词:排采鄂尔多斯盆地
- 鄂尔多斯盆地深部煤岩气井产出气-水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响应被引量:1
- 2024年
- 研究深部煤岩层气井产出气-水的地球化学特征,对认识煤岩气富集机理和开发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东缘9口深部煤岩气水平井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产出气气体组分、碳同位素及地层水常规离子以及氢、氧同位素特征研究,查明了煤岩气的成因类型、排采过程中的气体分馏效应以及产出水的来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煤岩气为中-晚期热成因气,组分构成以甲烷(CH_(4))为主,重烃及非烃气体含量较低,碳同位素表现为正碳同位素组成序列。②排采过程产出气中的甲烷碳同位素值(δ^(13)C_(1))可辅助标定并划分游离气和吸附气产出阶段,甲烷碳同位素随着排采天数的增加而较大幅度地变轻,具体表现为初期以游离气为主,后期吸附气解吸、分馏叠加,与含气量测试中保压游离气-初始解吸气释放阶段的δ^(13)C_(1)变化规律吻合,甲烷碳同位素由重变轻过程持续时间越久,煤岩气高产可能性越大。③典型煤岩气井产出水矿化度(TDS)高达193.08 g/L,为钙-氯型(Ca-Cl型)水,以原始沉积水为主,低钠氯系数、脱硫系数、镁钙系数和高变质系数、盐化系数反映地层封闭性和煤岩气保存条件较好。④产出水氢、氧同位素值偏离大气降水线,大部分表现为明显的氧漂移(^(18)O漂移),推测受到了高温地层环境下煤层顶、底板岩层水补给的影响。
- 黄道军黄道军杨兆彪杨兆彪荆雪媛王嘉楠
- 关键词:地球化学特征鄂尔多斯盆地
-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本溪组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有利层段优选被引量:9
- 2023年
-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本溪组发育厚层含气的致密砂岩储层,开展其储层特征及有利层段研究,对于深化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本溪组储层地质认识和有利勘探层段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指导意义。基于岩石薄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分析测试以及常规压汞、常规物性、核磁共振等多种岩石物理分析,综合开展了储层岩石学、孔隙结构、物性、含气性特征研究;结合烃源岩品质以及储层可压性、气测曲线特征开展有利层段优选。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本溪组砂岩以石英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和次生溶孔为主;砂岩具有低孔、低渗、颗粒偏细等特点,属高排驱压力-微喉道型和物性较差的致密砂岩储层。储层具有高杨氏模量、低泊松比、石英等脆性矿物含量较高的特点,使储层易压裂改造;下伏于8号煤层且发育良好的致密砂岩储层为本溪组重要的气层,邻近灰岩的上覆致密砂岩储层含水性增强。研究成果为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本溪组致密砂岩气的规模勘探与效益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 黄道军李新虎刘燕张辉
- 关键词:致密砂岩储层特征本溪组鄂尔多斯盆地
- 陕北地区大面积岩性油藏资源潜力分析
- 2005年
- 陕北地区中生界发育大型三角洲沉积体。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缘河口砂坝等各种成因的砂体极为发育。砂体处于大面积分布的成熟烃源岩之上,或夹于成熟烃源岩之中,形成大面积分布的低孔隙度、低渗透率、低压力、低丰度隐蔽性砂岩岩性油藏。通过回顾勘探历史、分析勘探现状和油气成藏地质条件,结合新一轮资源评价结果,对陕北地区资源潜力进行了重新认识,阐明了各类、各级油气资源的数量和分布。陕北地区中生界石油资源潜力优于盆地其他地区,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今后勘探的主要地区之一。
- 刘新社席胜利黄道军张清
- 关键词:岩性油藏油气富集资源潜力勘探方向
- 长庆油田天然气勘探开发进展与“十三五”发展方向被引量:28
- 2016年
- 2013年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以下简称长庆油田)在鄂尔多斯盆地建成我国最大的油气生产基地,2015年长庆油田天然气产量达到375×108 m^3。为了持续稳产和提质增效,首先总结了"十二五"期间长庆油田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成果,分析了天然气发展的有利条件:1天然气资源丰富;2勘探开发主体技术日趋成熟;3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4天然气市场需求潜力大。然后梳理了长庆油田天然气发展所面临的挑战:1资源劣质化趋势明显;2已开发气田稳产能力减弱;3低产井随时间延长不断增多;4天然气市场供需矛盾显现。进而指出了"十三五"期间长庆油田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发展方向和目标:1天然气勘探围绕上古生界致密气、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和新区新领域3个层次展开,实现天然气储量的快速增长及勘探领域的有序接替;2合理进行开发规划,重点做好老气田稳产工作,提高致密气采收率,加强新区产能建设,实现长庆气区天然气年产量稳中有升;3预计到"十三五"末,长庆油田天然气年产量将达到400×108 m^3。
- 杨华刘新社黄道军兰义飞王少飞
-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产量勘探开发技术
-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古沟槽的展布特征
- 付勋勋赵会涛黄道军宋佳瑶魏源
-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古地貌、古沟槽模式的修正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42
- 2006年
-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古沟槽的早期模式是在早期古地貌基础上建立的,它指导了早期对盆地中部的奥陶系油气勘探;但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提高,原模式因南北向主沟槽的展布特征不明而严重制约了气田的东扩勘探。修正后的古沟槽现今模式更符合岩溶古地貌的发育规律,它进一步明确了盆地古地貌中台地和沟槽的展布特征,解决了原先的地势东倾与主沟槽展布方向不协调的矛盾。新的古沟槽模式的应用,论证了地质综合研究与天然气勘探的关系,它可使气田东侧的天然气勘探开发沿预测的区块继续向东延伸。指出一个正确的地质模式,只有结合生产实践,不断修正完善,才能在勘探实践中发挥其指导作用。
- 何自新黄道军郑聪斌
-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纪马家沟组古岩溶
- 鄂尔多斯大型含煤盆地岩性气藏成藏规律与勘探技术被引量:33
- 2005年
- 鄂尔多斯盆地为—大型含煤盆地,天然气资源丰富。已发现了榆林、苏里格、乌审旗和米脂4大 气田,资源探明率lO.6%,勘探潜力较大。上古生界广泛发育的煤系地层为主要的烃源岩层,在晚侏罗 世至早白垩世末期盆地含煤烃源岩大面积成熟,表现为“广覆型”生烃模式。在大面积的低渗背景下, 天然气以近距离运移为主,生气强度控制气田的形成和分布;相对高孔高渗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 为主要的储集体,是天然气富集的主要场所;由多个岩性圈闭组成的大型岩性圈闭是天然气成藏的主要圈闭类 型。针对上古生界的天然气地质特征,在勘探中,形成了一套适合长庆低渗透岩性气藏的勘探技术方法。
- 付金华魏新善黄道军
- 关键词:成藏规律勘探技术古生界含煤盆地鄂尔多斯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