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华章
- 作品数:21 被引量:71H指数:5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一种可持久低温动物器官剖离装置
-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可持久低温动物器官剖离装置,涉及生物解剖技术领域。一种可持久低温动物器官剖离装置,包括操作台和制冷组件,操作台上开设有漂洗槽、解剖槽和多个存储槽,操作台制冷组件设置于操作台上,用于对解剖槽和多个存储槽...
- 肖淏东冯华章寇薇杨源张雪蕊程诗涵张翔彭婕叶鸿飞李旌费萍许宇赵培泉
- 标准及波前像差引导LASIK对高阶像差影响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比较常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标准LASIK)和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波前像差引导LASIK)矫正中高度近视后高阶像差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08-10/2009-05在我院行准分子激光手术者共60例120眼。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波前组,接受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30例60眼;标准组,接受常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30例60眼。所有患者于术前与术后6mo行波前像差(WaveScan WaveFrontTM System,AMOCo.,USA)检查,观察两组术前术后高阶像差的变化,并比较两组的差别。结果:所有患者无手术并发症,矫正视力≥1.0。波前组和标准组高阶像差均呈增加趋势,以彗差和球差增加为主。波前组HOAROM,Z7,Z8,Z12分别显著增加了73.2%,64.1%,128.9%和139.5%(P<0.05),标准组HOAROM,Z7,Z8,Z12分别显著增加了98.3%,149.1%,193.2%和107.8%(P<0.05)。波前组在总高阶像差(HOAROM)、30°三叶草(Z6)、垂直彗差(Z7)和水平彗差(Z8)高阶像差的改变显著优于标准组(P<0.05)。结论:术后6mo的随访结果表明,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可更好的控制术后高阶像差的增加,有助于患者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
- 樊琪张建华郑磊冯华章王红英
- 关键词:LASIK波前高阶像差
- 正视及低中度、高度近视人群明暗环境对比敏感度分析被引量:23
- 2008年
- 目的检测正视及低中度、高度近视3种不同人群在明、暗环境下的对比敏感度,评估其视功能状况。方法随机选取正视及低中度、高度近视患者各38例(最佳矫正视力均达20/20),分别以CGT-1000和MesotestⅡb对比敏感度仪测试明、暗环境下对比敏感度情况。结果明环境有眩光时,低中度近视及高度近视对比敏感度均低于正视眼(P<0.05);无眩光时,高度近视组对比敏感度低于其他2组(P<0.05),而正视与低中度近视无区别(P=0.087)。暗环境下,高度近视组对比敏感度低于其他2组(P<0.05),其余组间无差异。各组间无眩光情况下对比敏感度均优于眩光情况下对比敏感度。结论明、暗环境下,高度近视眼对比敏感度均低于正视眼,低中度近视界于二者之间。分析高阶像差、近视眼底退行性改变以及戴镜使物像缩小等可能是高度近视眼对比敏感度下降的原因。
- 雷蕾张建华郑磊高鹏王倩冯华章樊琪
- 关键词:近视正视
- LASIK术后夜间视觉质量与角膜非球面性关系的研究被引量:8
- 2009年
-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夜间视觉质量与角膜非球面性变化的关系。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在2007年9月至12月期间行LASIK手术的患者中,顺序选取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1.0,术后裸眼视力≥1.0,随访资料完整患者72例(144眼),等效球镜度数-4.0~-8.0 D,平均(-5.80+1.04)D。方法术前及术后3个月行Orbscan检查、K/Q值、Mesotest暗视条件下对比敏感度检查。主要指标暗视下无眩光Mesotest对比敏感度通过等级、Q值。结果Mesotest对比敏感度检查:无眩光暗视条件下,术后3个月未通过各等级测试的例数比术前增加,72例患者中26例对比敏感度等级比术前降低1~2个等级。Q值的分布:术前平均(-0.16+0.12),术后3个月平均(0.49+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直线相关回归分析:术前与术后Q值差值与对比敏感度等级变化呈正相关(回归方程为y=0.068x+0.5965,pearson系数r=0.476,P=0.000, P<0.01)。结论LASIK术后暗环境下对比敏感度降低与角膜Q值改变有关,角膜前表面非球面性改变是影响LASIK术后夜间视觉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 郑磊张建华王倩雷蕾王红英高鹏冯华章樊琪林燕丹姚琪
- 关键词:角膜磨镶术激光原位视觉质量Q值
- 头位倾斜对黄斑中心凹-视盘中心夹角度数的影响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 探讨头位倾斜对于黄斑中心凹-视盘中心夹角(FDA)度数的影响.方法 自身对照研究.使用3D OCT-1000对26例(52眼)非斜视受检者分别拍摄正位、头右倾30°、头左倾30°时眼底照片,并用CorelDRAW X4绘图软件测量照片中FDA度数.数据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FDA度数:右眼头右倾时为13.53°±3.36°,正位时为6.56°±2.28°,头左倾时为-0.53°±3.88°,三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15.866,P<0.05);左眼头右倾时为1.08°±3.31 °,正位时为7.31°±2.80°,头左倾时为13.45°±3.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98.437,P<0.05).不同性别间FD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06,P>0.05).年龄与时间无相关性(r=0.001,P>0.05).结论 头位倾斜对于FDA度数有显著的影响,临床工作中采用眼底照相评价患者的眼底旋转状态时应注意头位的摆放.
- 陆吴懿冯华章彭婕亢晓丽
- 关键词:眼底照相
- 波前引导LASIK治疗近视对视觉质量的影响研究
- 目的:观察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wavefront-guided LASIK/)治疗近视/(或合并近视散光/)的临床效果,主要从视觉质量方面对这一治疗方式做一综合和客观评价,并探讨高阶像差对视觉质量的...
- 冯华章
- 关键词:视觉质量波前像差近视
- 文献传递
- 光动力学疗法治疗PCV后合并眼底出血机制探讨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息肉样脉络膜视网膜病变(PCV)患者经光动力学(PDT)治疗后合并眼底出血的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6~2011-05在眼科确诊为PCV,经PDT治疗后出现眼底出血或玻璃体出血的患者5例(5眼),分析其临床特征。5例患者在治疗前均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后确诊为PCV;PDT治疗光斑覆盖眼底病灶区,治疗后随诊时间为1,2,3,6,9和12月。结果 3例患者在治疗后1个月内出现视网膜下出血,1例患者在治疗后2个月时出现视网膜下出血,1例患者在治疗后3个月时出现玻璃体出血。经对症治疗后,4例患者随访至1年时眼底出血大部分被吸收,视力轻度提高,荧光造影显示病灶部位未见荧光渗漏;1例玻璃体出血的患者随访过程中出血吸收缓慢,于是进行了玻璃体切割手术,术后出血消失,但视力未见提高。结论 PCV患者行PDT治疗后可合并眼底出血,其机制可能与治疗后病变区脉络膜血管脆性增大及息肉状病灶破裂导致出血有关。
- 彭清董洋李婧冯华章赵培泉
- 关键词:光动力学治疗眼底出血
- 高阶像差及对比敏感度在LASIK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0年
- 随着像差理论在LASIK中的应用,高阶像差也成为研究视觉质量中的热点问题,人们试图通过个体化手术部分矫正高阶像差,提高视觉质量。同时通过对比敏感度检查评估术后视觉质量在临床中也得到广泛应用。我们对高阶像差及对比敏感度在LASIK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冯华章张建华
- 关键词:LASIK高阶像差
- LASIK手术切削光区与瞳孔大小对术后夜间视觉质量的影响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观察LASIK手术切削光区大小和瞳孔大小对手术后暗视下对比敏感度的影响。方法LASIK手术72例(144眼),采用德国Oculus公司MesotestⅡb对比敏感度仪,检测LASIK术前及术后3月暗视下有或无眩光两种情况的对比敏感度的变化,比较通过与未通过对比度等级第3和第7级(contrast level 1:2.7)患眼手术切削光区及瞳孔大小。结果术后3月无眩光情况下MESOTEST对比敏感度阈值各等级未通过的例数均比术前增加,但仅第4级有统计学差异。有眩光情况下MESOTEST对比敏感度阈值各等级未通过的例数均比术前增加,第6、7、8级有统计学差异。术后3月有和无眩光情况下通过与未通过MESOTEST对比敏感度阈值等级测试3级和7级(contrast level 1:2.7)患者的平均Orbscan瞳孔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未通过患眼平均切削光区小于通过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LASIK术后早期暗视下对比敏感度比术前降低,LASIK手术切削光区大小是影响术后夜间视觉质量的重要因素,小光区对暗视下对比敏感度的影响较为明显,尤其是有眩光情况下更为显著。
- 郑磊张建华王倩雷蕾王红英高鹏冯华章樊琪林燕丹姚其
- 关键词:LASIK瞳孔
- 智慧型光斑LASIK治疗近视临床分析
- 2010年
- 目的:探讨智慧型光斑LASIK治疗近视或近视散光可预测性、稳定性、有效性及术后残留屈光度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10/2009-10在我中心行LASIK病例,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0.8,随访时间>1mo,球镜<-10.00D纳入统计分析病例,共768例。按激光切削模式及屈光度分组,对术后裸眼视力,术后1,3,6mo;1a残留等效球镜,屈光回退患者术前术后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例BCVA术后未达术前;预测性:术后常规组98.0%SE<0.50D,99.2%SE<1.00D;波前组97.4%SE<0.50D,99.3%SE<1.00D;术后残留屈光度,常规组:1mo:-0.01±0.10D;3mo:-0.02±0.20D;6mo:-0.07±0·31D;1a:-0.15±0.38D。波前组:1mo:-0.01±0.08D;3mo:-0.01±0.09D;6mo:-0.03±0.15D;1a:-0.08±0.19D;视力改变,常规组:0±0.05,波前组:0.01±0.04。23例术后残留屈光度危险因素分析,术后残留球镜与年龄,术前球镜有关,术后球镜=1.355-0.034年龄+0.142术前球镜;术后残留柱镜与术前柱镜,术前中央角膜厚度有关,术后柱镜=3.489+0.238术前柱镜-0.007术前中央角膜厚度。结论:智慧型光斑LASIK预测性,稳定性,有效性均较好,波前像差引导LASIK在预测性及有效性方面更优,两种术式均有较好的稳定性;术后残留球镜危险因素:年龄、术前球镜,术后残留柱镜危险因素:术前柱镜、术前中央角膜厚度。
- 冯华章张建华郑磊樊琪王红英
- 关键词:近视LASIK屈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