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飞 作品数:11 被引量:99 H指数:5 供职机构: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乳房疼痛患者抑郁、焦虑和激惹情绪调查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调查乳房疼痛患者抑郁、焦虑及激惹情绪状态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为乳房疼痛患者提供合适的心理干预和治疗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12月于全国12家三级甲等医院乳腺科门诊就诊的乳房疼痛患者2 731例,收集其基本信息、临床查体等资料,利用激惹、抑郁和焦虑量表(IDA)调查患者的心理状态并进行分析。结果乳房疼痛患者中,22.8%存在4项心理情绪问题(抑郁边缘/异常状态、焦虑边缘/异常状态、边缘/异常内向性激惹、边缘/异常外向性激惹),18.8%存在3项心理情绪问题,20.2%存在2项心理情绪问题,19.4%存在1项心理问题。随着疼痛程度的增加,IDA抑郁、焦虑及外向性激惹维度评分随之升高(F=6.7~26.7,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疼痛评分高、低学历、低收入、吸烟及饮酒史等为乳房疼痛患者情绪问题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乳房疼痛患者具有较高的抑郁、焦虑及内外向性激惹情绪发生率。疼痛程度与乳房疼痛患者抑郁、焦虑等情绪发生密切相关。 于理想 禚英杰 刘丽媛 王斐 周飞 相玉娟 黄淑亚 郑超 傅勤烨 高德宗 李亮 马忠兵 张强 余之刚关键词:乳房疼痛 抑郁 激惹 不同年龄段女性乳腺增生症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女性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相关风险因素分布。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12家医院就诊的乳腺增生症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查体、影像及病理资料,分为25-44岁青年组和45-75岁中老年组,比较两组差异。结果乳腺增生症患者3684例,青年组2291例和中老年组1393例,青年组及老年组患者临床分型均以乳痛型(50.3%比42.7%,P<0.001)多见,病理表现均以腺病为主(67.9%比61.7%,P<0.001).中老年组乳腺癌检出率高于青年组,肿块型患者为著(9.4%比4.2%,P<0.001)。两组间生育特征、生活习惯及疲劳焦虑抑郁等相关风险因素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乳腺增生症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风险因素分布因年龄不同而存在差异. 王斐 申朔豪 刘丽媛 王顽 蒋宏传 滕理送 范志民 耿翠芝 金锋 唐利立 张建国 王翔 王殊 段学宁 于理想 周飞 相玉娟 黄淑亚 郑超 傅勤烨 高德宗 李亮 马忠兵 张强 余之刚关键词:乳腺疾病 年龄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及文献回顾 被引量:1 2023年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breast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BIMT)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的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其病因不明,通过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很难与乳腺癌鉴别,并且其病理组织形态复杂,鉴别诊断困难,复发危险因素未知[1]。 李兆辉 李亮 周飞 郑超 周文重 王斐 余之刚关键词:乳腺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预后 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9 2016年 目的探讨非哺乳期乳腺炎(NPM)的临床特征及发病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3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乳腺外科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NPM病人120例(病例组)资料,选取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查体中心的健康人群111名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临床特征,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病例组病人年龄为33(20~62)岁,病变常见于乳腺外上象限(21.7%)、内上象限(20.0%)及乳头乳晕区(30.8%),临床分型以肿块型(45.8%)为主。两组在超重/肥胖、生育次数、初育年龄、哺乳时间、初潮年龄、乳头内陷、既往哺乳史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生育次数(OR=5.02,95%CI1.06~23.86,P=0.042)、初潮年龄(OR=I.97,95%CI1.45—2.68,P〈0.001)及超重/肥胖(OR=1.25,95%CI1.08—1.44,P=0.002)为NPM的危险因素,而初育年龄(OR=0.85,95%CI 074-098,P=0.025)为该病的保护因素。结论NPM有其特定临床特征,生育次数多、初潮年龄晚、超重/肥胖可增加该病发病风险,初育年龄晚可降低该病的发病风险。 刘璐 周飞 于理想 马忠兵 傅勤烨 高德宗 张强 李亮 王斐 余之刚关键词:乳腺 非哺乳期乳腺炎 乳腺导管扩张症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 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在非哺乳期乳腺炎病原菌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在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病原菌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集33份非哺乳期乳腺炎标本,分别进行传统的细菌镜检、微生物培养与鉴定,并提取其DNA进行PCR扩增及16S rDNA测序分析。结果革兰染色法41.18%(7/17)查见G+细菌,35.29%(6/17)查见G-细菌。微生物培养仅1例阳性(1/5)且呈现两种细菌生长。16S rDNA测序阳性率为100%,其中39.39%(13/33)为混合细菌感染,27.27%(9/33)为假单胞菌属,6.06%(2/33)为kroppenstedtii.棒状杆菌,6.06%(2/33)为屎肠球菌,3.03%(1/33)为坚硬芽孢杆菌,3.03%(1/33)为芽孢八叠球菌,3.03%(1/33)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2.12%(4/33)为宏基因组文库细菌。结论应用16S r DNA测序技术检测非哺乳期乳腺炎病原菌具有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且可为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提供线索。 周飞 刘璐 刘丽媛 王斐 于理想 相玉娟 马忠兵 余之刚关键词:RDNA 非哺乳期乳腺炎 病因 EZH2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女性乳腺癌易感性的分析 2022年 目的探讨Zeste同源物增强子2(EZH2)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乳腺癌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在全国22家三级甲等医院就诊的1039例乳腺癌患者和1040例对照者。检测3个EZH2基因SNPs位点(rs2302427 C>G、rs12670401 T>C和rs6464926 C>T)的基因型分布情况以及不同基因型与乳腺癌发生风险的相关性。使用数据库乳腺癌数据分析EZH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EZH2 rs6464926 CC基因型与TT基因型(OR=1.362,P=0.015)和显性模型(OR=1.22,P=0.045)乳腺癌发病风险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表明,在BMI≥24 kg/m^(2)的女性中,与野生型相比,rs6464926位点TC基因型(P=0.050)、TT基因型(P=0.025)和显性模型(TC+TT,P=0.021)患乳腺癌风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s6464926位点与EZH2基因表达具有相关性(P=6.89E-47)。EZH2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P<0.001),并且EZH2基因高表达的患者预后与较短的总生存期(HR=1.27,P=0.013)、无远处转移生存期(HR=1.37,P<0.01)和无复发生存期(HR=1.44,P<0.01)相关。结论EZH2 rs6464926多态性位点与中国女性乳腺癌易感性有关,其可能通过影响EZH2表达参与影响乳腺癌的发生和预后。 赵林枫 于理想 郑超 黄淑亚 刘丽媛 相玉娟 王斐 周飞 周文重 叶春淼 李亮 马忠兵 张强 傅勤烨 余之刚关键词:乳腺肿瘤 疾病易感性 基因多态性 IL-α诱导乳腺导管上皮过度角化在导管周围乳腺炎中的作用 周飞 张晓霞 刘丽媛 王斐 于理想 相玉娟 黄淑亚 马忠兵 余之刚体重指数与乳腺癌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评价体重指数(BMI)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72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及随访信息,根据BMI分为超重肥胖组(BMI≥25.0 kg/m2)与正常组(BMI<25.0 kg/m^2)。Kaplan-Me ie r法比较两组生存差异,非条件Logis tic回归分析不同BMI分组乳腺癌OS的相关因素。结果:456例患者纳入分析,超重肥胖组(286例)与正常组(170例)一般临床病理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随访60.9个月,两组无病生存时间(DFS)及总生存时间(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7、0.336)。年龄、月经状态、ER及HER2等与不同BMI分类乳腺癌的OS无关。BMI分类不影响新辅助化疗病理性完全缓解(pCR)率,但与新辅助化疗ER阳性乳腺癌的DFS(P=0.013)及OS(P=0.022)有关。超重肥胖组生存较差(OR=0.16,95%CI:0.03~0.93,P=0.042)。内分泌治疗亚组中超重肥胖组病例生存风险降低(OR=0.077,95%CI:0.08~0.714,P=0.024)。结论:BMI≥25.0 kg/m^2是ER阳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DFS和OS的危险因素,可能与内分泌治疗获益不足有关。 王斐 刘丽媛 王永久 于理想 周飞 申朔豪 李亮 马忠兵 余之刚关键词:乳腺肿瘤 体重指数 新辅助化疗 预后 非哺乳期感染性乳腺脓肿诊疗策略 被引量:1 2018年 非哺乳期感染性乳腺脓肿是一组发生在女性非哺乳期的非特异性炎症,以乳晕下或乳房周围脓肿为主要临床表现,脓肿容易破溃形成窦道或皮肤溃疡,经久不愈,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得到充分阐明,治疗方案也没有统一的认识。结合该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对非哺乳期感染性乳腺脓肿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其诊疗方案进行总结。 余之刚 周飞关键词:病因 非哺乳期乳腺炎性疾病的细菌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2013年 乳腺炎性疾病约占同期乳房疾病的1/4,按照乳腺功能状态可以将其分为哺乳期乳腺炎和非哺乳期乳腺炎。哺乳期乳腺炎多数由乳汁淤积和细菌逆行感染引起,造成感染的细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此外还有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D组链球菌和厌氧菌等。非哺乳期乳腺炎病理类型多样,主要包括乳腺导管扩张症(mammary duct ectasia,MDE)、 店、 周飞 余之刚关键词:乳腺炎 细菌 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