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兴旺

作品数:106 被引量:854H指数:17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86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0篇医药卫生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31篇成像
  • 16篇体层摄影
  • 16篇体层摄影术
  • 16篇X线
  • 16篇X线计算
  • 16篇X线计算机
  • 15篇动脉
  • 15篇能谱CT
  • 14篇能谱成像
  • 13篇血管
  • 12篇冠状
  • 11篇血管成像
  • 11篇64层螺旋
  • 10篇冠状动脉
  • 10篇64层螺旋C...
  • 10篇CT
  • 9篇影像
  • 9篇造影
  • 9篇图像
  • 7篇小肠

机构

  • 92篇安徽医科大学...
  • 9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安徽省立医院
  • 2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复旦大学
  • 1篇空军总医院
  • 1篇阜阳市第二人...
  • 1篇六安市人民医...
  • 1篇黄山市人民医...
  • 1篇GE医疗集团
  • 1篇通用电气公司
  • 1篇解放军第53...
  • 1篇界首市人民医...
  • 1篇通用电气医疗...
  • 1篇芜湖市第二人...

作者

  • 92篇吴兴旺
  • 64篇刘斌
  • 27篇王万勤
  • 21篇余永强
  • 20篇周勇
  • 14篇王乐
  • 14篇刘文冬
  • 14篇赵红
  • 13篇李小虎
  • 12篇汪洁
  • 11篇张家文
  • 9篇赵小英
  • 8篇王侠
  • 6篇刘咸英
  • 6篇肖景坤
  • 5篇李红文
  • 5篇吴礼明
  • 5篇许建明
  • 5篇王斌
  • 5篇杜丹丹

传媒

  • 19篇安徽医科大学...
  • 13篇中国医学影像...
  • 10篇安徽医学
  • 9篇中华放射学杂...
  • 6篇临床放射学杂...
  • 4篇放射学实践
  • 4篇安徽医药
  • 3篇中华消化杂志
  • 3篇第九届全国临...
  • 2篇中国介入影像...
  • 1篇中国医疗器械...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中国肿瘤
  • 1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国CT和M...

年份

  • 3篇2024
  • 4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8篇2020
  • 3篇2019
  • 6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6篇2015
  • 7篇2014
  • 4篇2013
  • 8篇2012
  • 7篇2011
  • 3篇2010
  • 5篇2009
  • 3篇2008
  • 10篇2007
  • 6篇2006
10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64层螺旋CT对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价值
先天性心脏病是在人胚胎发育时期(怀孕初期2-3个月内),由于心脏及大血管的形成障碍而引起的局部解剖结构异常,或出生后应自动关闭的通道未能闭合而形成的异常改变。传统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有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MRI、心血管造影...
赵红刘斌吴兴旺张家文杜临安余永强
文献传递
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与神经鞘瘤的CT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与神经鞘瘤的CT表现,提高对两者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21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9例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和12例神经鞘瘤的CT影像表现,总结两者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结果9例多形性腺瘤均与腮腺深叶关系密切,8例有分叶,均对同侧颈动脉鞘无明显压迫;CT增强扫描呈结节状、破网状中等程度强化,部分低密度区无明显强化或不强化;7例病灶内见迂曲走行血管。12例神经鞘瘤中9例与腮腺深叶分界清晰,9例无分叶改变,9例压迫同侧颈动脉鞘向外侧移位,血管间距增宽;增强扫描部分病灶呈斑点、斑片状、结节状显著强化;8例病灶内见断续显示的不成熟肿瘤血管,4例不同程度囊变,3例病灶沿神经走行方向延伸至颅内或椎管内。结论CT可正确判断咽旁间隙肿瘤与腮腺深叶有无关系、病灶有无分叶、增强扫描有无明显强化区、病灶内血管是否完整、病灶有无颅内或椎管侵犯以及相邻颈动脉鞘位置有无改变这些特征,有助于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和神经鞘瘤的诊断。
杜丹丹吴兴旺赵小英刘斌
关键词: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神经鞘瘤计算机断层扫描
能谱CT低管电压对下肢血管成像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影响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探讨能谱CT低管电压技术对下肢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将72例行下肢CT血管成像(CTA)的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三组管电压分别为120kV、100kV及80kV,其余扫描参数保持一致。根据原始图像和最大密度投影(MIP)重组图像对三组下肢动脉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测量血管CT值、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及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结果:1三组图像血管CT值C组最高,A组最低,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CNR、SN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辐射剂量C组最低,A组最高。与A组相比,B、C组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分别降低35.8%、34.9%、34.4%及65.8%、64.4%、64.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能谱CT下肢血管成像使用低管电压扫描可满足临床诊断需求,且可大大降低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
赵小英赵金影吴兴旺陈坚刘斌
关键词:下肢血管CT血管成像
基于CT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模型预测透明细胞肾癌的WHO/ISUP级别
2023年
目的探讨基于三期CT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建立机器学习模型术前预测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cRCC)WHO/ISUP核分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3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236名ccRCC患者的3期(平扫期、皮髓质期、实质期)CT图像和临床病理资料。并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人工手动分割病灶后提取三期影像组学特征,并对提取得到的特征进行降维,筛选出最有价值的组学特征并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建立3种机器学习模型,分别为逻辑回归(LR)、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LR)。模型的诊断性能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估。结果最终筛选得到15个有价值的特征用来构建模型,在测试集中3种机器学习模型的AUC值分别为0.797、0.753、0.761。结论基于三期CT图像影像组学特征建立的机器学习模型在术前预测ccRCC的WHO/ISUP级别具有一定的价值。
周建华吴兴旺
关键词:病理分级
良恶性肺结节多排CT征象分析被引量:14
2018年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良性、原位癌(AIS)、微浸润腺癌(MIA)及浸润性腺癌(IAC)]肺结节的多排CT(MD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有确切术后病理结果的肺结节MDCT影像资料,把病灶分为良性组22例、早癌组(AIS+MIA)17例和IAC组48例,对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肺结节直径、类型、结节形态、结节与肺的交界面、结节的边缘特征、结节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结节与支气管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三组患者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性别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男性患者居多(68.18%),AIS+MIA及IAC组均以女性患者占优势(分别为70.59%及56.25%)。结节直径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AC组>AIS+MIA组[(1.88±0.45)cm比(1.31±0.45)cm,P<0.001],MIA结节直径>AIS[(1.52±0.45)cm比(1.01±0.25)cm,P<0.05]。结节类型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良性组及IAC组以实性肺结节(SPN)居多(95.45%及75.00%),AIS+MIA组则以纯磨玻璃结节(p GGN)及混合密度的磨玻璃结节(m GGN)为主(分别为47.06%及41.18%)。结节与肺的交界面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良性组以清楚光整为主(68.18%),AIS+MIA及IAC组以清楚毛糙为主(82.35%及77.08%)。结节的边缘特征(毛刺征)、结节与邻近结构的关系(胸膜凹陷征及血管集束征)、结节与支气管的关系(细支气管充气征及支气管截断征)三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随结节恶性度的增加,上述恶性征象的出现率总体有增加趋势。结论通过对肺结节直径的测量及对其CT征象的全面细致分析,可有效提高肺结节术前定性诊断的准确率。
王万勤刘斌周勇吴兴旺汪洁赵小英刘文东
关键词:肺结节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体外区分泌尿系结石成分:对比观察CT能谱扫描与常规扫描被引量:20
2011年
目的观察常规120kVp混合能量图与能谱CT单能量图区分体外不同成分泌尿系结石的价值。方法将已知单一成分的84枚泌尿系结石(尿酸类结石11枚,鸟粪石结石17枚,胱氨酸结石10枚,磷酸钙结石31枚,草酸钙结石15枚)分别置于猪肾中,采用宝石CT行能谱成像(GSI)扫描及常规120kVp扫描,测量并计算GSI图像的单能量(40~140keV,间隔10keV)CT值、能谱衰减曲线的斜率及120kVp混合能量CT值,并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成分结石CT值的差异。结果在120kVp混合能量图像上,5种不同成分结石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种结石单能谱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上述5种结石在50keV时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种结石能谱衰减曲线斜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5种结石间斜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T常规120kVp混合能量相比,单能量CT值可以有效区分上述5类结石。能谱CT单能量50keV为分析体外泌尿系结石成份的最佳参数。
李小虎余永强王万勤刘斌张艺飞张帅吴兴旺陈垦周勇王乐
关键词:泌尿系结石能谱成像
对比剂剂量及注射流率对去卷积法兔肝脏CT灌注值的影响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去卷积法肝脏CT灌注成像时对比剂剂量和注射流率对灌注参数值的影响。方法对8只实验兔采用配伍组设计:处理因素为注射流率,分别为0.5ml/s、1.0ml/s、1.5ml/s;配伍因素为对比剂剂量,分别为0.5ml/kg、1.0ml/kg、1.5ml/kg。将灌注扫描数据传入工作站,利用Perfusion3中的肝脏灌注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各灌注值。结果对比剂剂量对主动脉、门静脉和肝实质增强峰值有显著性影响(P<0.05);对比剂注射流率对主动脉、门静脉的增强峰值时间有显著性影响(P<0.05);注射流率和剂量对肝血流量(HBF)、肝动脉指数(HAF)、肝血容量(HBV)、毛细血管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去卷积法肝脏CT灌注成像可以定量研究肝脏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状态,结果稳定,对对比剂剂量和注射流率要求相对不高,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肖景坤刘斌王万勤方雷吴兴旺余永强
关键词:肝脏灌注成像对比剂
CTC影像学特征在预判不完全结肠镜检中的价值
2021年
目的探究基于CT结肠虚拟内镜(CTC)成像的结肠影像学特征在预判不完全结肠镜检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同时做过CTC和结肠内镜的患者71例,依据结肠镜是否到达回盲部,分为完全组30例和不完全组41例。记录所有病例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和影像学特征(乙状结肠顶高、结肠长度、仰卧位腹围、曲折度),分析出与不完全结肠镜有关的临床因素和影像学特征,再评估影像学特征预判不完全结肠镜检的价值。结果与完全组相比,不完全组的年龄更高(P<0.001),乙状结肠顶高较高(P<0.001)、结肠长度较长(P<0.001)、仰卧位腹围较长(P=0.005)、曲折度较多(P=0.003)。乙状结肠顶高、结肠长度、仰卧位腹围、曲折度和联合这些特征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1、0.795、0.685、0.704、0.850。结论年龄、乙状结肠顶高、结肠长度、仰卧位腹围、曲折度是与不完全结肠镜检有关的因素,联合多个影像学特征能够较好地预判结肠内镜检查是否能完成。
张波王侠许兴园吴兴旺
关键词:计算机断层ROC曲线
冠状动脉能谱CT单能量成像与混合能量成像质量的比较——静态模型的实验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通过模拟冠状动脉静态模型分析比较能谱CT宝石能谱成像(GSI)与混合能量成像的图像质量。材料与方法采用模拟冠状动脉静态体模,体模内共3支相同的模拟冠状动脉,管腔内斑块采用人造混合斑块(120 kVp下CT值约60.0~148.6 HU)伴有三种不同程度狭窄(25%、50%及75%)。在3支模拟冠状动脉内分别注入3种不同浓度的对比剂进行扫描,模型内对比剂碘浓度由低到高依次为6.25 mgI/ml、7.89 mgI/ml、14.06 mgI/ml,分别将其定为A、B、C组。采用GE Discovery CT 750 HD扫描仪,采集120 kVp下的混合能量模式(包括混合能量标准扫描和混合能量高清扫描标准重组)及GSI能谱扫描模式;每支模拟冠状动脉分别在每种狭窄处选取4个层面的感兴趣区进行测量,分别测量管腔内CT值、模拟斑块的CT值及背景噪声,计算各层面的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同时由两名专业影像医师根据图像显示情况对感兴趣区的轴位及冠状重组图像进行评分。通过CNR及主观评分的比较评价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结果比较GSI序列40~140 keV图像的CNR,A~C组均在50~60 keV具有较好的CNR,比较60 keV单能量图像与混合能量图像不同狭窄率条件下A~C组CNR,除A组浓度25%及75%狭窄率的CNR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B、C组浓度单能量60 keV扫描模式CNR值均高于混合能量扫描模式,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不同狭窄率条件下A~C组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60 keV单能量图像与混合能量图像相比,在对比剂浓度较低时(A组及B组)其评分均高于混合能量图像,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比剂浓度相对较高的C组内50%及75%狭窄率的GSI 60 keV单能量图像与混合能量模式图像比较图像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性。结论冠状动脉狭窄模型运用宝石能谱CT扫描,在60 keV时能够获得最佳图像质量,优化图像的CNR,较冠状动脉常规混合能量扫描模式具有更好的图像�
朱晓红刘斌周勇汪洁王乐吴兴旺王万勤张帅
关键词:能谱成像对比噪声比冠状动脉
能谱CT成像评价末端回肠炎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观察末端回肠炎宝石能谱CT成像(GSI)表现,并与常规CT小肠造影(CTE)比较,分析其对末端回肠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疑诊末端回肠疾病患者,结肠镜及病理检查显示72例末端回肠炎,6例回盲部息肉或肿瘤样病变,30例回肠克罗恩病及7例回肠肠结核,5例未见明显异常。其中70例接受常规CTE,50例接受GSI,比较其影像学表现。分析2种方法检出末端回肠炎的结果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比较其敏感度和特异度,绘制ROC曲线,并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相比常规CTE,GSI低keV单能量图像显示病灶较清晰,相应能谱曲线及碘基图能清晰区分病变肠壁、正常肠壁、肠腔液体及邻近脂肪组织;动、静脉期末端回肠炎病变肠壁碘浓度分别为(10.90±0.55)及(14.33±0.75)μg/cm^3。常规CTE及GSI检测末端回肠炎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分别为差及较高(Kappa=0.35、0.72,P=0.16、<0.01);GSI检出末端回肠炎的敏感度、特异度(86.21%、85.71%)均高于常规CTE(65.12%、51.85%,χ^2=3.97、6.10,P均<0.05)。GSI检出末端回肠炎的AUC(0.86)高于常规CTE(0.57,Z=2.42,P=0.02)。结论GSI能清晰显示末端回肠炎病灶,对末端回肠炎有较高诊断效能。
裴申军吴兴旺王侠田晓燕王斌梅俏宋建
关键词:回肠炎能谱成像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