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凌

作品数:14 被引量:132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0篇珠江口
  • 5篇同位素
  • 4篇有机碳
  • 4篇有机质
  • 4篇早期成岩
  • 4篇沉积物
  • 3篇通量
  • 3篇同位素组成
  • 3篇近海
  • 2篇碳同位素
  • 2篇统筹
  • 2篇珠江口外
  • 2篇稳定同位素
  • 2篇稳定同位素组...
  • 2篇夏季
  • 2篇间隙水
  • 2篇交换通量
  • 2篇海域
  • 2篇分馏
  • 2篇沉积物间隙水

机构

  • 13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德州学院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南方海洋科学...

作者

  • 14篇张凌
  • 6篇陈繁荣
  • 6篇黄小平
  • 6篇杨永强
  • 6篇张德荣
  • 5篇江志坚
  • 4篇吕莹
  • 2篇张景平
  • 2篇殷克东
  • 2篇吴云超
  • 1篇连忠廉
  • 1篇张霞
  • 1篇于硕
  • 1篇叶丰
  • 1篇刘庆霞
  • 1篇柯志新
  • 1篇刘松林
  • 1篇赵春宇

传媒

  • 4篇热带海洋学报
  • 3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海洋学报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环境科学与管...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6
  • 1篇2005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珠江口表层沉积物有机碳不同浸提组分的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4
2019年
活性有机碳是海洋沉积物有机碳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河口区沉积物不同浸提组分的活性有机碳对于认知近海活性有机碳的迁移转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全球碳循环研究提供基础。本文于2013年7月采集珠江口表层沉积物样品,通过盐提取(SEC)、水提取(WEC)、氯仿熏蒸提取(MBC)和酸提取(AHC)等方法测定其活性有机碳,研究其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珠江口表层沉积物SEC、WEC、MBC和AH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768.0±23.5)×10^(-6)、(688.1±31.2)×10^(-6)、(963.2±26.4)×10^(-6)和(3040.7±18.2)×10^(-6);(2)沉积物SEC和AHC含量由西北部向东南部逐渐减少,而MBC含量由口外向西北口内逐渐减少,WEC空间分布则相对均匀;(3)陆源输入的较难降解的活性有机碳主要在西部区域沉积,而微生物活性有机碳量则主要在东南部口外处沉积。总体来看,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珠江口沉积物中的活性有机碳含量相对较高,不利于其有机碳的埋藏。
连忠廉江志坚江志坚黄小平吴云超张凌
关键词:活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沉积物珠江口
我国海湾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与保护策略被引量:13
2016年
海湾因其独特的自然条件,拥有区位、环境、资源等诸多优势,成为海陆交通枢纽、临海工业基地、重要城市中心和海洋生物摇篮,在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维持海湾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但是,近几十年来,高强度人类活动,导致海湾面积和自然岸线减少、泥沙严重淤积、环境恶化、生态系统失衡,已严重威胁到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目前海湾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亟需进行基于陆海统筹的海湾区域及其流域发展规划,展开海湾综合整治与生态环境修复,控制流域面源污染物输入,推进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湾管理,以实现海湾有序开发,保障其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利用。
黄小平张凌张景平江志坚
大亚湾滨海湿地沉积物间隙水无机氮分布特征及其沉积物-水界面交换通量被引量:1
2020年
为探讨大亚湾滨海湿地沉积物间隙水中无机氮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环境效应,于2017年3月(枯水期)和8月(丰水期)分别采集了大亚湾湿地3个断面的沉积柱,测定了间隙水中无机氮含量并对其在沉积物-水界面交换进行了实验室培养实验。结果发现,滨海湿地近岸上覆水中氮营养盐含量远高于大亚湾水体平均值,说明近岸人类活动对湿地生态系统中氮含量的影响较为严重,河流输送是其来源的主要途径。间隙水中NH4-N、NO3-N和NO2-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770.60、7.63和7.39μmol/L,其中NH4-N是DIN的主要组分,约占DIN的85.82%~99.67%。室内培养实验发现,NH4-N、NO3-N和NO2-N的界面交换通量平均值分别为0.09、-0.18和0.36 mmol/(m^2·d),不同断面下DIN的交换速率存在明显差异。整体上,DIN的交换通量在枯水期约为0.41 mmol/(m^2·d),湿地沉积物表现为上覆水DIN的源;而丰水期沉积物则成为DIN的汇,其平均通量约为-0.23 mmol/(m^2·d)。对照实验结果表明,灭菌之后NH4-N、NO3-N和NO2-N的平均交换通量均有所降低,相比于原始组分别降低了76.5%、23.7%和50.3%,说明微生物在氮的转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赵春宇张凌张凌江志坚吴云超柯志新
关键词:沉积物间隙水滨海湿地
珠江口沉积物酸挥发性硫化物与重金属生物毒性的研究被引量:12
2006年
研究了2003年10月采于珠江口5个站位的沉积物剖面酸挥发性硫化物(AVS)和同时提取的重金属(SEM:Pb,Zn,Cu,Cd,Ni)。其中,站位1、2位于中滩,其沉积物的AVS含量变化范围较小,为0.25—4.06μmol.g-1;站位3、4位于西滩,其沉积物的AVS含量变化范围较大,为0—26.09μmol.g-1。中滩和西滩沉积物的AVS含量均随深度增加。西滩表层沉积物的AVS含量接近于零,这可能与该水域较强的底层流和沉积物的再悬浮作用有关。站位5位于珠江口外侧,其表层沉积物的AVS含量相对较高,且垂向变化较小,可能是还原性沉积物间歇性再悬浮后重新沉积的结果。站位1、2和5沉积物中同时提取的重金属含量大体在0.95±0.2μmol.g-1范围内,随深度增加略呈下降趋势;而西滩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相对较高,为1.43—2.42μmol.g-1,且在一定深度范围内随深度增加呈明显下降的趋势,表明珠江口西滩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有加重的趋势。对AVS/SEM摩尔比值和单个金属的毒性效应研究显示,珠江口内尤其是西滩的表层沉积物存在重金属污染,对其中生活的底栖生物具有潜在的毒性效应。
杨永强陈繁荣张德荣张凌吕莹
关键词:珠江口酸挥发性硫化物生物毒性
珠江口及近海沉积有机质来源判断被引量:7
2008年
用二元混合模型对有机地球化学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珠江口和近海沉积物样品OC/N与δ15N在早期成岩过程中均发生了较大改变,OC/N可用作判断有机质来源的辅助证据,而δ15N不宜用作沉积有机质来源的指示。δ13Corg则可以较可靠地用来评价来源的贡献。稳定C同位素二元混合模拟结果表明从珠江河流出海口往近海方向,陆源有机质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在珠江口内,陆源有机C的比例略大于水生有机C,而近海有机质以当地水生藻类为主要来源。
张凌陈繁荣杨永强张德荣
基于种子法的海菖蒲海草床恢复被引量:10
2019年
海草床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与红树林、珊瑚礁并称为海洋三大典型生态系统。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及气候变化的影响,其分布面积在全球范围内急剧下降,海草床保护和恢复已成为海洋生态学的研究热点。研究首次尝试在野外用种子法对热带海草优势种海菖蒲进行生态恢复,并探究影响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因素。结果表明,埋藏深度及种子保护对海菖蒲种子的萌发率影响显著。埋藏深度为6cm时,海菖蒲种子的萌发率仅为1.25%,大部分种子腐烂失活。埋藏深度为2cm时,网袋埋藏种子的萌发率高达96.10%,但直接埋藏种子的萌发率远远低于用网袋保护的种子,这可能是由于生物扰动或动物捕食增加了种子的流失。春季大型藻类和附着藻类的爆发是导致海菖蒲幼苗生长受阻、成活率降低的主要因素之一。
于硕张景平崔黎军江志坚张凌黄小平
关键词:海草生态恢复种子
珠江口及近海表层沉积有机质的特征和来源被引量:23
2010年
测定了珠江口及近海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及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和几类主要有机化合物(水解氨基酸THAA、糖类TCHO、脂类lipid、酸不溶有机物AIOC),并分析了沉积有机质及化合物的特征和来源。结果表明珠江口表层沉积有机质主要为陆源和水生混合来源,而近海有机质主要为当地水生来源。大量的陆源高等植物(含有较多的木质素、纤维素等)输入珠江口,使得珠江口个别站位沉积物中糖类物质含量大幅高于近海样品;而珠江口与近海沉积物中水生来源有机质的含量相当。氨基酸和糖类占TOC的份额在浮游生物和悬浮颗粒物中分别为56%和48%,在表层沉积物中为19%,说明珠江口和近海的有机质从水柱到达沉积物-水界面的过程中经历了较充分的降解。珠江口样品中活性组分氨基酸和糖类占TOC的份额低于近海,可能说明珠江口沉积有机质的降解程度高于近海。
张凌陈繁荣殷克东吕莹杨永强张德荣
关键词:有机质碳同位素珠江口近海
2010年夏季珠江口海域颗粒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来源被引量:21
2012年
于2010年8月对珠江口海域20个站位的颗粒有机碳(POC)进行采样,分析了POC的空间分布特征,讨论了POC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并利用碳稳定同位素(δ13C)分析了POC的来源及其贡献率。结果显示,研究区域POC的浓度范围98.5—1929.8μg/L,平均浓度541.9μg/L,空间分布总体呈现自北部海域向中部海域逐渐降低,中部海域至南部海域又逐渐升高,底层大于表层的特点。总悬浮颗粒物、叶绿素a、水动力是影响POC空间分布的重要原因。研究区域总悬浮颗粒物δ13C值的变化范围-27.05‰—-21.03‰,平均为-24.57‰,反映出珠江口海域颗粒有机碳为陆源和水生源混合来源,其分布呈现沿盐度梯度自口门内向口门外逐渐递增,底层高于表层的特点。陆源输入和海洋生物生产是影响δ13C值分布的主要原因。运用二元混合模型计算得知,珠江口北部和中部海域POC以陆源有机碳为主,贡献率平均为64%;南部海域POC以水生源有机碳为主,贡献率平均为68%。与20多年前相比,POC的分布特征与来源已经发生了改变,珠江口海域含沙量减少与营养盐含量增加可能是导致POC组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刘庆霞黄小平张霞张凌叶丰
关键词:颗粒有机碳珠江口海域
珠江口及近海沉积有机质的分布、来源及其早期成岩作用研究
本文通过对珠江口及近海沉积柱C、N元素含量、OC/N比值、稳定C、N同位素组成的分析,研究了从珠江口到近海不同来源沉积有机质的分布及其时空变化,探讨了其变化原因和生态环境意义,估算了近海有机质的沉积通量,并且与珠江口的沉...
张凌
关键词:总氮含量稳定同位素组成早期成岩
文献传递
粤港澳大湾区大气、水环境及滨海湿地的保护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粤港澳大湾区地处中国沿海开放前沿,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过去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使大湾区区域性、累积性、复合型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大湾区区域发展与保护的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生态环境保护总体形势依然严峻。有必要科学总结大湾区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对策和建议,强调推进大湾区基于生态系统、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整体保护和协同治理,实现大湾区海陆生态系统的结构完整性与功能稳定性。
张凌张凌黄小平
关键词:生态环境问题协同治理陆海统筹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