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传成

作品数:57 被引量:166H指数:7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0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8篇缺血
  • 12篇脑缺血
  • 10篇卒中
  • 10篇急性
  • 8篇血管
  • 7篇脑梗
  • 7篇脑血
  • 7篇梗死
  • 6篇脑梗死
  • 6篇脑血管
  • 6篇急性脑梗死
  • 5篇脑保护
  • 4篇远程
  • 4篇神经保护
  • 4篇鼠脑
  • 4篇缺血后
  • 4篇缺血预处理
  • 4篇脑卒中
  • 4篇痉挛
  • 4篇康复

机构

  • 56篇复旦大学
  • 3篇武汉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上海市长宁区...
  • 1篇上海市第一人...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复旦大学上海...
  • 1篇上海市闵行区...
  • 1篇上海市计算技...
  • 1篇上海申腾信息...

作者

  • 56篇任传成
  • 17篇倪冬艳
  • 14篇董文帅
  • 14篇余桂军
  • 13篇靳峥
  • 12篇周玲
  • 9篇施永辉
  • 9篇陈静
  • 8篇于玲
  • 8篇沈黎玮
  • 7篇石蕾
  • 7篇段磊
  • 7篇金巍
  • 6篇谢连红
  • 6篇杨立刚
  • 5篇时芳芳
  • 4篇孟令平
  • 3篇钱湘绮
  • 3篇章军建
  • 3篇周亚刚

传媒

  • 8篇国际脑血管病...
  • 5篇第十二届全国...
  • 4篇中国临床神经...
  • 4篇中华医学会第...
  • 3篇中国临床医学
  • 2篇中华神经科杂...
  • 2篇临床神经病学...
  • 2篇国际神经病学...
  • 2篇中华脑血管病...
  • 1篇上海医药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康复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计算机应用与...
  • 1篇临床急诊杂志
  • 1篇神经疾病与精...
  • 1篇中国卫生资源

年份

  • 2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6篇2014
  • 11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10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5
  • 4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5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次注血致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的建立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 :通过 2次注血的方法建立鼠脑血管痉挛模型。方法 :2 1只雄性Wistar大白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一次注血组、二次注血组 ,分别经额钻孔沿蛛网膜下腔插导管于Willis环处 ,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 15 0 μl、一次注血组注入自体血 15 0 μl、二次注血组在 1次注血后2 4h再次注入 10 0 μl。结果 :①大体观察 :2次注血组开颅取脑见大量血液积聚于Willis环处 ,大脑前中动脉、基底动脉均被陈旧性血凝块包裹 ,前颅窝底、蝶鞍及后颅窝处均有陈旧性血凝块残留 ;一次注血组有陈旧性血凝块 ,但量较少 ,对照组无异常。②rCBF测定 :一次及二次注血组rCBF值均较对照组低 (P <0 .0 1) ;二次注血组与一次注血组比较明显降低 (P <0 .0 1)。③微血管形态学观察及图象分析 :一次注血组血管总面积和血管数较对照组降低 (P <0 .0 1) ,而平均血管面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二次注血组血管总面积、平均血管面积均与对照组和一次注血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一次注血后微血管开放减少 ,二次注血后发生脑血管显著痉挛。 2次注血可制成恒定的鼠脑血管痉挛模型。
任传成谢连红余桂军周玲倪冬艳
关键词:脑血管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RCBF
带状型灰质异位合并分离型脑裂畸形和透明隔部分缺如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附1例报告)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带状型灰质异位(SBH)合并分离型脑裂畸形(OS)和透明隔部分缺如(SPPD)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SBH合并OS和SPP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患者幼年起病,以右侧肢体发育短小、右侧肢体痉挛性高肌张力、右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以及青年期发病的癫痫发作、发作性意识障碍为主要症状。头颅CT平扫示左侧顶叶脑裂畸形伴灰质异位。头颅MRI平扫示左侧顶叶脑裂畸形,与左侧脑室相通,裂隙周边为连续迂曲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影(与灰质信号一致),左侧脑室扩大,部分透明隔缺如。结论 SBH合并OS和SPPD患者常见表现为癫痫、精神智能发育迟滞和神经系统功能缺失等,其影像学特点为侧脑室旁与灰质之间的白质中出现边界清晰、规则的灰质,呈"双皮质"样;同时可见OS和SPPD。
杨中原任传成
关键词:灰质异位脑裂畸形MRI
远隔预处理对抗大鼠脑缺血后氮化应激的作用研究
<正>目的研究远隔预处理与大鼠脑缺血后活性氮族水平的关系。方法1、随机分组:雄性SD大鼠33只,鼠龄11~12周,体重275~330g;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假手术(Sham)组、脑缺血(ICS)组、远隔预处理(RPC)组。...
金巍董文帅陈静李馨蕊任传成
文献传递
P0-177神经梅毒10例临床分析
段磊倪冬艳沈黎玮施永辉任传成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远程重症监护网络的建立与临床运用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远程重症监护网络建立后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闵行区江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的重症监护慢性病患者为研究对象。2012年6月至2014年1月住院的患者为对照组,远程监护网络系统安装后的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患者为研究组,收集两组患者的死亡例数、转院至第五人民医院的患者病例数及在重症监护室的平均住院时间。结果:对照组患者死亡人数占患者总数的20.4%,转院人数占33.3%,重症监护平均时间为(5.48±1.69)d;研究组死亡人数占患者总数的9.8%,转院人数占19.6%,重症监护平均时间为(4.95±1.48)d。与平台开通前相比,开通后的死亡和转院患者人数有所下降,患者重症监护平均时间缩短,网络建立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程重症监护平台的应用降低了重症监护慢性病患者的死亡和转院人数,缩短了重症监护平均时间,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诸光花陈静张建英计静薇金燕任传成胡小英
关键词:远程医疗重症监护远程监护远程会诊
磁共振测量特发性震颤和帕金森病患者基底节区核团体积的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利用磁共振体积测量技术评价特发性震颤(ET),帕金森病(PD)患者基底节区核团体积的变化及互相间的差异。方法:采用1.5T磁共振机测量9例ET患者、5例PD患者和8例年龄匹配正常人全脑体积、尾状核和壳核体积。比较各组之间感兴趣区体积的差异。结果:PD组双侧尾状核标化体积之和、双侧壳核标化体积之和较正常人缩小(P<0.05)。ET组双侧尾状核标化体积,双侧壳核标化体积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别。结论:PD患者存在尾状核和壳核体积的缩小,而ET患者无明显尾状核和壳核体积变化。
沈黎玮蒋雨平吴强李郁欣周玲段磊倪冬艳余桂军任传成孟令平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特发性震颤帕金森病基底节
MRI指导下急性脑梗死降纤治疗规范探讨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探讨在MRI指导下规范化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方法:符合人选及排除标准的6-72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根据本研究制定的规范方案分别接受20-30U的巴曲酶治疗(治疗组),并与同期未接受巴曲酶治疗的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对比研究。分别观察治疗前后的E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MRI和MRA变化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①治疗前治疗组的ESS评分是66.98±16.99,对照组的ESS评分是65.32±16.48,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7d后两组的ESS评分分别为77.91±18.62和68.14±17.56(P<0.05);治疗21d后两组的ESS评分分别是84.12±17.18和76.89±19.32(P<0.01);治疗90d后两组的ESS分别为91.76±14.05和80.07±15.90(P<0.01),两组之间具有极显著差异。②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梗死面积分别为3.17±2.87cm2和2.81±2.33cm2(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梗死面积分别为2.43±2.51cm2和2.70±2.41cm2,治疗组治疗前后梗死面积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梗死面积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③在治疗组有4例患者在治疗前MRA显示大脑中动脉(MCA)阻塞,治疗后MRA均显示血管再通。④巴曲酶治疗组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在MRI指导下,利用巴曲酶进行急性脑梗死的规范化降纤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谢连红任传成孟令平周亚刚钱湘绮余桂军段磊倪冬艳
关键词:巴曲酶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磁共振
远隔预处理诱导AATF参与内源性神经保护的机制研究
<正>目的研究远隔预处理诱导的内源性神经保护与抗凋亡因子AATF的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33只,体重为275~330g;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脑缺血(ICS)组及远隔预处理(RPC)组,ICS组和RPC组再根据I...
金巍董文帅陈静任传成
文献传递
格斯特曼综合征及其康复治疗:2例报告(英文)
2004年
背景:格斯特曼综合征(Gerstmannsyndrome,GS)临床少见,其康复治疗的临床研究报道较少,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的:探讨GS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康复治疗。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回顾性分析。地点和对象:2003-04/2003-08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2例GS患者。干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加用高压氧治疗。按GS四主征及失读、命名性失语给以康复治疗,时间3个月。主要观察指标:GS四主征及失读、命名性失语的评分情况。结果:GS多为脑血管病、肿瘤等所致,本文1例患者由一氧化碳中毒引起更为罕见,但头颅MRI显示大脑顶枕区有病灶,可能为缺氧所致。GS的四主征由于损害大脑顶枕区与身体、手指和数字空间定位独特性缺陷有关,但很少单独存在。GS的康复治疗有效,左右失认、手指失认相对恢复较好。结论:GS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康复治疗研究有十分重要意义。
余桂军周玲谢莲红倪冬艳任传成
关键词:一氧化碳中毒脑梗塞康复
急性脑梗死患者糖调节受损的分布及其临床价值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糖调节受损(IGR)的分布情况,并就FG、HbA1c、餐后2h血糖及胰岛素对急性脑血管患者血糖评估的价值进行重新评价。方法:测定2007年1月—2008年12月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空腹血糖及胰岛素、餐后2h血糖及胰岛素、HbA1c等,按世界卫生组织的正常血糖、IGR、糖尿病诊断标准进行评定,了解IGR在急性脑血管病的分布情况,并对以上各指标的临床价值进行重新评估。结果:26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既往已确诊有2型糖尿病史者103例,经连续2次空腹血糖测定≥7.0mmol.L-1而新确诊为2型糖尿病者17例,IGR5例;经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试验后新诊糖尿病患者36例,即入院后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新诊糖尿病患者为53例,占总病例数的20.15%,在263例患者,最终确诊糖尿患者数为156例,即合并糖尿患者比例由入院时的39.16%增加至59.32%;另新诊断IGR患者27例,其中IFG10例,I-IGT12例,IFG+IGT5例,糖代谢异常率由入院时的47.53%上升至OGTT试验后的69.58%。NGT组、IGR组、DM组的HbA1c异常率分别为5/80(6.25%),13/27(48.15%),132/156(84.62%),空腹胰岛素值分别为:10.06±9.28,9.55±5.42,9.98±5.26mU.L-1,餐后2h胰岛素分别为28.18±18.06,50.77±32.37,35.6±27.2mU.L-1。NIHSS评分分别为4.21±2.27,4.80±2.81,5.83±2.88。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存在广泛的糖代谢异常,仅据空腹血糖和既往糖尿病史将使81.48%IGR、20.15%糖尿病病人漏诊,对急性脑血管病人进行餐后2h血糖及胰岛素、HbA1c测定有利于对患者血糖的正确评估及治疗。
靳峥杨立刚施永辉段磊石蕾倪冬艳沈黎玮任传成
关键词:脑梗死空腹血糖口服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