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卓南生

作品数:29 被引量:41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文化科学
  • 8篇政治法律

主题

  • 5篇新闻
  • 3篇政治
  • 3篇报业
  • 2篇东南亚华人
  • 2篇中华经济
  • 2篇中华经济圈
  • 2篇社会党
  • 2篇外交
  • 2篇媒体
  • 2篇经济圈
  • 2篇华人
  • 2篇报业史
  • 1篇大中华经济圈
  • 1篇党政
  • 1篇新闻观
  • 1篇新闻史
  • 1篇新闻史研究
  • 1篇新闻系
  • 1篇新闻学
  • 1篇修宪

机构

  • 12篇龙谷大学
  • 5篇北京大学
  • 5篇厦门大学
  • 1篇华侨大学
  • 1篇新加坡报业控...

作者

  • 18篇卓南生
  • 2篇毛章清
  • 1篇杜海怀

传媒

  • 5篇世界知识
  • 4篇新闻春秋
  • 2篇东北亚论坛
  • 1篇国际新闻界
  • 1篇南洋问题研究
  • 1篇华侨华人历史...
  • 1篇新闻与传播评...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0
  • 2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5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猪仔问题”报道看《香港船头货价纸》的编辑方针与定位
《香港船头货价纸》(创刊于1857年)是中国最早的中文日报(《香港中外新报》的前身,在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本论文的主旨为:(1)通过该报(包括日文版的《官版香港新闻》)对“猪仔问题”的报道与评论,考察该报...
卓南生毛章清
关键词:报业史
文献传递
日本政坛变化与 内外政策走势被引量:1
1995年
日本政坛变化与内外政策走势[新]卓南生任何稍微关心国际形势的朋友都会留意到,日本是一个愈来愈受注目的话题。一方面是由于日本势力抬头,其一举一动都对国际社会(特别是亚太区域)产生一定的波及作用;另一方面是日本现在处于变动与调整时期,1945年战败以来,...
卓南生
关键词:社会党大中华经济圈东南亚华人小泽一郎保守化
《中国报学史》与中国新闻史研究——兼论戈公振对“报学”的迷思与烦恼被引量:1
2022年
1927年问世的戈公振名著《中国报学史》,其第一章绪论第二节“报纸之定义”近乎完整地翻译了日本学者藤原勘治《新闻纸与社会文化的建设》第二章“新闻纸的本质”的第二节至第五节。戈氏此举有违“学术规范”,是他拘泥于“学”而付出的沉重代价。然而瑕不掩瑜,尽管存在问题,戈著的贡献巨大,并非同年代其他新闻学论著所能比拟。
卓南生
关键词:《中国报学史》戈公振中国新闻史研究
方汉奇先生与中国新闻史学
2017年
如果我的记忆没有错误的话,我第一次见到方汉奇先生,是1987年夏天,地点就在我们今天会议的所在地——中国人民大学。由于我是在香港临时决定到j匕京的,因此事前并未致函给神交已久,但未曾谋面的方汉奇先生。这是我第一次到北京。尽管当时新中尚未建交,但官方已开始放松国民到中国旅游或者省亲的限制。
卓南生
关键词:史学新闻
“日本近代化模式”及其官制“舆情”走向被引量:2
2018年
2018年是日本"明治维新150周年"。相对于"明治维新百年祭"(1968年)日本政府的高调庆祝和精心策划的一系列大型"演出",今年的日本官方显得格外低调。但在这种低调的表象下实际上隐藏着日本当局紧锣密鼓的修宪路线。回顾半个世纪前日本当局主导"明治维新百年祭"的背景与论争,以及当时佐藤内阁对"反战阵营"采取的长期分化策略发现,今日"日本近代化模式成功论"的死灰复燃事出有因。日本政府有通过鼓吹"日本近代化模式"的成功来侧面肯定日本近代史,包括其侵略亚洲的轨迹的用心。日本某些学界人士对"ABCD包围圈论""近代超克论"在内的战前理论的重新包装与提倡、再生产、甚至于"出口转内销"的现象,揭露了"亚细亚主义"的真相与遗毒,昭示任何源自东京的"亚细亚主义"其本质都离不开"日本乃亚洲盟主"的结论框架。只要日本人不放弃二战前的史观,日本与亚洲对历史的认识与评价的差距与其说在缩小,不如说正在日益扩大。当前日本政府存在低调中不低调的政治日程与"舆情"走向。
卓南生杜海怀
关键词:明治维新修宪
《香港华字日报》创刊初期大量原件的发掘与意义被引量:1
2014年
本论文以新发掘的《香港华字日报》创刊初期之大量原件,确认作者早年通过该报前身报等论据推翻前人"定论"的诸多考察与推论基本无误。新原件不仅为我们进一步厘清该报的早期面貌,包括该报改为日报的准确日期,也为我们反映和记录了华文报业先驱在1872-1874年华文新报发展的重要年头,为求摆脱"西士馆主"舆论操纵的苦恼和努力。与此同时,新原件同时还呈现了当时寓居于新报的《京报》,一度"回光返照"的现象,从而留给报史研究者解读新报与《京报》"共存"在近代报业发展史上所蕴含的深刻意义等课题。
卓南生
我所知道的冯列山先生
2015年
冯列山(1907—1998)生于新加坡,幼时在家乡福建福安读书。192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1932年赴德国慕尼黑大学留学。1935年获得新闻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获得新闻学博士学位第一人。先后出任迁往香港的《申报》主笔、新加坡《总汇新报》总编辑、复旦大学、燕京大学和四川大学等高等学校新闻学教授。
卓南生
关键词:新闻学《申报》文艺青年新闻观新闻系副刊编辑
从留学生问题报道看日本传媒的“内部国际化”观
文着重探讨在日本泡沫经济迅速膨胀的1987年至1989年,日本传媒对留学生问题报道的角度、倾向及特征,从而窥视“富国意识”、“大国意识”日益强烈的日本传媒在所谓“内部国际化”(即日本国内的国际化)问题上所扮演的角色。文章...
卓南生
从“猪仔问题”报道看《香港船头货价纸》的编辑方针与定位被引量:4
2007年
《香港船头货价纸》是中国最早的中文日报《香港中外新报》的前身,在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本论文的主旨为:(1)通过该报(包括日文版的《官版香港新闻》)对“猪仔问题”的报道与评论,考察该报的编辑方针与定位;(2)进一步确认其作为英殖民地香港英文报纸《剌西报》的子报,尽管该报的编者为华人,并自我标榜“有益于唐人”,但仍然不能“自我操权”,不能列入华人自我办报的范畴。
卓南生毛章清
关键词:报业史
究竟谁需要新思维——写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署25周年被引量:1
2003年
卓南生
关键词:中日关系外交政策政党政治政治策略靖国神社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