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俞为群

作品数:11 被引量:52H指数:3
供职机构:重庆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7篇细胞
  • 5篇微管
  • 5篇微管吸吮
  • 5篇吸吮
  • 5篇肝癌
  • 4篇粘弹性
  • 4篇周期
  • 4篇细胞周期
  • 3篇鼠肝
  • 3篇肝癌细胞
  • 3篇癌细胞
  • 3篇大鼠肝
  • 2篇粘附
  • 2篇肿瘤
  • 2篇细胞株
  • 2篇肝肿瘤
  • 2篇大鼠肝癌
  • 1篇单细胞
  • 1篇低电阻
  • 1篇电阻

机构

  • 10篇重庆大学
  • 3篇广西大学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作者

  • 11篇俞为群
  • 9篇蔡绍皙
  • 5篇宋关斌
  • 4篇吴泽志
  • 3篇李自双
  • 3篇龙勉
  • 2篇张显全
  • 2篇黄兰
  • 1篇龙天渝
  • 1篇吴云鹏
  • 1篇王毅刚
  • 1篇许相儒
  • 1篇欧阳克清
  • 1篇王远亮

传媒

  • 2篇生物物理学报
  • 2篇重庆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广西科学
  • 1篇中国血液流变...
  • 1篇中国医学物理...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年份

  • 1篇2001
  • 2篇2000
  • 3篇1999
  • 5篇199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白鼠皮肤低电阻点的成因初探被引量:3
1998年
用形态计量学方法和硝酸镧浸染法在光镜与电镜下对大白鼠皮肤高电阻点和低电阻点的表皮细胞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低电阻点表皮细胞缝隙连接数目明显多于高阻点,其直径也较高阻点大,其它结构未见区别。
李自双欧阳克清张显全俞为群蔡绍皙
关键词:大白鼠皮肤电阻表皮经络
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红细胞膜粘弹性与宏观血液流变学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1998年
本文采用微管吸吮技术研究了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与正常健康人红细胞在吸进微管的变形过程,采用二维Kelivin模型拟合实验结果,定量地比较患者与正常人红细胞膜的粘弹性,并采用新定义的对数还原复粘度法运用Lowshear30等仪器对患者与正常人宏观血液流变学参量之间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红细胞弹性系数((5.74±1.77)×10-3dyn/cm)略高于正常人((5.36±056)×10-3dyn/cm),而粘性系数((4.11±1.68)×10-4dyn·s/cm)明显高于正常((1.91±0.96)×10-4dyn·s/cm),全血粘度及对数还原粘弹性L1及L2在由低到高各剪切率下,患者明显高于正常人。红细胞粘滞性增大,变形能力降低,这正是宏观血液流变学指标增高主要原因之一,也可能是造成患者脑硬塞的主要原因。
李自双黄兰张显全俞为群蔡绍皙吴云鹏
关键词:脑动脉粥样硬化
大鼠肝癌单细胞流变特性的定量研究被引量:2
2001年
目的 研究大鼠肝实质细胞癌细胞 (HTC)的粘弹特性及其与胶原蛋白Ⅳ裱衬人工基底膜的粘附特性 ,分析其在细胞侵袭转移过程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同步化G1期 ( 69.2 0 %~72 .10 % )和S期 ( 97.18%~ 98.94% )HTC细胞以胸腺嘧啶核苷和秋水仙碱顺序阻断法及胸腺嘧啶核苷双阻断法分别获得 ,以微管吸吮技术对细胞的粘弹性及其与人工基底膜的粘附性进行测定。结果 HTC细胞具有高弹性系数 (K1、K2 )和低粘性系数 ( μ)的特征 ( 186.5 2± 75 .60 )N/m2 、( 2 2 4.42± 114 .5 2 )N /m2 、( 3.12± 2 .2 5 )M·S·m-2 ,G1期细胞尤为明显 ( 2 15 .2 8± 5 0 .2 4)N/m2 、( 181.92± 10 2 .90 )N/m2 、( 2 .87± 1.2 7)M·S·m-2 ,与胶原蛋白Ⅳ裱衬的人工基底膜的粘附力与胶原蛋白Ⅳ的浓度密切相关 ,G1期细胞 ( 2 75 .86± 2 32 .80 )× 10 -10 N具有比S期细胞( 161.16± 12 0 .40 )× 10 -10 N更高的粘附力和标准差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HTC细胞 ,尤其是其G1期细胞 ,更有可能在血液循环中存活并直接在微循环中滞留粘附 ,并穿透血管基底膜实现远端转移。
赵大建俞为群刘建栋龙勉蔡绍皙
关键词:粘弹性微管吸吮HTC
一种集诊断治疗于一体的针灸专家系统被引量:2
1998年
介绍一种集诊断治疗于一体的针灸专家系统的结构原理和设计方法。该系统由信号检测、专家系统分析、治疗输出三部分组成。专家系统分析是核心,在知识表示上采用模糊产生式,在推理方法上采用加权模糊逻辑模型,在推理策略上提出混合推理模式,在信号检测中的数字信号处理方面采用汇编语言与C语言混合编程,实现了诊断、治疗一体化。
李自双黄兰俞为群王毅刚
关键词:针灸专家系统设计原理系统结构
全文增补中
肾上腺素能受体在脾脏红细胞储存与释放的动力机制中的作用被引量:23
1998年
通过对狗的脾脏进行a受体阻断情况下的低浓度肾上腺素溶液在体 灌注实验,探讨了脾脏储存与释放血细胞的微循环动力机制.实验结果支持Groom 提出的脾索内肌质纤维在交感神经控制下的血液调节机制,并认为脾索及静脉窦 壁的过滤作用是调节脾内红细胞浓度的主要因素,但并非如 Mackenzie和 J rgen 等人认为的红细胞被动地滞留于脾索中,而是存在交感神经及血液中儿茶酚胺调 控下的主动机制。
孙树津龙天渝俞为群蔡绍皙
关键词:脾脏红细胞肾上腺素能受体
不同细胞周期肝癌细胞的粘附特性研究被引量:13
1999年
目的研究大鼠肝实质细胞癌细胞(HTC)与不同浓度胶原蛋白Ⅳ裱衬的人工基底膜的粘附特性和G1、S期HTC细胞与一定浓度胶原蛋白Ⅳ裱衬的人工基底膜的粘附特性。方法同步化G1和S期细胞以胸腺嘧啶校苷和秋水仙碱顺序阻断法及胸腺嘧啶核苷双阻断法分别获得,细胞与人工基底膜的粘附特性采用微管吸吮技术测定、结果以胸腺嘧啶核苷和秋水仙碱顺序阻断法及胸腺嘧啶核苷双阻断法可分别获得72.10%的G1期和98.94%的S期HTC细胞,HTC细胞与胶原蛋白Ⅳ裱衬的人工基底膜的粘附力跟胶原蛋白Ⅳ的浓度成正相关关系,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G1期HTC细胞的粘附力比S期显著要大。结论肿瘤早期基底膜含量的增加可能有利于肿瘤细胞的趋化运动和粘附;G1期肿瘤细胞的粘附力比S期显著要大,提示其细胞表面粘附分子受体分布的周期性差异以及G1期肿瘤细胞更易于粘附并穿透基底膜的可能。
俞为群宋关斌龙勉吴泽志王远亮蔡绍皙
关键词:肝肿瘤肝癌细胞细胞周期微管吸吮
人类红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粘弹性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1999年
本文利用微管吸吮技术研究了人类红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的粘弹性,并与高低两种浓度苦参碱作用后的K562细胞粘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K562细胞的三个粘弹性参数,K1,K2,和μ比低浓度苦参碱处理后的粘弹性参数均高,但又显著低于高浓度苦参碱处理后的粘弹性参数。
宋关斌俞为群许相儒吴泽志龙勉蔡绍皙
关键词:K562细胞粘弹性苦参碱微管吸吮红白血病
大鼠肝癌细胞的黏附特性研究
研究大鼠肝实质细胞癌细胞(HTC)与不同浓度胶原蛋白Ⅳ裱衬的人工基底膜的黏附特性和G、S期HTC细胞与一定浓度胶原蛋白Ⅳ裱衬的人工基底膜的黏附特性。以胸腺嘧啶核苷和秋水仙碱顺序阻断法及胸腺嘧啶核苷双阻断法可分别获得72....
宋关斌俞为群龙勉蔡绍皙
关键词:肝肿瘤癌细胞肝细胞细胞周期微管吸吮
文献传递
不同细胞周期大鼠肝实质细胞癌细胞粘弹特性研究被引量:9
1999年
以胸腺嘧啶核苷和秋水仙碱顺序阻断法及胸腺嘧啶核苷双阻断法分别获得同步化G1期和S期细胞,从细胞周期角度出发,采用微管吸吮技术对大鼠肝实质细胞癌细胞的粘弹特性进行了测定并以标准线性固体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该细胞具有高弹性和低粘性的总体特征;G1期细胞与S期细胞相比具有高K1值和低μ值的特点,从而显示G1期细胞比S期细胞具有更大的强度和更快的被动变形能力。这些结果不仅反映了同步化细胞存在的细胞骨架状态的周期性差异,也提示G1期细胞可能比S期细胞更适于在血流中存活和转移。
俞为群宋关斌吴泽志龙勉蔡绍皙
关键词:粘弹性肝癌
大鼠肝癌细胞株细胞的同步化及其检测被引量:2
2000年
细胞增殖分裂是细胞最基本的生理活动。影响细胞增殖分裂归根到底是影响细胞周期的运行 ,细胞周期失控的超常快速运行将导致细胞癌变 ;停滞不前则常是细胞衰老、凋亡的前奏。以大鼠肝癌细胞株 (HTC)的细胞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HTC细胞的同步化方法 ,并经流式细胞仪测定同步率 ,结果表明 :在HTC细胞对数生长期 ,以胸腺嘧啶核苷和秋水仙碱顺序阻断法及胸腺嘧啶核苷双阻断法可分别获得同步率为 72 .10 %的G1期和 98.94%的S期HTC细胞。经多次实验证明 ,这一结果稳定。
宋关斌俞为群龙勉吴泽志蔡绍皙
关键词:肝癌细胞细胞周期同步化流式细胞仪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