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细胞
  • 1篇胸腹
  • 1篇胸腹水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参数
  • 1篇有核细胞
  • 1篇有核细胞计数
  • 1篇衰竭
  • 1篇尿毒
  • 1篇尿毒症
  • 1篇凝血
  • 1篇凝血指标
  • 1篇中性粒细胞
  • 1篇自动化
  • 1篇细胞计数
  • 1篇细菌感染
  • 1篇纤溶
  • 1篇纤溶指标
  • 1篇显微镜
  • 1篇显微镜检

机构

  • 4篇上海中医药大...

作者

  • 4篇乐华文
  • 2篇张珏
  • 1篇杨辉
  • 1篇戴芸
  • 1篇章晓鹰
  • 1篇王依屹
  • 1篇顾超

传媒

  • 2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诊断学理论与...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6
  • 2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胸腹水有核细胞计数自动化检测探讨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自动化仪器在胸腹水有核细胞计数中的应用。方法分别用尿有形成分分析仪UF-1000i和血细胞分析仪LH750对129份胸腹水标本进行有核细胞细胞计数检测,并与普通光学显微镜计数进行比较。结果 UF-1000i和LH750自动化分析仪测定胸腹水标本的精密度高,平均CV分别为1.94%和1.52%.当胸腹水有核细胞大于或等于1000×106/μL时,UF1000i与显微镜手工法比较,P<0.05;有胸腹水核细胞小于500×106/μL,LH750与显微镜手工法比较,P<0.05。结论在一定范围内,联合使用不同仪器可以运用于胸腹水的白细胞计数中。
戴芸杨辉乐华文
关键词:细胞计数显微镜检查自动化
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在细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在细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对142例细菌感染者、67例健康对照者和50例病毒感染者进行全血细胞分析和显微镜形态学检查,对各组的白细胞总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E%)、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包括中性粒细胞平均体积(MNV)、中性粒细胞传导性平均值(MNC)、中性粒细胞散射性平均值(MNS)]、中性粒细胞平均体积分布宽度(NDW)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细菌感染患者的MNV和NDW明显高于其他2组(P均<0.01),而其MNS则明显低于另2组(P<0.01)。此外,某些细菌感染组患者即使WBC或NE%正常,其MNV、NDW仍显示异常增高。当MNV≥145时,其诊断特异度为82.1%,灵敏度为81.2%,明显高于WBC和NE%。病毒感染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的VCS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可作为诊断细菌感染的新指标。
乐华文张珏章晓鹰
关键词:细菌感染中性粒细胞VCS参数
血小板参数在3种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在肝硬化、脑梗死、尿毒症3种疾病中的变化情况。方法对238例不同疾病患者进行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4项参数测定,并与96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肝硬化组PLT、PCT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MPV、PDW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肝硬化出血组PLT、MPV、PCT低于无出血组(P<0.05),PDW无明显变化。脑梗死组PLT低于健康对照组,而MPV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PDW无明显变化。脑梗死组治疗后MPV比治疗前降低(P<0.05)。尿毒症组PLT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PDW、MPV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PCT变化不明显。结论血小板参数的联合监测对3种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观察有重要临床价值。
乐华文顾超张珏
关键词:血小板参数肝硬化脑梗死尿毒症
凝血、纤溶和抗凝指标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情进展中的变化规律被引量:16
2020年
目的探讨凝血、纤溶和抗凝指标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情进展中的变化规律。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于该院确诊的乙型肝炎患者164例,根据病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66例)、肝硬化组(51例)、肝癌组(21例)、肝衰竭组(26例),同时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组PT、APTT、TT、FI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组比较,肝硬化组、肝衰竭组PT、APTT及TT水平升高,而FIB水平显著下降(P<0.05),肝癌组PT、APTT、FIB均显著升高(P<0.05)。除肝癌组外,D-D及FDP水平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升高(P<0.05),AT-Ⅲ水平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下降(P<0.05)。结论随着慢性乙型肝炎病情的进展,凝血、纤溶和抗凝指标发生变化,有效监测这些指标对了解肝脏疾病进展、治疗和预后判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乐华文王依屹
关键词:肝衰竭凝血指标纤溶指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