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庆

作品数:53 被引量:119H指数:5
供职机构:云南省森林灾害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0篇生物学
  • 15篇农业科学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毒性
  • 6篇昭觉林蛙
  • 6篇蝌蚪
  • 6篇林蛙
  • 5篇滇蛙
  • 4篇毒性试验
  • 4篇鱼类
  • 4篇区系
  • 4篇自然保护
  • 4篇自然保护区
  • 4篇急性毒性
  • 4篇保护区
  • 3篇生境
  • 3篇食物
  • 3篇食性
  • 3篇水质
  • 3篇水质评价
  • 3篇群落
  • 3篇种群
  • 3篇乐果

机构

  • 34篇西南林学院
  • 17篇西南林业大学
  • 4篇云南省森林灾...
  • 3篇天津市水产研...
  • 2篇天津市城市规...
  • 2篇哀牢山国家级...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黑龙江省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昆明动物园
  • 1篇天津市城市规...

作者

  • 51篇张庆
  • 26篇周伟
  • 8篇李明会
  • 6篇李明会
  • 5篇潘晓赋
  • 5篇白冰
  • 4篇李凤莲
  • 4篇丁煌英
  • 4篇李伟
  • 4篇李宁
  • 4篇宁鹏飞
  • 3篇周用武
  • 3篇刘宁
  • 3篇李旭
  • 3篇杨红燕
  • 2篇付蔷
  • 2篇王学荣
  • 2篇郭兴焱
  • 2篇吴飞
  • 2篇刘钊

传媒

  • 9篇四川动物
  • 9篇西南林学院学...
  • 4篇Zoolog...
  • 3篇西南林业大学...
  • 2篇野生动物
  • 2篇东北林业大学...
  • 2篇云南农业大学...
  • 2篇Chines...
  • 2篇野生动物学报
  • 1篇国土与自然资...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云南林业科技
  • 1篇浙江林学院学...
  • 1篇热带农业工程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水产学杂志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现代农业科学
  • 1篇水生态学杂志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2
  • 2篇2011
  • 5篇2010
  • 5篇2009
  • 4篇2008
  • 10篇2007
  • 4篇2006
  • 4篇2004
  • 2篇2002
  • 1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7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贵阳黔灵公园“半野生”猕猴行为初步研究
<正>中国“半野生”猕猴的研究日渐深入,与人类活动相关的猕猴种群结构、食性、繁殖等研究相继出现,但针对人为影响下“半野生”猕猴的行为研究却鲜有报道。作者选择贵州省贵阳市黔灵公园为调查地点,于2004年2月—2004年4月...
李旭张庆
文献传递
农药乐果对昭觉林蛙蝌蚪的急性毒性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用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乐果对昭觉林蛙(Rana chaochiaoensis)蝌蚪的急性毒性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温(20.5±0.5)℃条件下,乐果对昭觉林蛙蝌蚪24 h,48 h,72 h,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76.97mg/L,67.85 mg/L,56.61 mg/L,52,80 mg/L,并呈现出线性关系,安全浓度(SC)为5.28 mg/L。由此得出,乐果对昭觉林蛙蝌蚪属于低毒性农药,当乐果残留量超过安全浓度时,将会影响昭觉林蛙蝌蚪的正常生长发育。
张庆郭兴焱李明会周伟
关键词:乐果急性毒性试验半致死浓度
云南昭通北部金沙江地区的鱼类多样性及保护
云南昭通北部地区金沙江水系共有鱼类47种,分别隶属于3目9科39属。鱼类区系组成以鲤形目占绝对优势,而鲇形目次之;在科级水平上,鲤科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鳅科。本区鱼类既有金沙江上游的成分,又有长江中游的成分,鱼类区系具有...
张庆李凤莲付蔷白冰周伟
关键词:鱼类多样性资源现状金沙江
文献传递
滇西北中甸地区的鱼类被引量:2
2002年
滇西北中甸地区共有鱼类20种(亚种),分别隶属于2目4科15属;剔除3种引入种,原产土著种类仅有17种.区系成分以鲤科种数最多,共有8种.鱼类区系特点表现为:区系成分单一,地域划分显著,垂直分布明显和凶猛鱼类稀少.文中还对中甸鱼类的生物学特点,资源现状,资源的持续利用与保护等做了阐述和讨论.最后,就动物地理区划作了简要讨论,认为中甸地区是动物地理区划中的一个关键地区.
张庆周伟潘晓赋周用武吴飞
关键词:鱼类区系组成资源持续利用滇西北
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
杨宇明杜凡刘宁陈宝昆张庆周远王娟徐正会杨比伦尹五元陈永森
该研究成果在我省林业、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和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和评价等方面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在德洪宏州林业系统、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国家林业局西南林业勘察设计院、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云南...
关键词: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
云南昆明不同产地滇蛙的食物变化比较被引量:1
2007年
要真正了解一种蛙的生态习性及食性,调查和分析其不同种群、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性别的年周期食物组成是必要的。自1998年5月至2003年11月在昆明白龙寺、花红洞和西街口逐月采集滇蛙Rana pleuraglen标本进行食性分析,结果表明,滇蛙种群间和不同生长阶段、及雌雄个体间的食量百分比上有差异。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显示,不同种群间和不同生长阶段的食物量组成无显著差异。Mann-Whitney U检验和Kolmogorov-Smirnov Z检验结果显示,各产地雌雄滇蛙食物量组成均无显著差异。滇蛙的食物类群相对丰富,反映它是捕食的多面手。昆明地区气候稳定,不同小地域农田生境的昆虫相几乎相同。这是食物成分相同的主要原因。而滇蛙不同种群的食物成分中,一些类群所占的比例不完全相同,又反映出三地气候和/或昆虫相的微小差异。幼年组食物中双翅目和膜翅的成分高于成年I、II组的。这可能与上述食物类群富含幼年组个体所需要的营养成分或者比例较高有关,所以它们食之较多。
张庆周伟潘晓赋李明会
关键词:滇蛙食性分析
敌敌畏对多疣狭口蛙不同发育期蝌蚪的急性毒性影响被引量:1
2009年
为了解农药对不同发育期蝌蚪的毒性,以多疣狭口蛙Kaloula verrucosa蝌蚪为对象,采用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杀虫剂敌敌畏(DDVP)对25期、26期、35期和42期蝌蚪的急性毒性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温19.5~22.0℃条件下,敌敌畏对各期蝌蚪96hLC50分别为1.13、1.43、1.38和0.61mg/L,各期蝌蚪对敌敌畏的敏感顺序为42期>25期>35期>26期。由此得出敌敌畏对25期、26期和35期蝌蚪属中等毒性,对42期蝌蚪则表现为高毒。因此建议农药施用应尽量避开蝌蚪的变态期进行。蛙类胚胎期(出膜后)随着发育对外界环境的耐受性增强,蝌蚪期随着发育对外界环境的敏感性增强。鉴于42期蝌蚪意外死亡率高的特点,认为不宜采用变态期蝌蚪进行急性毒性试验。
何海艳张庆周伟杨红燕
关键词:多疣狭口蛙蝌蚪急性毒性敌敌畏
剑湖摇蚊幼虫的空间分布与水质评价被引量:8
2017年
通过研究云南剑湖摇蚊幼虫的种类组成和空间分布,结合水质生物学评价指数,分析其群落结构特征并评价水质现状,旨在为该湖泊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和发展渔业生产提供基础数据。于2011年1月、4月、6月和10月分冬、春、夏、秋4个季节在剑湖设定11个采样点,进行摇蚊幼虫群落调查。结果表明,摇蚊幼虫共检出13种,隶属3亚科、6属,优势种为中华摇蚊(Chironomus sinicus)、溪流摇蚊(Chironomus riparius)、花纹前突摇蚊(Procladius choreus)和多足摇蚊(Polypedilum spp.);其中中华摇蚊为全湖性分布,其分布平均水深为162 cm,前突摇蚊属种类分布的平均水深最大,其它种类为局部性分布。摇蚊幼虫的平均密度冬季最高,为858.091个/m^2,夏季最低,为154.182个/m^2;冬季生物量最高,为15.741 g/m^2,其它3季均处在较低水平,其中秋季最低,仅1.245 g/m^2。根据水质生物学评价指数,目前剑湖的水质等级为中-重污染,已达富营养化水平;同时给出了剑湖水环境治理和控制建议。
丁煌英宁鹏飞张庆李明会甘萍
关键词:摇蚊幼虫水质评价
贵阳黔灵公园半野生猕猴管理探讨被引量:4
2004年
"半野生"猕猴是人为活动过度干预下的产物,不仅对猕猴种群带来了影响,而且还影响了人类的日常生活.人猴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合理、规范的管理可有效地保护猕猴资源,也是利用猕猴资源的有效手段.
张庆李旭何明会
关键词:猕猴资源管理资源保护
Modeling foraging habitats of Hume’s Pheasant (Syrmaticus humiae) in Dazhong Mountain, Yunnan, southwestern China被引量:5
2010年
We modeled foraging habitats of Hume’s Pheasant (Syrmaticus humiae) on a macro-habitat level using ArcGIS in an attempt to provide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management and restoration of habitats. Field work was conducted from March to April in 2006 and 2008, and from October to November in 2005 and 2008 in Dazhong Mountain, Yunnan Province, southwestern China. The selection of ecological factors was estimated by means of a resource selection index, distance analysis and the method of hierarchical habitat selection. The foraging habitat patches were modeled spatially by ArcG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ctual and potential foraging patches overlapped considerably in spring and autumn. The number and total areas of patches in the autumn were smaller than those in the spring. The minimum and average areas of patches in the autumn were larger than those in the spring, while the maximum areas of actual and potential foraging patches in the autumn were equal to those in the spring. Similarity in the selection for survival and safety consideration in both seasons was the main strategy for landscape factors of habitats by Hume’s Pheasant, while seasonal difference in selecting a landscape matrix was their secondary strategy, affecting landscape factors in the habitat. Changes of foraging patches in both seasons reflect a difference of resources requirement by the bird. Fragmentation and miniaturization of foraging patches would result in the formation of a meta-population of Hume’s Pheasant.
周伟李宁邓忠坚张庆李明会王学荣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