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建华

作品数:52 被引量:194H指数:8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8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0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1篇角膜
  • 27篇激光
  • 22篇准分子
  • 22篇准分子激光
  • 22篇分子
  • 20篇近视
  • 13篇原位
  • 13篇术后
  • 13篇屈光
  • 12篇磨镶术
  • 11篇手术
  • 11篇激光原位
  • 11篇PRK
  • 11篇LASIK
  • 10篇角膜磨镶术
  • 9篇切削术
  • 9篇准分子激光原...
  • 9篇准分子激光原...
  • 9篇角膜切削
  • 9篇角膜切削术

机构

  • 52篇第二军医大学
  • 6篇复旦大学
  • 2篇解放军第81...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52篇张建华
  • 34篇郑磊
  • 16篇王红英
  • 12篇高鹏
  • 12篇雷蕾
  • 11篇冯华章
  • 10篇王倩
  • 10篇樊琪
  • 9篇陈倩
  • 8篇桑延智
  • 7篇郭鸣华
  • 7篇彭亚军
  • 7篇黄翠萍
  • 6篇林燕丹
  • 6篇仲明
  • 6篇柳林
  • 4篇沈炜
  • 4篇刘志勇
  • 4篇鞠燕
  • 3篇王刚

传媒

  • 11篇眼科新进展
  • 6篇第二军医大学...
  • 5篇国际眼科杂志
  • 4篇眼视光学杂志
  • 4篇眼外伤职业眼...
  • 4篇中国实用眼科...
  • 3篇中国眼耳鼻喉...
  • 2篇眼科
  • 2篇国外医学(眼...
  • 1篇中国激光医学...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临床眼科杂志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眼科研究
  • 1篇中国高等医学...
  • 1篇实用医药杂志
  • 1篇第十届国际眼...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4
  • 1篇2012
  • 6篇2010
  • 5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7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2篇2000
  • 3篇1999
  • 4篇1998
  • 2篇1997
  • 2篇1996
  • 2篇1995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Q值引导的非球面LASIK与标准LASIK术后视觉质量的评估被引量:2
2014年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部分患者虽然裸眼视力可以达到1.0,但仍然会主诉视物不适感,夜间存在眩光、光晕等症状,因此对准分子激光手术的疗效评价也从单一的视力转变为对视觉质量的综合评价。目前的研究大多表明,LASIK术后明亮环境下各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较之于术前均有明显下降[1],然而对于暗环境下患者视觉状况的研究较少。日常有许多实际情况是处在比较暗的环境之中,比如夜晚的广场照明、道路照明等,这时人眼处在暗环境状态下。本文应用Mesoptest Ⅱ对接受标准LASIK及Q值引导LASIK术后暗环境状态下的对比敏感度变化。
王倩张建华王贵锋郑磊雷蕾高鹏
关键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视觉质量Q值非球面
近视患者LASIK手术前后暗环境下对比敏感度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在LASIK手术前后对低中度、高度近视患者进行暗环境下对比敏感度测试,评估其夜间视觉质量变化。方法随机选取低中度、高度近视患者各38例,均行标准LASIK术。在术前与术后1月、3月以MesotestⅡb测试暗环境下对比敏感度。结果术前、术后1月及3月,高度近视组对比敏感度均低于低中度近视组(P〈0.05),术后差异性更明显。术后1月、3月时二组患者对比敏感度均下降,其中高度近视组下降更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暗环境下,无论术前或术后,低中度近视组视觉质量均优于高度近视组。LASIK手术后,近视患者的暗环境对比敏感度较术前均下降,但随时间延长,患者对比敏感度有逐渐恢复的趋势。
雷蕾张建华郑磊林燕丹王红英
关键词: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视觉质量
正视及低中度、高度近视人群明暗环境对比敏感度分析被引量:23
2008年
目的检测正视及低中度、高度近视3种不同人群在明、暗环境下的对比敏感度,评估其视功能状况。方法随机选取正视及低中度、高度近视患者各38例(最佳矫正视力均达20/20),分别以CGT-1000和MesotestⅡb对比敏感度仪测试明、暗环境下对比敏感度情况。结果明环境有眩光时,低中度近视及高度近视对比敏感度均低于正视眼(P<0.05);无眩光时,高度近视组对比敏感度低于其他2组(P<0.05),而正视与低中度近视无区别(P=0.087)。暗环境下,高度近视组对比敏感度低于其他2组(P<0.05),其余组间无差异。各组间无眩光情况下对比敏感度均优于眩光情况下对比敏感度。结论明、暗环境下,高度近视眼对比敏感度均低于正视眼,低中度近视界于二者之间。分析高阶像差、近视眼底退行性改变以及戴镜使物像缩小等可能是高度近视眼对比敏感度下降的原因。
雷蕾张建华郑磊高鹏王倩冯华章樊琪
关键词:近视正视
色素膜黑色素瘤的误诊分析被引量:2
2002年
目的 复习回顾临床诊断和病理诊断为色素膜黑色素瘤的病例 ,分析总结误诊漏诊的原因。方法 回顾 195 2~ 1996年全部眼球标本 ,对临床诊断为色素膜黑色素瘤及病理检查诊断为色素膜黑色素瘤的病例系统复习 ,病理医师重新阅片 ,对其中漏诊、误诊及未明确诊断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全部眼球病理标本中临床或病理诊断为色素膜黑色素瘤合计 6 1例 ,其中临床诊断 38例 ,病理诊断 5 4例 ,临床病理诊断相符合 31例 ,不符合 30例。临床误诊为脉络膜黑色素瘤 7例 ,病理检查其中 4例视网膜下出血 ,2例慢性色素膜炎 ,1例 Coat's病。漏诊 12例 ,临床诊断为青光眼 8例 ,视网膜脱离、视网膜母细胞瘤、渗出性视网膜炎及全眼球炎各 1例 ,病理诊断脉络膜黑色素瘤 10例 ,虹膜睫状体及睫状体脉络膜黑色素瘤各 1例。未明确诊断 11例 ,临床诊断为球内占位性病变及球内肿瘤 ,病理诊断脉络膜黑色素瘤 9例 ,睫状体黑色素瘤及睫状体脉络膜黑色素瘤各 1例。
郑磊仲明张建华刘志勇桑延智韩传贵
关键词:误诊
iDesign引导个性化lasik
目的:探讨并分析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全激光iDesign个性化手术后视觉效果.方法:本组连续病例120只眼,准分子激光机Visx S4 IR,飞秒激光机IFS 150,iDesign波前像差仪均为AMO公司产品,所有患者术...
张建华
关键词:散光
iDesign引导全激光个性化lasik
目的:探讨并分析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全激光iDesign个性化手术后视觉效果.1.方法:本组连续病例120只眼,准分子激光机Visx S4 IR,飞秒激光机IFS150,iDesign波前像差仪均为AMO公司产品,所有患者...
张建华
关键词:近视
PRK治疗近视术后2年随访分析被引量:4
1998年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治疗轻、中、高度近视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在我院接受PRK治疗的239只近视眼的术后2年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Ⅰ组术前近视-1.00~-6.00D(等值球境,下同),术后2年裸眼视力≥1.0者占87.1%,≥0.5者占97.0%,剩余屈光度为-0.34±0.39D,95.0%,角膜已完全恢复透明;Ⅱ组术前近视-6.25~-12.00D,术后2年裸眼视力≥1.0者占47.8%,≥0.5者占88.4%,剩余屈光度为-0.77±0.63D,78.2%角膜已完全恢复透明。结论:PRK治疗-12.00D以下,特别是-6.00D以下近视眼安全有效。
张建华郭鸣华彭亚军黄翠萍顾红
关键词: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近视PRK
近视人群LASIK术前眼表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
[目的]观察分析近视人群结膜囊、睑缘带菌及药物敏感状况,指导LASIK手术抗生素的应用。方法收集200例(400眼)LASIK术前患者用药前和使用泰利必妥眼液或托百士眼液后1、3、5 天的结膜囊及睑缘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
张建华陈倩高鹏郑磊王红英
关键词:LASIK细菌培养
文献传递
LASIK术后1~2年角膜前后表面形状及前房深度的变化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利用OrbscanⅡ测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1~2年的角膜前后表面和前房深度值,探讨LASIK的相对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3年我院行LASIK的110例患者共210眼,按屈光度不同分成3组Ⅰ组<-6.0D,Ⅱ组-6.25D~-10.0D,Ⅲ组>-10.25D,每组各70只眼。利用OrbscanⅡ检查的结果,比较3组角膜前后表面高度图的数据,测量中央前房深度值,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角膜前表面高度图的后表面顶点距理想球面的距离(diff值)Ⅰ组为(-0.011±0.007)mm,Ⅱ组为(-0.021±0.009)mm,Ⅲ组为(-0.032±0.012)mm,3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角膜后表面高度图的后表面顶点距理想球面的距离(diff值)Ⅰ组为(0.051±0.015)mm,Ⅱ组为(0.075±0.018)mm,Ⅲ组为(0.076±0.018)mm,Ⅰ组与Ⅱ组、Ⅰ组与Ⅲ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Ⅱ组与Ⅲ组差异无显著性。中央前房深度Ⅰ组为(3.408±0.335)mm,Ⅱ组为(3.487±0.314)mm,Ⅲ组为(3.388±0.339)mm,Ⅰ组与Ⅱ组、Ⅰ组与Ⅲ组差异无显著性,Ⅱ组与Ⅲ组差异有显著性。全部病例均无进行性角膜后圆锥及圆锥角膜。结论LASIK手术角膜瓣下保留250μm以上的角膜基质,是相对安全的。OrbscanⅡ随访角膜前后表面的形态和中央前房深度,对于LASIK术后随访和手术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鞠燕张建华郑磊孙时英彭亚军仲明李春武柳林
关键词:角膜磨镶术激光原位角膜地形图前房
兔角膜成纤维细胞培养及其生长抑制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1999年
目的了解丝裂霉素C(MMC)及透明质酸(HA)对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术后及正常兔角膜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对兔角膜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观察MMC及HA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MMC及HA对兔角膜成纤维细胞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从细胞生物学角度揭示MMC及HA作为能有效抑制体外培养角膜成纤维细胞增殖的药物,作为PRK及其它眼科手术后用药的可能性,以期有助于防止或减少手术并发症。
张建华王康孙廉景才廉景才郑磊桑延智
关键词:角膜成纤维细胞PRKMMCHA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